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行业百科金融百科经济百科资源百科管理百科
管理百科
管理营销
资源百科
人力财务
经济百科
经济贸易
金融百科
金融证券
行业百科
物流咨询
综合百科
人物品牌

煤炭产业竞争力

  	      	      	    	    	      	    

目录

什么是煤炭产业竞争力

  煤炭产业竞争力可以定义为:一个国家的煤炭产业在拥有有限的煤炭资源和持续、稳定的生产能力的基础上,通过科技创新等手段,提高产品性能、降低产品成本并能够在国际市场上比其他国家或地区生产或提供更好的煤炭产品(包括服务),实现规模经济和持续谋取利润的综合能力

煤炭产业竞争力的内涵[1]

  煤炭产业是能源资源型产业,不同于其他产业,除具备其他产业的一般性以外,同时有自己的特殊性。为了定义煤炭产业竞争力,下面从不同方面对煤炭产业竞争力的构成和作用进行分析。

  (1)煤炭产业之间的竞争,是围绕着向使用产品的相关产业提供价值或满足的煤炭产品和服务展开的。煤炭企业的竞争重点同一般企业一样,都包括一致性质量、产品可靠性、及时交货、低价格和新产品创新等。为了满足相关产品使用者的各种综合需求或价值增加,煤炭企业必须从煤炭产品的性能标准和成本降低两个方面同时进行。因此,煤炭产业的竞争力应由稳定的生产能力、销售运输计划组织能力、实现规模经济和控制成本的能力组成。

  (2)煤炭产业是一个高风险的产业,安全生产风险极高。煤矿生产、安全技术开发研究投入大,装备要求高。

  (3)在成本递增规律作用下,煤炭产业要想具有竞争优势,必须用科技等手段来谋求成本的降低。如水煤浆制备与输送技术便应运而生。

  (4)煤炭在开采、燃烧、利用过程中,产生了比较多的环境损害和污染。要保护煤炭资源和生态环境,就必须加强合作,加大煤炭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科技投入,降低成本,形成煤炭产业持久的竞争优势。

  由以上要点可以看出,煤炭产业竞争力涉及到的因素包括煤炭资源、生产能力、开采与加工技术等,因此,煤炭产业竞争力可以定义为:某地区的煤炭产业在拥有有限的煤炭资源和持续、稳定的生产能力的基础上,通过提高产品性能、降低产品成本和科技创新等手段,能够在国际市场上比其他国家或地区生产或提供更好的煤炭产品(包括服务),实现规模经济和持续谋取利润的综合能力。

煤炭产业竟争力的特征分析[1]

  1.从使用资源的角度看,煤炭产业竞争力有资源专有性

  煤炭是中国的基础能源,尽管水电、风力和太阳能是理想的清洁能源,但由于资本、技术差别等原因,在可预见的将来,它们在中国能源的总构成中还不可能担当主角,煤炭在中国能源中的优势地位短期内依然难以改变。我国的煤炭资源分布不均、质量和赋存条件差别大,正如前面提到的煤炭资源的状况,因此能够占有煤炭资源,尤其是优质的煤炭资源,从某种角度来说就算是一种优势。煤炭产业竞争力的资源专有性,最明显的表现在煤炭产品的价格上。连续几年来,煤炭价格的上涨已经成为国内关注的话题。煤炭价格上扬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①国内对煤矿不断进行关井压产政策,煤炭市场供应量相对有所减少;②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带动了国内需求,电力冶金、钢材产量的增长增加了煤炭的需求,供应量减少和需求量增长的供求关系,为煤炭价格的上扬提供了较大的基础。③由于国际不稳定的局势使得石油价格逐步走强,能源需求者开始认识到煤炭在能源产品中地位仅次于石油,不少国家的企业开始采用煤炭代替石油作为主要燃料。由此可以看出,煤炭的资源优势暂时还是别的能源无法替代的,煤炭产业作为资源型产业在竞争中也具有别的产业所没有的竞争优势。

  2.从市场结构的角度看,煤炭产业集中度偏低,竞争缺乏集约性

  根据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观点,市场结构是指特定市场中企业的数目、规模、市场份额、竞争关系的总称及市场竞争形势。产业集中度是市场结构的重要内容,该指标不仅反映了产业中的前四位或前八位企业在产业中的相对地位,而且也反映了企业数目和企业规模与市场结构的关系。一般而言,在某一产业或市场内,企业的数目越多,单个企业所占有的市场份额越小,该产业的竞争程度就越高;反之,如果处于该产业中少数几个大企业所占有的市场份额越大,则表明该产业的产业集中度越高,大企业对市场支配能力越强,该产业的竞争程度就越低。

  3.从产业链角度看,煤炭产业竞争力有广泛的波及特性

  煤炭产业对其相关产业具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波及效果,因此,煤炭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产业链延伸是一种必然的趋势。煤炭产业竞争力的波及特征,便在煤炭产业链延伸的过程中表现出来。

