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行业百科金融百科经济百科资源百科管理百科
管理百科
管理营销
资源百科
人力财务
经济百科
经济贸易
金融百科
金融证券
行业百科
物流咨询
综合百科
人物品牌

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

  	      	      	    	    	      	    
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官方网站网址:http://www.columbia.edu/

目录

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概况

  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以下简称哥大师院)位于美国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是,美国著名的“常春藤”八大盟校之一,也是历史最悠久的综合性私立大学之一,被誉为政治家和经济学家的摇篮,其前身为1754年由英国国王乔治二世批准建立的国王学院

  哥大师院是美国最大的师范学院,教育大师杜威曾执教于此。该学院曾经培养了我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幼教之父陈鹤琴、原北京大学校长胡适、蒋梦麟、马寅初南开大学创始人张伯苓等许多中国近代杰出教育家,与中国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全球顶级的教育研究生院,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教育学、应用心理学和心理健康学方面的综合性研究生院,师院在2007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全美教育研究生院排名中名列第一。目前,学院下设有艺术与人文系、行为科学系、咨询与临床心理学系、课程与教学系、健康与行为研究系、人类发展系、国际与跨文化研究系、数学科学与技术系、组织领导系等九大系,共有正式教员180余名,注册学生5000余名,其中35%的学生攻读博士学位,13%的学生来自全球80 余个国家与地区,而校友则遍布世界170余个国家与地区。

哥大师院的历史发展

  哥大师院的创建与发展历史,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美国教师教育的发展史。师院创立于1887年,由著名慈善家格雷斯·H·道奇和哲学家尼古拉斯·M·巴特勒共同筹划创立,旨在为当时纽约市贫困学生的教师提供新型的培养方式,学校初名为纽约教师培训学校。至1892年,学院正式改名为师范学院并沿用至今,并于 1898年并入哥伦比亚大学,成为其下的四所附属学院之一。

  学院在成立之初,创校者便提出了与近代教育思潮迥然不同的观点。在整合人道主义理念与科学方法的基础上,创校者认为成功的教学除倚赖专业教师在教材教法与专业知识的精通外,还需要专业教师了解学生在何种情况下能进行最为有效的学习。正是基于此种教育理念,学院在1890年初便推出了融合心理学社会学的教育课程项目,成为全美第一所将教育活动推及社会关怀的学校。随后学院又开设了教育史学、比较教育学教育管理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政策学、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课程研究等多个专业课程项目,至1904年杜威加盟学院时,学院已在美国教育研究与教师培养领域颇具声望。

  至创办以来,一大批蜚声海外的大师级学术领袖与知名人士曾在师院任教或求学,不仅造就了多个教育学术流派,还荣获了多个全美教育第一,为师院的发展积累了深厚的学术与文化底蕴。其中最为著名的包括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动物心理实验的首创者、教育心理学体系和联结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桑代克,教育史学家孟禄,进步主义运动先驱克伯屈,教育生态学创始人劳伦斯·克雷明,艺术教育家亚瑟·道,教育哲学家玛克辛·格林,比较教育学领军人物康德尔、贝雷迪、诺亚和埃克斯坦,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与罗格·梅,临床心理学家艾尔伯特·艾里斯,著名教育学者、心理学者李华梅等等。在杜威1904年加盟哥大师院至1930年退休期间,他与一批教育史家、比较教育学家和教育心理学家一起,共同铸成了哥大师院的黄金时代,其最著名的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亦在这一期间完成,并创立了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体系。历史上,哥大师院还是美国教育史上的多个第一诞生地,它是全美护理教育的摇篮,第一个将心理学与社会学整合进入教师教育并将教育活动推广之社会关怀,全球第一个开设比较教育学课程并创建比较与国际教育协会,创设全美第一个课程与教学系等等。

  哥大师院自办学之初不久,便富有前瞻性地推出了学院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尤以学生队伍的国际化最为明显。也正由于此,它与近代中国教育发展亦是紧密相连,并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据统计,仅20世纪上半叶,便有约1000余名中国留学生曾在师院学习,其中获得博士学位者从1914年郭秉文从师院毕业成为中国第一位教育学博士为始,到1950年傅统先、朱启贤等人一同毕业便达45名之多。这些学成归国的学生后来大都进入中国的政界、文化教育界工作,并成为诸多领域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其中的许多毕业生在今天仍然如雷贯耳,如国学大师胡适,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东南大学创校校长郭秉文、原北大校长蒋梦麟等及享有21世纪中国英语教学之母李华梅,均是近代中国教育界的叱咤风云人物。

