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行业百科金融百科经济百科资源百科管理百科
管理百科
管理营销
资源百科
人力财务
经济百科
经济贸易
金融百科
金融证券
行业百科
物流咨询
综合百科
人物品牌

流域经济

  	      	      	    	    	      	    

流域经济(Valley economy)

目录

什么是流域经济[1]

  流域经济是指以沿岸沿线城市经济为支撑点和领军,以沿岸水陆交通物流体系为基础和纽带,推动沿岸沿线经济综合发展为使命。黄河流域经济带、长江流域经济带和海岸线经济链所构成的中国大区域经济发展主系统,是历史上即已客观形成雏形与框架,改革开放以来逐渐成熟的经济发展体系。

流域经济的属性[2]

  流域经济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区域经济,既具有区域经济的一般属性(客观性、地域性、综合性、可度量性、系统性等),又具有水资源特点的专门属性。

  1、整体性和关联性

  流域经济是整体性极强、关联度很高的区域经济。不仅流域内各种自然要素之间联系极为密切,而且上中下游、干支流、各区段问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也很显著。上游过度开垦土地、乱砍滥伐,造成土壤侵蚀,不仅会使当地农林牧业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还会使河道淤积抬高,导致洪水泛滥,威胁中下游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广大地区的经济建设;而下游筑坝拦水又会淹没上游的土地和居民区。

  同样,在水资源缺乏的干旱半干旱流域,如果上游筑坝修库,过量取水,就会危及下游的灌溉乃至工业农业和生活用水,影响生产的发展和生活的需要。因此,流域内的任何局部开发都必须要考虑流域整体的经济利益,以及可能给全流域带来的影响和后果。

  2、区段性和差异性

  流域,特别是大流域,往往地域跨度大,构成巨大的横向纬度带或纵向经度带。上中下游和干支流在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地理位置、经济技术基础和历史背景等方面均有较大不同,表现出流域经济的区段性、差异性和复杂性。我国长江和黄河两大流域横贯东西,跨越东、中、西三大地带,存在着两个互为逆向的梯度差:

  一是资源占有量或丰枯程度的梯度差,包括矿藏、水能、森林、土地资源等;

  二是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梯度差,包括资金、技术、劳动力素质、产业结构层次等。从上游到下游,资源的拥有量越来越少,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则越来越高,形成了资源中心偏西,生产能力、经济要素分布偏东的“双重错位”现象。

  3、层次性和网络性

  流域经济是一个多层次的网络系统,由多级干支流组成。一个流域可以划分为许多小流域,小流域可以划分成更小的流域,直到最小的支流或小溪为止,由此逐级形成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各支流生态经济系统,上游、中游、下游生态经济系统,全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等。从产业来看,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可分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城市等子系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又可分为种植业、养殖业生态经济系统等。流域经济网络的层次性要求流域开发也应有一定的先后次序和层次。

  4、开放性和耗散性

  流域是一种开放型的耗散结构系统,内部子系统间协同配合,同时系统内外进行大量的人、财、的信息交换,形成一个有生命力的、越来越高级和越来越兴旺发达的耗散型结构经济系统。具体来说,就是流域内各地区既要有专业化分工和紧密的协作,又需要对外大力加强分工协作,加强科技交流和人员交流,通过发挥港口、内陆口岸及其他对外“窗口”作用,不断吸引外部的资本、技术、人才和先进管理经验,发展外向型经济,推动流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流域经济既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又是从属于国民经济巨系统的子系统。因此,要把流域开发治理看成是全国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战略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流域开发和治理上要符合全国国土综合开发治理的总体要求与宏观布局,这是协调流域内部、流域与流域、流域与国家关系的关键。

流域经济的特征

  1、流域经济是以河流为纽带的区域经济系统

  2、流域经济产业布局呈梯级层次分布。

  3、流域生态环境联动性是经济协作的重要方面。

  4、流域产业由下游到上游渗透,实现产业的高度化。

  5、跨流域经济交流与合作将逐渐加强。

流域经济的空间分异[2]

