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信息基础设施(Glob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GII)
目录 |
全球信息基础设施是继NII之后,美国政府于1994年9月又创导了全球信息基础设施(Glob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缩写为GII),意在建造一个全球范围内的信息基础设施。
1995年初,西方七国首脑聚会商讨GII事宜。现在GII已被提到国际电联的研究日程。国际电联文件规定GII的目的是确保网络、信息处理系统和各种应用之间的互可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使全世界每个公民最终都能进入信息社会。围绕这一目标,国际电联对实现GII提出了以下原则:促进公平竞争;鼓励私人投资;规定一种有适应能力的管理框架;提供网络开放接入;确保服务能普遍提供和获得;向每一公民提供平等的机会;促进信息内容的多样化;认清世界范围合作的必要性,尤其要注意与不发达国家的合作。
具体而言,在建设和发展GII时将从以下几方面来体现上述原则:
·提高互连性和互可操作性;
·发展全球的网络、服务和应用市场;
·确保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
·保护知识产权;
·加强研究开发方面和发展新应用方面的合作;
·跟踪信息社会的社会内涵。
总的来讲,GII必须使人们在可接受成本和质量的条件下,能随时随地安全地使用一系列通信服务,这些服务可以支持开放式的多种应用并包括各种信息方式;GII必须要在共同原则的基础上达到国际统一的目标,并且在各个可互连、互操作网络、信息处理设备、数据库与终端组成的无缝大系统的基础上由这些原则来统管进网需求、应用需求以及它们的操作性;GII还必须允许在信息工业内部存在竞争。GII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关于GII标准的制定,国际电联已提出分两步走的标准方案。第一步以现有技术、现有窄带业务和能力(PSTN,N-ISDN,IN和移动通信)为基础,主要考虑为了获得一个完整GII所需的综合能力,并且主要着眼于信息处理和存储平台对GII的贡献。第二步则是以更先进的技术以及宽带业务与能力为基础,主要着眼点是加强智能网技术,建立一个功能全面但与第一代GII功能互通的GII。互连网的发展趋势有许多方面与构想中的GII不谋而合,目前趋向采用宽带IP技术来建设NII和GII。
GII核心网毫无疑问地应采用交换连接而不是点到点等连接方式,以简化网络结构。交换体制的选择则成了能否确保不同业务均有较满意的传送质量和效率的关键。GII核心网交换体制选择的依据是GII的QoS和网络性能规范;要解决在异构网络环境下互通所需要的性能;要求GII核心网交换体制有较高的接入灵活性和传送效率,以充分利用原有的网络资源。可供考虑的交换体制有PSTN/STM、Intemet/IP、B—ISDN/ATM以及ATM交叉连接(ATM/DXC)与STM中转交换及中转路由器组合等方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单一交换体制似难以为GII核心网所接受,因为它们都存在各自的突出缺点:PSTN/STM的业务速率受限、传输效率低、建立连接时间长;Intemet/IP无QoS保障,自身并无独立的广域互联运转传输通道;B-ISDN/ATM的适配成本高、信令复杂以及建立连接费时等。组合方式则对不同业务不同网络的接入、中转和连接以及在接入的灵活性和传递功能高效率方面较单一体制要好。应该说关于GII的研究还只是开始,GII核心网交换体制亦尚在研讨和实践中,其中以宽带m技术主导未来核心网的发展的思路已逐步形成共识,IP/ATM融合的MPLS技术、IPoverSDH以及IPoverWDM正是反映了这一潮流。ATM将退居核心网的边缘,继续发挥其对多业务支持的优势,PSTN与IN的互通等也体现了GII的思想。当然,也可能会推出更理想的方案。
GII的基本思路是现有各种网络资源的融合。GII的演进是通过GII核心网的不断扩张、不同体制的接入网逐渐缩小以及扩大“共同点”来实现的,这是比较现实、可行的思路。通过这样的演进来达到逐步改善网络传送质量、提高网络传送效率以及降低网络成本的目的,因此,GII的网络形态是在不断发展和逐步完善的。各类原有的网络也不可能停滞不前,它们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将会不断采用新的技术,淘汰旧的技术,包括吸收其他网络的技术将其与自身的技术相融合(如ATM与口技术的融合、路由器技术与交换技术的融合等)。提出GII概念后,电信网、计算机网以及有线电视网自身的发展包括能力、接口、性能、QoS和管理等要注意从GII的要求来加以规范。鉴于ITU—T已意识到面向市场实际需求的重要性,研究工作应从以技术为导向转移到以市场为导向的轨道上来,SGl3研究组已决定将对妒的研究列为最高优先级的工作,而将GII降为低优先级的工作。
GII建议Y.110中垂直地将GII的服务资源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应用:它是由用软件实现的一些应用实体,或者叫应用对象所组成。
●中间件:它是由用软件实现的一些中间件实体,或者叫中间件对象所组成。
●基础件:这是一些使上述应用实体和中间件实体可以执行,并在需要交互操作的实体之间提供透明信息传送的逻辑实体。基础件又可以分为:网络功能(AF)、信息处理与存储功能、人机接口功能。
在这三个层次中还定义了两种编程接口:应用编程接口(API)和基本编程接口(BPI)。
单纯从软件的角度,中间件实体与应用实体并没有本质的差别。差别在于中间件是一些可以为多种应用所共享的软件资源。当一个应用实体刚引入时,它可能与其他应用实体一样是各自相对独立的,应该放在应用层的软件之中,但当它的功能被越来越多的其他应用实体所共享时,它就应该归入到中间件中去。中间件是为应用层的一系列应用提供服务的,是一些共享的应用软件。也有一些中间件是纯粹的中间件,例如CORBA中的ORB(OLject Request Broker),TINA中的DPE(Distributed Processing Environment),它们都是为处于分布环境下的应用实体提供通信服务的,是在分布环境中将所有应用连成一体的超远程总线机制。
目前已识别的中间件功能已经很多,如人机接口服务件、用户注册服务件、认证服务件、安全服务件、号码簿服务件、导航服务件、浏览和搜索服务件、记账和收费服务件、审计服务件、收支分享服务件和服务管理中间件等。此外为了支持服务和应用的开发,还需要一系列支持这种开发的中间件。
Y.100不认为上述三个资源层次的描述具有协议参考模型的意义,但值得注意的是现有经典协议参考模型完全不能反映这种具有重大意义的中间件功能,不能反映与之相关的应用编程接口(API)和基本编程接口(BPI),更不能反映在分布式处理环境下系统的总体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