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结构调整政策指国家为了调节社会供给与需求结构的平衡而制定的调整财政收入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的基本原则和方针。其主要内容一是调节消费与投资的比例;二是调节社会生产的比例。
1.实施“松紧”适度的总量政策
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需要有一个适宜的宏观环境。在偏紧的宏观环境下,虽然会形成结构调整的压力与动力,但因资金紧缺、市场需求不足、收入水平相对下降等因素制约客观上也增大了调整的难度。在偏松的宏观环境下,虽然资金较宽裕、市场需求较旺、就业流动性较大等因素有助于结构调整,但客观上也减弱了调整的压力与动力。因此,为促进结构调整和优化,需要实施“松紧”适度的宏观总量政策,保持投资、出口、消费的合理增长,保持宏观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避免出现大的波动,妥善处理好外贸、外资、外汇、外债之间的关系,确保国际收支平衡。
2.突出结构政策的作用
由于当前总量政策在适度扩大需求方面的作用十分有限,因此,突出结构政策的作用,通过结构政策适度扩大需求,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率,就显得十分重要。结构政策首先要明确产业发展的目标,要从未来较长时期的市场需求和科技发展预测出发确定战略产业、战略项目,确定新的经济增长点;其次要强调基础性产业发展和振兴支柱产业;再则要有重点地确定传统产业改造,优化存量,提高效益。
为了使宏观调控政策与结构调整直接结合起来,即在宏观调控中直接发挥结构调整的作用,就需要增强财政政策的作用,财政政策应以支持结构性调整为主。特别在当前财政收支形势有所好转的前提下,适当增加社会公共财富形成方面的开支,重点放在公共道路交通、农村水利设施、通讯设施等基础产业的发展与更新改造上,对社会私人进人上述领域的投资,政府给予补贴、贴息及税收上的优惠。与此同时,要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手段的建设,提高两大政策协调功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是通过协调手段的调节实现的,其中主要的协调手段有:
第一,国债与公开市场业务的协调配合,使国债成为既调节产业结构,又调节货币流量的协调手段。
第二,政策性投融资与财政贴息的协调配合,保证政策性投融资事业的健康发展。
第三,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其他手段的协调。如税收和利率的协调,或同时奖励或同时限制某些产业的发展,可以起到调节产业结构的作用。再如财政收支和信贷收支的综合平衡等。
解决结构性障碍,通常是一种长期性调整,要制定相应的长期调整政策,从根本上消除结构性扭曲,如发展阶段转型的过渡、二元经济结构调整、供给系统改善等。但为了遏制当前经济衰退,也要采取短期调整政策,刺激有效需求,盘活产品存量,激活沉淀资金,释放生产能量。当然,短期调整要尽量服从长期调整的要求,不能为长期调整设置障碍。
5.产业结构补衡与地区产业布局变革的结合
解决产业结构失衡带来的产业空洞化问题,通常采取产业结构补衡办法,即集中力量发展新兴产业以填补衰退产业的空缺,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但如果不与地区产业布局变革结合起来,只注重于在经济发达地区发展新兴产业,会使沿海发达地区与内陆欠发达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明显增大,并加剧地区产业布局的空洞。因此,产业结构补衡要与地区产业布局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以生产发展而形成产业布局形态的变化,来促进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向内地转移。政府要运用立法手段和政策的杠杆,扶植特定产业在地区产业中保持领先增长的作用,交替运用结构调整和政策诱导两种手段,有意识地填补和完善地区产业发展的不平衡,使产业布局形态从人口密集的单一沿海加工优势型产业布局,向人口相对稀少的资源优势型产业布局、边贸型产业布局、高速公路与铁路沿线型产业布局、海外扩散型产业布局等多种形式转变。在此过程中,通过扶植地区产业中新兴产业的新增长点的扩张作用激发地区经济的活力,弥补产业结构中的空虚与不足,减轻苦于空洞化困惑的经济运行的压力。
6.投资结构的高(高科技、高知识的新兴产业)与低(低资本与低技术构成的中小产业)的结合
在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实现产业结构转换过程中,投资结构势必会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而出现重化工业化、高技术化、信息化和服务化等方向发展的趋势。投资的主流将更多地倾向于资本技术密集型投资,既有风险但又前景诱人的研究开发型投资,高技术化、软性化的信息投资,乃至于海外直接投资方面。与此同时,在调整中也要从资金方面积极帮助低资本和低技术构成的中小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工艺技术现代化,支持新兴经营业务的发展,使投资结构尽量与未来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保持一致。
7.对内调整与对外调整的结合
在国内经济日益融人世界经济一体化过程中,解决结构性障碍必须改革和调整失衡的国内外市场结构体制,实行国内外市场并重的策略。今后一段时间内,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拓展海外市场,仍然是努力的方向。同时,也要注意扩大国内需求,使产业结构更适应内需的要求向小康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