  1、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整个景观在地表按一定的层次发生分化并按确定的方向发生有规律分布的现象。从地域分异规律的规模或尺度来看,地域的空间结构可分为大、中、小各级空间尺度,或分为全球性、全大陆性、区域性、地方性和局地性的各种结构层次。

  地球表面上的一切现象、一切过程,无一例外地发生在以地理空间为背景的基础之上。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特征。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导致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也具有与其相应的空间分布上的规律性,并且不同尺度的地域分异奠定了不同层次的社会经济空间分布特征。

  2、区域经济空间分异

  区域经济空间分异的一个相近的概念是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不同的学者对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概念的具体表述存在一些差异,但基本都认同的是,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区域经济客体的分布状态和状态的演变过程;二是区域经济客体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区域经济空间分异更强调的是第一个方面的内涵,即状态和状态的演变,是对一种状态的分析。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极化性和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是区域经济空间发生分异的基础与原因。

  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可以看做区域经济分异的第一动力,但并不意味着自然禀赋完全一致时就不产生分异。区域经济分异产生的更为根本和深层次的因素是人为因素,这就是人类经济活动的极化性。那些要素回报率高的地方就会形成增长极,从而使区域经济发生分异。区域经济空间分异,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是经济发展的必然。区域经济从最初的匀质原始状态,经过不断的聚集、扩散、演变,逐渐形成空间上的分异,而这种分异仍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3、流域经济空间分异

  流域是一个特殊的区域,它首先是一个自然单元,其次才是一个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因此,流域经济的发展始终受到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分布,仍然是决定流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要因素。流域,尤其是大河流域,跨越较多的自然单元,这些单元的地形地貌、气温、降水、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各不相同,人们对流域开发利用的方式和历史也不同,加之各种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流域经济在空间上的分异特性。流域经济的区段差异性,就是流域经济空间分异的一种主要表现。

  “点一轴一圈”模式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流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模式。“所谓‘点一轴一圈’模式是指区域经济的开发与对外开放应以大中城市即点为依托,沿区域内经济发达、集聚效益明显的交通线、动力线等线状基础设施即轴线,确立重点,开发开放的‘点一轴’体系,并通过‘点一轴’扩散机制的不均衡性推进来实现区域经济以大城市为中心由近及远的圈层式渐进开发开放格局。”

  采用“点一轴一圈”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模式,既有利于发挥区域优势,集中有限的劳力、物力和资金投入到区域部分地区,在短期内见到成效,形成综合生产能力或发挥作用;又可以通过合理的区际分工,充分发挥城市的经济辐射功能,通过大城市的开发和发展,带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流域经济的战略原则[3]

  一、以人为本原则;

  二、防洪减灾原则;

  三、生态环境优先原则;

  四、保护水资源原则;

  五、可持续利用原则;

  六、突出战略重点原则。

流域经济的运行机制[3]

一、流域经济的微观运行机制

  1.流域运行的利益机制

  2.流域经济运行的竞争机制

  3.流域经济运行的技术进步机制。

二、流域经济的宏观运行机制

  1.流域经济运行的计划机制

  2.流域经济运行的协调机制;

  3.流域经济运行的法律机制。

流域经济的政策选择[3]

  流域经济政策选择,直接关系到流域水资源以及流域间水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节将从水权体系、经济手段行政手段等方面分析流域经济政策选择,以期对流域水资源合理分配和水污染有效防治提供政策思考。

  1、依据水权体系实施水量分配水;

  2、依靠经济手段实施水污染整治;

  3、量化流域水资源价值;

  4、强化流域限批政策刚性约束

流域经济的作用及实践意义[4]

  一、流域经济开发推动了流域内要素的互补与流动,形成合作优势。

  长江、黄河、珠江三大流域横贯中国的东西部地区,它们的上游都在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而中、下游则是分属于经济较发达的中部、东部地区。

  生产要素禀赋的区域差距十分明显,上游地区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国土面积占到全国的57%多,与14个国家直接接壤,陆上国界线占全国近80%,中国大多数天然矿物资源都集中在这些地区,而且具备开发的条件。但这些地区的不利条件是经济基础薄弱,市场化程度低,缺乏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要素。而下游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市场经济发育早,拥有丰富的资金、技术、人才优势,其不足是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价格成本高,目前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幅度较大的时期,具有将一部分产业向其他地区转移的要求。

