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行业百科金融百科经济百科资源百科管理百科
管理百科
管理营销
资源百科
人力财务
经济百科
经济贸易
金融百科
金融证券
行业百科
物流咨询
综合百科
人物品牌

生态技术

  	      	      	    	    	      	    

生态技术(Ecological technique)

目录

什么是生态技术[1]

  生态技术是指既可满足人们的需要,节约资源和能源,又能保护环境的一切手段和方法,与环保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概念比较,更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

生态技术的种类[2]

  替代技术就是开发新资源、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替代原来所用的资源材料工艺产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轻生产过程中环境压力的技术,如四氟乙烷是消耗臭氧层物质CFC一12的代用品,广泛用于汽车空调、冰箱、工商制冷等领域的制冷剂,也可用于气雾剂产品的抛射剂、清洗剂,以及生产泡沫塑料的发泡剂。再比如铜替代技术,采用成熟的铜替代产品,不仅为企业节省了成本,也为国家节约了能源,同时也会为消费者从价格上带来好处。

  减量技术就是在生产源头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的技术;如温室效应气体减量技术:CO,的再利用与存储污泥减量技术等。

  再利用技术就是延长原料或产品使用周期,通过反复使用来减少资源消耗的技术;如废弃纸包装回收再利用技术、废旧塑料回收利用技术、废电池的回收利用技术等。

  资源化技术就是将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变为有用的资源或产品的技术。如北京洲际环发再生资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的研发团队将“仿生技术”应用到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过程中,成功研发出生活垃圾资源化、无害化、无剩余化、快速化综合技术。

生态技术的基本特征[3]

  第一,生态技术使用时不造成或很少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这是生态技术最本质的特征。生态技术应力求达到低消耗、高产出、自循环、无公害的要求。生态技术应力求通过原材料的最充分利用而降低消耗,通过运行过程的生态化循环控制而避免或减少污染,通过资源的科学化配置和开发而获得最大整体效益。

  第二,生态技术应建立在现代生物学、生态学和信息科学等最新科学知识发展基础之上。生态技术的发展主要是以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为理论依据,以再生能源为主要能源基础,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为中心,以各种再生型或低耗型常规技术为补充,形成结构合理的整体性复合型技术网络体系。可以说生态技术强烈呼唤高新技术,高新技术可以在生态技术中找到用武之地。

  第三,生态技术能高效率地回收利用废旧的物资副产品,把一个生产过程产生的废品变成另一个生产过程的原材料,保持资源利用的不断循环。生态技术是能持续利用的,即既能满足目前的需要,又不损害未来世世代代的利益。它能被所有的人永远使用而不会造成资源枯竭或在环境方面造成无法承受的后果。

  第四,生态技术是一个技术体系。生态技术不是指某一单项技术,而是一个技术群,或者说是一整套相互关联的技术,不仅包括工业清洁生产、生态农业,也包括生态破坏和污水、废气、固体废物防治技术,以及污染治理生物技术和环境监测高新技术。生态技术对高新技术的容量很大,可以说生态技术强烈呼唤高新技术。从体系结构来看,生态技术应当以太阳能、生物能等再生能源为主要能源基础,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为中心,以各种再生型或低耗型常规技术为补充,形成结构合理的整体性复合型技术网络体系。

  第五,生态技术不以单项过程和生产单一产品的最优化为目标,而是以整个生产过程的综合性生产和多种产品产出的最优化为目标,实行非线性的、循环的生产工艺模式,实现资源的多层次利用,以及物质在工业系统中循环利用,输出的产品多样化和废物最少化。

  第六,生态技术是一个发展的动态的相对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的进步,生态技术的内涵和外延也将不断变化和发展,也就是说,在不同条件下,生态技术有不同的内容,这就是生态技术的动态性。这是由于技术因素是影响环境变迁的重要原因,技术因素可分为污染增加型技术、污染减少型技术和中性技术三种类型。

  人们在主观上希望尽可能采用污染减少型技术或发展生态技术,但是在客观上,技术因素的演变是客观条件作用的结果,包括经济、自然、社会、技术发展等各个方面。显然,把握生态技术的动态性,有助于认识技术因素演变的内在规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更有助于采取合适的技术对策,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减轻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生态技术的功能[2]

  第一,生态技术能有效解决企业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传统企业的生产方式是以高资源耗费、高污染的单向非循环为特征的,这种非持续发展模式致使我国企业生产中普遍存在着生产消耗高、建设浪费、生态环境破坏等严重问题,限制了企业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灾难”。而生态技术能够在生产中优化工艺流程,减少能源和材料的不必要流失和浪费,使资源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产品