  煤炭产业链是指以原煤开采为基础,生产经营系列煤炭产品和与之关联的下游产品的综合发展模式。目前煤炭产业链有以下几种产业链延伸模式:煤、电产业链延伸模式;煤、电、运产业链延伸模式;煤、电、焦、化产业链延伸模式;煤、气、化产业链延伸模式;煤、电、运、高能耗项目产业链等。

  4.从煤炭企业发展的生命周期性角度看,煤炭产业竞争力也具有周期性

  煤炭企业发展过程,从时间上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呈现周期性,深刻研究煤炭企业发展的周期性规律,掌握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以及在每个阶段企业的内在规律性和行为特点,有利于把握煤炭产业竞争战略制定的煤炭企业竞争行为特征。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煤炭企业生命周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规模建设期(包括勘探、规划决策、设计和基本建设三个分阶段)、生产经营期、衰退期和蜕变期。煤炭企业同其他行业企业寿命周期有所不同,煤炭企业受矿区资源衰竭的影响,出现周期性变化快,企业的寿命周期相对较短,企业的经营状况震荡的频率较快、幅度较大,产业竞争力也呈现较明显的周期性,而周期中的每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企业行为也有所不同。

我国煤炭产业竞争力不足的表现[2]

  煤炭工业企业既是劳动密集型的,又是技术、资金密集型企业。由于国家政策、资金、技术、人力资源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受自然资源条件的限制,进入与退出煤炭产业的壁垒都非常高,而且,煤炭是不可再生性的资源,和其他产业相比,煤炭产业有着自己显著的特点。

  我国煤炭产业国际竞争力在世界十多个主要产煤国家中大致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在煤炭生产效率、采煤技术装备水平等方面仍然十分落后。我国煤炭产业缺乏国际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制与机制因素。当前大多数煤炭企业并未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产权制度和管理制度,也未形成高效的运行机制。产权不够清晰,权责不够明确,政企分开进程缓慢,大大束缚了国有煤炭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形成与发挥。

  (2)技术因素。我国煤炭产业仍然是一个以粗放式经营为主要特征的产业,我国煤炭产业在煤炭开采、煤炭质量提高、煤炭深加工和煤矿机械制造技术等方面与先进国家相比仍然十分落后,资料显示,科技进步对我国煤炭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5左右,而国外己达到70~80。

  (3)规模因素。中国的2000多家重点煤矿和2300多家乡镇小煤矿与美国总计200家左右的煤炭企业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政府在刚刚过去的两三年时间里已经强制性地关闭了50000多家乡镇小煤矿,期望在短期内再有大的成果恐怕也不现实。“高度分散、低级竞争”的煤炭市场格局仍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4)人才因素。缺乏具有跨国经营和其他专业顶尖管理人才是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加入wTO后,我国煤炭产业与国际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解和掌握跨国经营规律的高级管理和知识创新型人才,谁就拥有国际竞争优势。我国煤炭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人才本来就十分匾乏,现行的国有煤炭企业高级管理者选用的政府任命制,又在相当程度上缩小了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的选拔范围。

  (5)环境因素。我国市场体系和规范的市场竞争环境并未形成。主要表现在:①国内市场垄断过度竞争并存,产业间不正当竞争严重存在;②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煤炭企业剩余人员分流困难;③法制建设有待完善,政府干预过多,缺乏平等竞争的经济运行环境。

我国煤炭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对策[2]

  (一)改善煤炭市场环境,培育寡头垄断的煤炭产业市场组织结构

  通过合理的方式进行必要的资本集中,适度提高产业的集中程度,培育与寡头买方(如电力、钢铁等)的市场势力相均衡的市场结构,以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平等竞争的条件。

  (1)横向联合横向联合作为一种重要的企业行为,一般是为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形成规模经济,它对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支持有优势、有实力的大型煤炭企业,采用收购、控股、联合等形式,实施跨区域、跨所有制的购并重组,包括国有重点煤矿之间、国有重点煤矿和地方、乡镇和个体煤矿之间的并购,减少竞争个体,优化产业竞争环境。在现有条件下,支持国有重点煤矿对其周边地区地方、乡镇和个体煤矿的并购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2)纵向联合纵向联合可以实现降低交易费用、提高技术效率,促进企业的新产品的研发、获得稳定经营环境的目标。大型煤炭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上下游企业结成战略联盟,这样既能拉长产业链,提高煤炭产品附加值,同时也是煤炭企业资本运营的重要手段。

  (二)实行公平、科学的税赋政策

  我国煤炭企业之间存在着诸多的差别,人为地制造了不平等的竞争条件,使得大量小煤矿得以生存,非常不利于煤炭产业的有序发展。表现在资源税征收上有:一是地方保护主义倾向。国家拥有煤炭资源的所有权,虽然己考虑了各种资源的品位、赋存、开采等条件差别,设计了浮动税额。但在实际执行中,却有较大的随意性。通常向国有重点煤矿征收的资源税高于地方煤矿。因此,对各类煤矿企业,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和标准,征收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二是税收政策不科学。现行的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是根据煤矿对外销售量按吨煤征收的。煤矿虽有开采权,但在在实际开采过程中的所有者地位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这种资源的分配方式忽视了煤炭资源开采回收率,人为地降低了资源的价值,客观上助长了“吃肥丢瘦”、乱采滥挖的不良风气,大型煤炭企业的开采得不到有效保护,而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在提高资源回收率上付出较大成本,弱化了市场竞争力。建议国家应按资源总量收取“地租”,并根据不同煤矿的地质条件、地理位置、资源回收率和其他条件,对煤矿进行分类管理,实行差别税率