  为此,流域的上下游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合作优势十分明显。实行流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可以推动上下游地区的资源、资金、技术、产业的横向联合,有利于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合理调配资源,优化流域产业结构,使流域内经济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二、流域经济的发展较好地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从中国第一大水系长江来看,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外联世界、内居中原的交通大动脉,是我国横贯东、中、西三大地带最重要的产业轴线。下游上海港就是长江流域同世界各国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桥头堡,对外开放的港口和口岸分布范围广、跨度大,有效地促进了上、中、下游地区之间互补互促的横向经济联系。这些沿海港城市利用自己的条件发展起来以后,就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向周边地区及经济腹地进行辐射,带动和促进整个流域经济的发展。

  目前上海、武汉、重庆三大港口城市的经济辐射扩散作用已特别显著,并形成了分别以它们为增长极的长江流域三大经济圈,如上海对外省市直接投资中超过70%是落实在长江流域七省一市地区。以武汉市为中心的长江中游经济圈和以重庆为中心的长江上游经济圈也已具备一定规模,成为带动中西部经济腹地发展的新增长极。长江在沟通东西部,促进经济发展由东向西纵深推进中具有重要的战略通道作用。长江流域一体化发展的成功实践已经表明,在西部大开发中,应把流域经济一体化作为东西合作的一个重要模式加以试验、推广。

  同时,各流域内的省、市之间的各级地方政府,应加强沟通和联系,加强一体化规划与建设,积极引导下游经济、沿江港城市的资金、技术、人才和产业向中上游地区转移,并继续采取对口支持等各种形式,帮助中上游地区发展经济,通过流域经济专业化协作与综合发展,发挥东部地区的主力军作用,最终实现东西部经济的共同繁荣。

  三、有利于促进全国经济长期快速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都是以资源和要素的巨大投入和能源的大量消耗,以及对环境的损害为代价的。我国三大流域的下游地区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东部沿海地区,而流域上游的中西部地区却分布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并且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西部地区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并且将为流域下游东部的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资源和技术支持。

  从流域生态环境一体化的角度出发,流域各区域之间以河流为纽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任何一部分环境的变化,不仅仅影响本地区的发展,而且影响到其他地区,比如,流域上游的西部地区就是我国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长江源头、黄河源头、黄土高原等许多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直接影响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以流域为经济划分,从流域经济整体发展出发,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是实现流域经济和我国整体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四、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生产力合理布局。

  流域经济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在自然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生产要素条件、社会条件方面各有优势和劣势。东部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经济基础好,在人才、技术、信息、管理社会资源以及工业基础、资金等方面具有相对的优势,但在自然资源方面相对处于劣势,中西部特别是西部省区在自然资源方面具有相对优势,且中西部省区有些重点城市的工业基础也相当雄厚,但在无形资源方面却存在着相对劣势。

  正是这种差异性和互补性的客观存在,为流域经济各地区开展经济联合,实现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形成整体优势提供了基础。目前,流域下游的东部地区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能源、劳动力和原材料形成了较大的市场需求,以前支撑这些地区发展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已经面临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向周边地区转移和扩散。

  相应地,流域上游的中西部地区则具备提供能源、劳动力和原材料的天然条件,也具有吸纳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基础和需求。与此同时,流域的东中西部地区已经形成了广泛的经济技术合作基础。流域经济带各地区之间在农副产品旅游产品和能源产品等领域有紧密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因此,流域经济发展中的经济带建设有利于推动各地区在区域经济分工与合作中,寻找自己的发展空间,构筑具有比较优势产业结构,从而形成优势互补的协作关系,促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生产力的合理布局。

参考文献

  1. 刘斌夫著.新体制经济学泛论.人民出版社,2010.12.
  2. 2.0 2.1 覃成林著.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与开发.科学出版社,2011.05.
  3. 3.0 3.1 3.2 崔延松著.水资源经济学与水资源管理 理论、政策和运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2.
  4. 梁积江,吴艳珍编著.西部生态区划与经济布局.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