哥大师院的组织特征与社会资本

  作为一所私立性的教育研究生院,哥大师院秉持杜威所言“教育是社会进步与改革的根本之道”的教育理念,经过一百余年的持续发展与不断创新,学院的各方面建设尤其是组织竞争力建设、社会资本开拓与积累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哥大师院的卓越与世界一流夯实了基础。

  (一) 追求卓越:从一流大师到一流教科研服务

  哥大师院坚持推动一流教师队伍建设,即倡导学术自由,又建立严格的质量标准引导本院教师专业发展,并认为自由探究与严格的同行评估是学院高水平研究与教学的根基。一方面,师院自成立以来一直非常注重师资队伍建设,聘请一流大师到学院任教已成为该院的优良传统,而良好的教科研条件与深厚的学术底蕴则吸引了一大批有才之士前来任教。大体上,学院所聘请的教授大都已是某个领域的知名教授尔后供职于师院,如新上任的学院院长苏珊·福尔曼教授便曾是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研究生院院长。而博士毕业即可任教于师院者寥寥无几,在哥大师院,连普通教授岗位的聘任也常常出现一个教授岗位数十人甚至上百人竞相应聘的情况。

  另一方面,学院建立了严格的师资质量保障制度。新进教员若在合同期内未能通过本院实施的述职评估,则将在聘期结束后走人。新教员在连续获得两轮三年期聘任之后,可申请学院的终身教职岗位,值得一提的是正是这一“终身教职”制度在确保高层次教师质量与激励教员方面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员申请终身教职至少需要提供以下多份教科研方面的能力证明:个人履历;最近3-5年工作情况包括教学工作、课程计划、学术活动、校内外服务情况、各级学术专业组织活动情况;至少一篇代表作或代表性成果;外院8位推荐人名单及联系方式;外系4位推荐人名单及联系地址;近2年所教课程清单和其中至少3门课程大纲;指导博士研究生名单;近几年工作过的院系主任姓名和联系方式;可提供你工作情况的人员名单;近几年所授课程学生名单与所指导博硕学生名单;及其它有助于评价教学、研究和服务情况的材料。而对候选人的评审则要经过系、院、校各负责人及专家委员会、校董事会的多级评审。高标准评估指标与严格的评审过程,有力地保障了学院师资的世界一流水平。

  在世界一流师资的基础上,学院颇为关注本院的课程教学,并形成了自身办学特色。学院所设课程门类齐全,每个学期至少开设一千余门长短不一的课程供学生选修,人数一般在20人以内,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需求。课程形式丰富多样,包括大量常规性课程,一部分非常规课程、专题学术会议型课程、短期工作坊课程、田野研究课程、海外寒暑假游学课程及50余门在线学习课程。从教员授课的角度,一方面每位教师均会依据各自的研究方向与最新研究成果,在整个学年中至少会开设2门专业课程,至少2个周期性专题型研讨会(seminar)供学生选修,以现任比较与国际教育协会主席、学院威廉·克伯屈教育经济学讲座教授亨利·莱文(Henry M. Levin)为例,本学年他开设了三门教育经济学专业课程及2个国际与跨文化专题研究研讨会。另一方面,教授们非常注重课程本身的设计与实施,不仅在每门课的课程大纲上详细说明了每次授课的内容、阅读材料与作业要求,而且非常注重学生提问、课堂讨论与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不仅注重引导学生阅读本领域的经典著作、论文,而且关注本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而课程中要求学生完成的作业则紧密结合本课堂中所新学的理论与分析方法,以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本课程内容的认知与理解。

  除课堂教学之外,学院非常注重教员与学生的科研工作,积极引导教员与学生开展各类跨学科性、具有理论前瞻性与创新性,或具有重大实践应用价值的研究,并提供充分的财政与学术资源支持,引导学院教科研服务创新集群的发展,各类科研成果及其丰硕与卓著。一方面,学院成立了近百个实验室、研究所或研究中心支持教员开展各类研究,并为全美尤其是纽约周边地区提供各类科研服务,其中包括多个全国性重点研究中心,如全美卓越教学研究院,全美中等后教育研究中心,全美教育、学校与教学重构中心,全美教育私有化研究中心,全美儿童与家庭研究中心等,形成了学院特有的教科研服务集群。另一方面,学院积极提倡教员开展各类跨校跨国性合作研究,同时欢迎世界其他地区与全美其他高校的教员到学院作访问研究,而举办各类国际性学术会议与院内研讨会,则为本院师生的全球性学术对话与跨专业学术对话提供了舞台,仅08年3月份,学院就主办了两次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即比较与国际教育学会第52届年会与全美高级课程研究协会第7届学术研讨会,与会人员达2000余人,而院内研讨会则是常有之事。

