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人力资本素质是指劳动力作为经济主体创造财富的能力,它包括劳动力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其中衡量劳动力文化素质的指标有文化程度、受教育年限、专业技术水平等。
我国的“三农”问题其核心是如何解决农民增收问题,而农民的增收与农民个人的素质是分不开的,改进我国农村的教育体制和农村医疗合作制度、提高农民的人力资本素质已成为现阶段稳定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措施。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人的素质改善(经由正规教育、成人教育、在职培训、健康及营养的增进)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罗默、贝克尔等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并提出了“干中学”是提高人力资本素质的一种方法。
目前,我国农村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其中文盲或半文盲劳动力占7.4%,小学文化程度占31.1%,初中文化程度占49.3%,高中文化程度占9.7%,中专文化程度占2%,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0.5%,受过专门技能训练的仅占13.6%。农村形成了人力资源丰富而人力资本却严重短缺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只有提高农民的人力资本素质,才是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源泉。
实证论据
(一)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民增收的实证论据
潘海红(2002)研究了农民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和农民收入水平的关系,指出初、高中文化水平劳动力的人均收入高于平均收入水平,文盲半文盲和小学文化水平劳动力的人均收入低于平均收入水平;农村高文化从业者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力较大,主要作用有:对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高文化程度从业者具有更强的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他们能够发现机会并抓住机会,从而拓展经营领域;对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人力资本附着、沉淀于人身,人力资本拥有主体流动能力的高低和流动空间的大小,决定了人力资本与产业资本形成合理、高效匹配机会的多少;对改进经营、就业观念的作用。
周逸先(2000)就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及农村家庭户主受教育程度与家庭收入的关系进行了数据对比分析,指出农民的人力资本素质提高对促进劳动力就业、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升家庭生活水平等方面成效显著;农民户主的教育程度对家庭生活的影响明显,对家庭经济收入和家庭人口计划生育的影响比对子女受教育的影响更大、更直接一些。
钱雪亚(2003)根据人力资本的各因素及人力资本投资带来的宏观和个人收益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揭示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及其收益特征。
总之,他们的分析都验证了农民人力资本的提高与农民收入的增长有极大的相关性,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源泉。
(二)技能培训对农民人力资本提高的实证论据
陈玉宇(2004)、侯风云(2004)在考虑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收益率时,考虑了构成农民人力资本的因素,如受教育的年限、经验、工龄、外出前培训、外出时间、健康状况、外出前培训费用等对农民增收的影响,指出农村外出劳动力的教育收益率低于城市职工收益率,教育收益率偏低;外出劳动力的教育收益率低于接受培训的收益率,培训对于收入的影响高于教育对收入的影响;教育对收益的影响远远低于外出对收入的影响,外出就业相对于其它形式的人力资本投资能够有更高的收益;专业技能培训对于收入的影响高于其它形式的人力资本投资;身体健康状况是决定外出劳动力收入的关键因素;技能培训对农民人力资本提高显著,且对农民增收和劳动力转移起关键作用。
胡德龙(2005)在研究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家庭收入的关系时,指出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与家庭收入呈正相关,并指出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培训的等效年限平均每提高一年,可使农民年收入增加180元左右,并增加近19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高层次产业转移。
白菊红(2003)在分析农民收入水平与农村人力资本关系时指出:接受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的劳动力平均收入高于未接受者;家庭中接受培训的劳动力数量越多,家庭平均收入越高;高教育水平劳动力的教育投资收入弹性大于低教育水平;劳动力中接受过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的农户其家庭平均纯收入明显高于没有接受过培训的农户。分析显示:2001年,劳动力受过技术培训的农户其平均家庭纯收入比未接受过培训的农户绝对收入高1135.01元,是未接受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农户收入的1.44倍;而且,家庭劳动力中接受过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的劳动力越多,家庭平均纯收入水平越高。
政策建议
目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形式过于单一,主要是基础教育形式,职业培训、成人教育、保健投资等形式缺乏,相关建议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发展农村经济。为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力资本水平低的状况,应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加强农村的基础教育,减少农村失学率,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优化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环境,形成以财政支持为主的多形式教育支持体系。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培训,要立足现实,面向市场,有针对性地发展职业技术培训。这就要培育农村自有人才,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职业技术培训可采取农村自办职业技术培训班或学校,通过请专家、学者来讲学进行专业指导或与大专院校签订人才培养合约等方式提高农民专业水平,建立健全农村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提高农民的人力资本,增强农民的劳动技能和就业能力。通过举办流动培训班,将办班设备运到乡村,降低学习成本,另外根据劳务市场需求和农民的意愿开设培训工种,采取订单培训的方式,做好培训后的就业服务,提高农民学习技能的积极性。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对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应建立多方面的、覆盖面较宽的综合保障体系,通过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提供外部保证,通过减轻农民经济负担,提高农民风险抵御能力,而医疗保健条件的改善必将促进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
为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就业技能,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央制定了《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和依托教育机构,就近方便农民,实现稳定就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原则,开展农民工培训,其目的就是技能培训在增强农民人力资本中的重要性。为进一步改善农村教育环境,提高农民人力资本水平,党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国家财政保障范围,并且国家财政每年将安排支出用于农村教育和农村合作医疗的投入;2006年中组部、教育部、财政部、农业部、卫生部、国务院扶贫办、共青团中央联合下发了《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所有这些措施其目的就是为了缓解当前农村基层人才匮乏、提高人力资本,笔者相信通过农村教育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的改善和发展将会提高农民整体的人力资本水平,这样才有利于加快农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民增收的潜力,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