综合百科行业百科金融百科经济百科资源百科管理百科
管理百科
管理营销
资源百科
人力财务
经济百科
经济贸易
金融百科
金融证券
行业百科
物流咨询
综合百科
人物品牌

过度补偿

  	      	      	    	    	      	    

过度补偿(over compensation)

目录

什么是过度补偿

  对于过度补偿(overcompensation) 。并没有一个确定的定义。霍利婷认为过度补偿是指为了摆脱卑微极力寻求另-种满足,以掩饰某方面的自卑感,甚至不顾别人的需要社会的要求,专横跋启,贬低他人。杨小艳认为,过度补偿是个体通过极大的努力使以前的缺陷转变成优势,从而达到某种缺憾的补偿或实现,达到追求优越或完美完善的实现,达到对自我的创造与超越。《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 将过度补偿定义为,一个人在身体方面或心理方面的缺欠引起过度的补偿行为或“矫枉过正"。《犯罪学大辞典》 将过度补偿定义为,个人为了克服因生理、心理社会生活方面的缺陷而产生的自卑情结(自卑感),采取过分行动以求解脱的心理防御机制

  过度补偿又称过度代偿,就是过多的补偿,为心理学术语。是指,一个真正的或幻想的躯体或者心理的缺陷,可通过过度代偿而得到超乎寻常的纠正。也就是一个人在身体方面或心理方面的缺欠引 起过度的补偿行为或“矫枉过正”。 这种缺欠可以是实际存在着的,也可以只是一种想像;补偿过程可以是无 意识的,也可以是有意进行的。过度补偿如发展到极端,可能使人目空一 切、自命不凡,甚至发展成为“夸大妄想”。

  过度补偿就是个体不仅要弥补某一方面的不足,实现正常的补偿,还要努力使自己补偿的结果超越普通人,形成一种优势。过度补偿心理本身并无是非对错之分,重点在于对过度补偿心理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正确利用过度补偿心理,从而实现从"缺陷"到"优越"的转变。对于过度补偿(overcompensation),并没有一个确定的定义。霍利婷认为过度补偿是指,为了摆脱卑微极力寻求另一种满足,以掩饰其某方面的自卑感,甚至不顾别人的需要和社会的要求,专横跋扈,贬低他人。杨小艳认为,过度补偿是个体通过极大的努力使以前的缺陷转变成优势,从而达到某种缺憾的补偿或实现,达到追求优越或完善的实现,达到对自我的创造与超越。[1]

过度补偿的分类[1]

  成功的过度补偿和失败的过度补偿

  根据过度补偿的结果,可以将过度补偿分为成功的过度补偿和失败的过度补偿。所谓成功的过度补偿是指过度补偿的结果是积极的。这种过度补偿建立在个体对自己、对他人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成功的过度补偿的例子很多,例如许多儿童自身存在某种生理缺陷,如左撇子,他们的右手不适合书写、绘画,但是他们并不放弃,在不懈努力后,不仅实现了用左手书写、绘画,而且工作比正常人更加出色。失败的过度补偿是指,个体没有对自己、对人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形成了一种不正常的过度补偿心理。他们无法正视自己的缺陷,不能以积极的心态去解决问题,最终只有通过侵害他人、牺牲他们的方式来超越自卑感。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优越感,不惜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最终非但不能实现正常的补偿,还会给社会带来危害。许多杀人犯都是因为不正常的过度补偿心理,不能正视自己的缺陷,转而用伤害他人的方式来获得自尊和优越感

  主动的过度补偿和被动的过度补偿

  根据过度补偿的来源可以将过度补偿分为主动的过度补偿和被动的过度补偿。主动的过度补偿是指个体意识到自己某方面存在缺陷,通过自身不断努力,克服缺陷,达到超出常人的水平 。主动的过度补偿是个体主动意识到自身不足而主动进行的过度补偿。而被动的过度补偿是指个体没有主动要求过度补偿,而是他人将过度补偿加于个体身上,以完成他人的愿望或弥补他人的缺陷。这种补偿最常见于家庭教育中。例如父母小时候由于条件限制没有接受教育,于是迫切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不重蹈自己的覆辙,让孩子接受教育。

过度补偿心理可能导致的问题

  追求完美而产生过度补偿心理是人之常情,但是过度补偿的目的和方式不对,都可能带来危害性后果,导致失败的过度补偿。

  1.家庭教育中的过度补偿心理

  家长为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望子成龙”本身并没有错,这也是人类进步和发展的表现。但是,很多时候,由于家长对自己的过度补偿心理缺乏自我察觉,导致“过度”的过度补偿。这种过度补偿主要有以下几个体现:一是让孩子在学习之余参加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加重了他们的学习负担;二是不考虑孩子的意愿,让他们学习很多家长自己觉得“有用”的本领;三是什么事情都一手为孩子办好。很多家长觉得自己小时候吃苦,不能让孩子再吃苦,于是很多事情全部为孩子安排好,自己累点也没关系。家长的这种过度补偿心理,由于没有考虑孩子的意愿,一方面导致孩子负担增加,另一方面使孩子习惯了无忧无虑的生活,导致其缺乏主动性,适应能力弱。

  2.人际关系中的过度补偿心理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总称,也被称为“人际交往”,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学友(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人是社会性动物,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人际关系在个体发展和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

  个体由于某种自身缺陷,而产生自卑心理,于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始终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因此在人际关系中,个体遵循的首要原则就是要对别人好。如果别人没有对他的好产生回应,他便产生了一种过度补偿心理:小心翼翼的处理人际关系,刻意迎合他人,即便是违背他的本心,甚至不惜改变自己。这种过度补偿的心理往往使个体失去了自我,很多时候非但没有改变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反而更加让别人看不起自己,进而导致个体自卑感的增加。如果个体不能很好地处理这种恶性循环,常常会导致悲剧的发生。

  3.过度补偿心理导致的犯罪

  犯罪心理学对过度补偿的研究很多,很多学者将过度补偿心理解释为一种犯罪模式,即自卑感——过度补偿——犯罪动机。马惠、徐静英(2011)通过对冀东地区67名男性青少年犯和当地40名年龄相仿的无违法犯罪行为的男性青少年抽样调查研究发现,深度自卑是青少年团伙犯罪的主要根源。一方面,这些男性青少年犯由于家庭环境、经济条件的原因而产生深度自卑感,进而产生对物质、情感等的过度补偿心理;另一方面,由于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加上教育的失误,他们的过度补偿心理以一种非正常的方式进行,最终导致犯罪的发生。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1. 1.0 1.1 祝传清.过度补偿心理初探[J].学理论,2013(08):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