  (二)以学生为本:全方位满足学生需求

  作为私立性研究生院,“客户”(学生)的各方面需求是学院管理与政策制定的重要基石,为此,学院努力创造各类条件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要。第一,除开设大量学术性与实践性课程满足学生专业学习的需求外,学院不仅有针对性地对国际学生开设了大量语言类与美国文化类课程,而在满足学生的日生生活、社交等方面同样服务周到。每学年新学期之初,学院均要举办为期一周的新生适应周,一方面帮助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在新老生之间架构桥梁,由老生介绍的各类学习经验与研究心得常使新生获益匪浅,有助于新生快速进入学习与研究角色。由学院提供的新生手册犹如一本百宝全书,诸如学业要求、学院规章制度、各类学术资源、生活与娱乐资源、纽约城市生活信息、安全指导等无不一一清晰说明。

  第二,在满足与促进学生的专业科研方面,学院除提供各类科研经费资助、教授提供科研指导外,积极搭桥牵线,引导学生参与各类校外机构的科研项目,并鼓励学生到各类科研机构实习、海外教育考察、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等。为满足学生科研过程中的专业支持需求,学院下属的学术、计算与技术服务中心在每学期内周期性的提供各类包括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方法、计算机专业技术、学术与语言规范等方面的额外课程培训,致力于对学生不同科研时期的专业发展需求提供专业支持。

  第三,学院为学生的学习与科研提供了良好的学术资源支持。学院的高泰斯曼图书馆是全美馆藏最多、最综合性的研究型教育图书馆之一,除购买大量专业数据库与电子图书以外,图书馆的印刷类馆藏资源多达50余万卷,内容广泛收集全美及世界其他国家与地区的教育类、心理类、健康类专业文献。图书馆珍藏典籍部则收藏了西方15-19世纪期间的大量教育文献。收藏全球各国教科书收藏是图书馆的一大特色,包括 1900年之前全美中小学教科书,以及20世纪全美与世界主要国家的中小学教科书,适合儿童阅读的小说类读物也大有收藏。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教材在该图书馆也均有收藏。

  (三)国际化战略与多元文化融合

  作为世界知名学府,国际化与多元文化融合一直是学院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第一,学院积极倡导教师队伍的国际化,一方面积极聘请具有国际背景的教师,充实教师队伍的“生态多样性”,表现在现任教师中绝大部分教师均有海外研究、教学、访学或领衔国际教育研究项目的经历,其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出生于海外或在海外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另一方面学院积极欢迎本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与地区的知名教授前来讲学与合作研究,丰富与开拓学院的教科研领域。

  第二,传承学生队伍国际化与营造多元文化社区。学院一方面传承生源国际化的历史传统并加大生源的国际化力度,近年来,学院一直在扩大国际学生的招生比例,以中国大陆籍学生为例,已有2001年25人增加到2007年的73人。与此同时,学院积极鼓励学生走出美国,前往世界其他国家与地区开展游学与实地研究,参与各类国际性组织、非营利性机构的跨国研究。另一方面努力营造多元文化社区,以促进不同种族、国家学生的多元文化融合。在这方面,学院多元文化活动的形式与内容更是花样繁多,如学院的国际学生办公室在每年的11月与4月均会举办一次为期一周的国际教育文化周,前者一般以学术性跨文化交流为主,而后者则更为关注各国的风土人情诸如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

