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牲畜交易税对购买牲畜的单位和个人按成交价格征收的一种税。1950年1月政务院公布《全国税政实施要则》,将交易税列为全国统一开征的税种之一,牲畜交易是交易税的一个项目。1951年改称牲畜交易税,但没有制定统一的税法。
1953年修正税制,牲畜交易税改为只对牛、马、驴、骡、骆驼5种牲畜的交易征收,牲畜交易税便成为独立的税种。1957年7月,财政部报经国务院批准,通知各地,“牲畜交易税仍按各地单行办法征收。”1966年规定:对国营和集体单位购买牲畜不征收牲畜交易税,个人买卖的要继续征税。这样,牲畜交易税的征税范围大大缩小。
到1977年牲畜交易税下放地方管理后,全国许多地区停征了此税。80年代初,随着农村各项经济政策和各种生产责任制的推行,牲畜交易也大量增加,不少地区陆续恢复开征牲畜交易税。为了统一和完善税制,1982年12月13日国务院颁布了《牲畜交易税暂行条例》,规定从1983年1月1日起在全国统一施行。暂行条例规定:凡在中国境内进行牛、马、骡、驴、骆驼5种牲畜交易的公民和机关、部队、团体、农村社队、企事业单位都要按规定缴纳牲畜交易税;纳税人为牲畜的购买者;起征点为1头,税率为5%;按牲畜的成交额征收。牲畜交易税保留了买方纳税的特点。暂行条例规定了免税的几种情况:
(1)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地区的社、队和社员个人,在恢复生产期间,持有乡一级人民政府以上机关证明购买自用的牲畜。
(2)配种站、种畜场(站)购买的种畜和科研教学用畜。
牲畜交易税属地方性税种,实施细则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报财政部备案。征收牲畜交易税,对维护农牧民的利益,保护正当交易,增加地方财政收入,配合加强市场管理,起了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