  (三)建立科学的煤炭价格形成机制、完善煤炭交易体系

  价格机制是市场协调经济活动的“无形的手”,是产业运行机制的核心。未来30年,中国能源发展实行的是以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油气和新能源全面发展的战略。因此,煤炭价格形成机制如何,不仅对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起着很大作用,而且对电力等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重要作用。煤炭价格不仅包括产品生产耗费和保持合理的投资收益率,而且必须包括资源成本、煤矿退出成本、发展成本和环境成本等,这是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改革和完善煤炭价格形成机制的基本原则。基于我国煤炭产业的现实,必须坚持以市场取向的改革思路,抓紧研究建立和完善我国煤炭价格形成机制,抓紧建立统一规范的煤炭交易市场,形成以全国煤炭交易中心为主体,以区域市场为补充,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有利于政府宏观调控、市场主体自由交易、多种交易手段和多层次交易场所并存的现代化综合煤炭交易体系,规范市场交易行为,降低价格波动的影响。

  (四)延伸产业链,提高煤炭产业的附加值

  (1)立足于矿区的资源赋存特点,扩大洗选加工能力,大力快速发展洁净煤技术。洁净煤技术的发展应用,不仅降低了污染物的排放量,提高了煤炭的利用率,而且还开拓了新的煤炭产品品种,为煤炭利用和解决由煤炭产生的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

  (2)充分发挥矿区煤炭和共伴生资源的优势,延伸煤炭产业链条,我国大多数煤炭企业仍是单一产业和单一产品,要想在能源领域具备国际竞争力,煤、电、油、建材以及天然气的多元化经营是较好的选择,据测算,原煤经洗选后产值增加1.73倍;经洗选、焦化后增值4.21倍;经洗选、焦化、焦油加工后增值5.21倍;经洗选、焦化、焦油加工、矸石利用后增值6倍多,而产品利润增值情况相应的为1.3,9.73,10.57,12倍之多;大力发展煤化工、煤炭液化、气化技术、坑口发电、高龄土深加工、煤层气开发等,建设煤泥矸石综合利用,形成更大范围内的煤电、煤化工、煤炭建材与煤铁的循环经济圈与联合体,以煤炭精深加工的产业链为主,拓展和延伸其相关的化工、生物、电力、钢铁、建材等产业链,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促进资源转化增值。

  (3)找准战略基点,适时发展替代产业。煤矿作为一次性资源开采企业,生产周期总是有限的,要解决不因资源开采枯竭而衰竭的问题,就必须提前谋划和实施开发替代产业的发展战略。根据矿山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实施相关多元化经营战略和纵向一体化战略,通过发展与煤炭产业没有直接关联的产业,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分散经营风险,当前,煤炭市场形势良好,煤炭企业财力相对充裕,大型煤炭企业要尽快制定多元化产业转型战略,以煤炭产业为依托,延伸产业链,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稳步转移,逐步替代,最终实现由地下向地面、由煤炭产业向非煤产业、由初级加工向深精加工转变,实现矿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调整产业技术结构,促进产业技术创新

  《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指出,技术创新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因此,大力开发和应用高新技术对煤炭产业来说,已显得十分迫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我国煤炭产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煤炭产业的落后面貌。

  (1)加快大型煤炭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按照国家级技术中心体系建设的要求,重整现有企业技术中心架构,高度重视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产、学、研之间资源的联动,实现科学技术成果化、产业化。

  (2)加大科技开发资金的投入,保证重点技术攻关、新产品开发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的需要,重视调动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以煤炭生产主导技术、产业升级技术为突破口,通过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开发相结合,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

  (3)完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建立清晰的产权制度是技术创新产权激励的关键。因此,要建立技术创新的产权激励机制,必须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建立知识产权法律,加强和完善专利制度。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企业内在激励机制。在收入分配制度上,采取技术创新人员的收入与创新成果挂钩的分配形式。在企业产权制度上,承认和保护科技人员的技术创新权,允许创新者以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人股,从企业分得利润,激发科技人员的士气,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4)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广泛吸收各种优秀人才,建立人才储备库;为科技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把他们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在岗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增强科技人员的研发能力。

  (5)完善煤炭产业教育保障体系,利用市场机制和政府推动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在一批重点大专院校设置煤炭专业学科,为煤炭院校在招生、办学、就业等方面创造更多的优惠条件,以解决煤炭产业目前存在人才断层的严重局面。

参考文献

  1. 1.0 1.1 于琳琳,周敏.煤炭产业竞争力的内涵和特征分析(J).中国矿业.2006,12
  2. 2.0 2.1 严民杰.提升中国煤炭产业竞争力的对策探讨(J).中国矿业.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