  此外,为促进学院的国际化发展,学院近来已在日本东京开设了哥大师院东京分校,提供英语语言教学类硕士文凭课程。

  (四)得天独厚的社会资源优势

  学院所在的纽约市是国际经济金融、艺术、传媒之都,联合国总部与各类国际性组织总部所在地,也是全球最具特色的移民城市之一,约有180余个国家与地区的移民在此生活,这一丰富多元的人文社会资源极大地方便了学院的科研活动与学生实习。一方面,因地缘优势,学院承担了大量由联合国与各国际组织所委托进行的科研项目,同时本院学生可极为便利地获得去上述机构进行实习的机会。另一方面,移民城市的种族与民族多样性、流动性及阶层多元化,为学院教员与学生的各类教育研究提供了世界上最大最多元的教育研究与实验土壤,为各类研究提供了便利。此外,纽约市还为学生提供了大量非正式教育机会,学生们可广泛利用各类戏剧院、博物馆、音乐会、讲座或大型会议等获得学习机会。有一句话形象的点出了这一点:“哥大的学生在华尔街学经济,在联合国总部学政治,在百老汇看戏剧。”

  与学院附属关系的哥伦比亚大学,也为学院100余年的发展与繁荣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哥大创建于1756年,属常青藤盟校成员之一,也是全美历史最为悠久的著名学府之一,其综合学术水平位居全美前十。基于彼此之间的资源共享与课程互选,不论是学院的教员还是学生,均从这一附属关系中获益良多。

  除此之外,学院非常关注本院校友的社会资源开发,同时加强了校友之间的学缘联系。分布于全球各地、各类社会政府机构的近10万校友,每年为学院捐赠大量物资与经费促进学院的教科研发展。2008年2月,学院获得了一笔有史以来的最大捐赠总额 2000万美元,用于支持学院的独立学校教育项目的科研活动。

哥大师院近年创新措施

  近年来,面对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文化日益多元化在教育领域的反映,学院更加关注对学生的服务精神与市场意识,采取了一些列措施与创新应对变革世界的挑战,一方面积极采取措施满足学生日益多元化的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加强组织内部的能力建设提升学院软实力

  其一,为进一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学院近年来在课程建设上大规模重构了各专业的学术课程,以加强课程的跨学科性与课程信息化建设。一方面,一些新开设的学科基本属于跨学科类型,如语言、社会与学校教育研究课程。另一方面,课程信息化建设的课程资源管理系统(ClassWeb)则极大地方便了师生教学活动的开展。概而言之,ClassWeb主要包括以下数个功能:课程大纲,所选课程材料的上传与下载、作业发布、网络讨论区、教学评价、教学软件下载、信息通告、个人信息设置等。此外,学院为减轻现有教员的课程负担,同时为弥补新设课程的师资短缺,学院从纽约市地区的其他高校,尤其是从哥大其他院系聘请了大量兼职教授前来授课讲学。

  其二,学院积极依据学生特点开展灵活授课。有鉴于所招学生之中73%为在职学员,合理的授课时间安排对这部分学生而言尤为重要,是故学院将大部分教学时间安排在下午3点以后及晚间授课,部分短期课程还会集中安排于周末开展。此外,学院还为在职学生开设了大量混合型课程,即将现场上课与网络课程相结合,以满足在职学生的学习需要。

  其三,新设课程中心满足市场需求。为整合学院各类教科研资源,为社会尤其是纽约地区提供更好的专业服务,学院新设成立了教育超越与创新中心,主要开展继续教育、专业发展培训、企业学习解决方案等三类专业服务,每年为非注册入学学员提供250门不同类别的终身学习型课程。其课程形式包括现场教学课程、远程教学课程、讲习班、讲座、座谈会、学术前沿会议、影片观摩与探讨等多种,获得了社会效益、学员效益与学院效益的多赢。

  其四,近年来学院在组织内部创新上同样频频出手,尤以围绕图书馆为核心的学术资源建设最为引人瞩目。首先,对图书馆进行了大规模改建并进行了信息化改造,尤其是在图书馆内建置了大量4-20人规模不一的合作学习室,依据不同学习室的功能划分,配备了各种多媒体设备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服务,所有学生可依据需求在图书馆主页上免费预定学习室。其次,近年来学院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信息化软件建设方面创新层出不穷,极大地方便了师生们的科研与教学:EdLab是一个集教育研究、教学创新、在线出版、信息共享、未来图书馆发展探究于一体的教育实验网络;AfterEd则是一个类似于YouTube的教育视频媒体资源库与博客网,内容主要是由教员与研究生提供的全球教育现场考察视频与全球教育新闻周播,颇具学术价值;随身知识库PocketKnowledge则是一个学术资源存储与共享数据库,个人可自由上传与分享各类学术资源,其中学院100余年历史的档案资料与数万份本院硕博士学位论文尽囊括其中,极具史料价值;以及远程课程教学网BlackBoard与Moodle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