  生态技术是解决环境污染的根本手段。利用生态技术能预防和控制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有效地治理和恢复已遭破坏和污染的环境。利用生态技术能够实现物质能源减量化,减少污染,减轻生态环境压力,保护生态环境。所以,生态技术有助于企业生态化转向,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第二,生态技术有利于合理有效地利用不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利用当代生态技术,能够不断寻找和开发新的资源和能源,不断提高现有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如通过大力发展新能源技术,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生物能等,减少对水、煤炭、木材、石油等能源的依赖;通过大力发展新材料技术,加强新型原材料的研发和应用,减少对木材以及各种金属矿物的依赖。

  第三,利用生态技术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排放。在传统技术下的生产过程中,会把产生的大量的本具有再利用价值的“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这不仅产生环境污染而且造成资源浪费。生态技术能高效率地回收利用废弃的物资和副产品,把一个生产过程产生的废品变成另一个生产过程的原材料,将能源和物质投入减少到最低限度,资源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产品,同时使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可以重新加以利用,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使废弃物无公害化或少公害化,既节约了资源又保护了生态环境。

  第四,生态技术能够满足大众不断增长的对绿色产品需求,促进生态行为文明建设。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不断增强,人们对绿色产品越来越感兴趣,并热衷于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更新了以往只关心个人消费而很少关心社会生活环境利益的传统消费观,社会消费群体越来越青睐于有益身体健康、不造成环境污染的绿色产品。

  绿色消费的兴起直接影响市场,绿色产品在市场上具有广泛的消费需求,并且绿色产品的单价明显高于同类非生态产品。企业为了迎合消费者的这种消费观念,就会采用生态技术,开发绿色工艺,生产绿色产品,开拓绿色市场,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排污费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获得了较高经济效益

  第五,生态技术是中国企业突破绿色壁垒的必然选择。绿色壁垒是绿色贸易壁垒的简称,也叫环境壁垒,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开始兴起于各国,指在国际贸易中一些国家以保护生态资源、生物多样性、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借口。设置一系列苛刻的高于国际公认或绝大多数国家不能接受的环保法规和标准,对外国商品进口采取的准入限制或禁止措施。

  据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的一份资料显示,中国每年有74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因不符合环保要求受阻,其中23亿美元的商品在数量和价格上受到影响。超越绿色壁垒成为我国企业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重要因素。为了消除绿色壁垒给我国企业带来的束缚,必须发展生态技术,增加产品的生态技术含量,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生态技术与传统技术的差异[2]

  1、二者的科学基础不同

  生态技术建立在环境科学、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理论和信息科学等最新科学知识发展的基础之上。在这些理论指导下,人类才有可能充分估计到技术作用的远期效果和对自然系统的整体影响,避免和预防技术应用对环境带来的负面效应,才能开发出生态技术。

  传统技术的发展与近代科学实验的兴起,使古代经验化科学向近代实证化科学转变。当然,作为传统技术基础的科学知识发展并不完善和平衡,比如物理知识发展很充分,而生物学、生态学知识发展却很不够。近代科学对于改变自然的外部面貌,促进自然资源的高速流通和快速转化提供了有效的原理基础,但是对于自然界各个物质运动层次之间、各个生态环境要素之间的联系和循环方式还缺乏理论阐明,故而人类对于技术作用的远期后果和整体效应无法精确估计,这就决定了传统技术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2、二者的体系结构不同

  生态技术是以能源(以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为主)的开发利用技术为基础,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纳米技术等高新技术为中心,以各种再生型或资源化技术为补充,形成结构合理的整体性复合型技术网络体系。传统技术以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为基础。例如,金属冶炼技术、矿物采掘技术、无机化工技术,等等。这种技术体系的发展必然引起资源过快的消耗,最终会引起资源枯竭。生态技术体系将着眼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利于资源和能源的可持续利用。

  3、二者的运行效果不同

  生态技术应力求达到低消耗、高产出、自循环、无公害的要求。传统技术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技术运行过程的开放性和单向性,即运行过程对外界环境开放,沿着“资源一产品一废物”单一流向运行,缺乏逆向的恢复过程,在超量消耗有限资源的同时,向外界环境排泄大量废物,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传统技术实际上是以高消耗、高污染为代价而换取高流通、高经济效益的。生态技术则力求通过原材料的最充分的利用而降低消耗,通过运行过程的生态化循环控制而避免或减少污染,通过资源的科学化配置和开发而获得最大的整体效益。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1. 但卫华,王坤余编著.生态制革原理与技术.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03.
  2. 2.0 2.1 2.2 秦书生著.生态技术论.东北大学出版社,2009.12.
  3. 《科技与人文》编委会.科技与人文 第四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