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行业百科金融百科经济百科资源百科管理百科
管理百科
管理营销
资源百科
人力财务
经济百科
经济贸易
金融百科
金融证券
行业百科
物流咨询
综合百科
人物品牌

要素主义教育

  	      	      	    	    	      	    

要素主义教育(Essentialism Education)

目录

什么是要素主义教育[1]

  要素主义教育是20世纪30年代末作为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教育的对立面出现的。1938年在美国成立的“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委员会”,是要素主义教育形成的标志。其发起者有巴格莱、德米阿什克维奇、莫里森、坎德尔等。其中巴格莱被视为要素主义教育的主要代表人物。

要素主义教育的产生及发展[2]

  要素主义教育思想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反对进步主义教育的过程中产生的。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38年--1945年,这时期称为“发生发展期”。德米亚西克维奇在1935年提出要素主义,巴格莱则是美国要素主义者的首脑人物和主要代言人。1938年,德米亚西克维奇与巴格莱等教育家一起在大西洋城建立了“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委员会”,并在会上提出了著名的《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的纲领》。这是这一流派出现的标志。第二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六十年代末,这时期被称为“复兴期”。在1956年创立“基础教育委员会”后,其势力大大超过实用主义“进步派”。这个时期的要素主义宣称,应该让人们精通社会遗产和价值,他们认为美国的教育不懂得民主社会教育的真正性质,因而造成了没有文化的一代。这一代人不仅在智力方面没有得到发展,而且不能忠于所谓的民主理想。第三阶段主要是指七十年代以后的要素主义的改革与再发展时期。此时的要素主义者们主要是针对美国教育的实际状况,而提出了“回到基础学科”的呼声。

要素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及其教育思想[2]

  要素主义教育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巴格莱、科南特、贝斯特和里科弗等。巴格莱是美国要素主义教育流派的最主要代表。他的主要教育著作有:《教育过程》(1905年)、《教育中的决定论》(1925年)、《教育与新人》(1934年)等。科南特是后期要素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主要著作有《教育与自由》(1953年)、《知识的堡垒》(1956年)、《今日的美国高中》(1959年)、《陋巷与郊外》(1961年)、《美国教师的教育》(1963年)等。贝斯特是七十年代后美国要素主义思潮的典型代表人物。他的主要著作有《教育的荒地》(1953年)和《学习的恢复》(1956年)。里科弗的主要著作有《教育与自由》(1959年)、《美国教育——全国性的失败》(1963年)等。

  要素主义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三点:第一,从唯心主义出发,认为人类文化遗产里有所谓永恒不变的、共同的要素,是一切人都应当学习的;第二,强调经过历史考验的经验更有意义;第三,强调学校是传递文化的机构,应当把教育作为社会生活再现的过程,通过教育,使社会遗产在每一个新生代中再现出来。因此,它主张把所谓文化的共同要素作为课程的核心,恢复资产阶级的传统课程。同时它强调学习的系统性,提出应严格按照逻辑系统编写教材。强调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严格考核,作为升、留级的标准。要素主义者一般很重视天才教育,主张提高所谓智力标准,强调智育的目的,认为一切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发展人的智慧力量。它还主张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在于教师而不在于学生,提出应该把教师放在教育体系的中心,充分发挥教师的权威作用。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自由不能当作手段,而应该看作过程的目的和结果。

简而言之,要素主义教育的主要观点在于:一、教育要把经过世代筛选而提炼和固化的知识传递下去;二、文化和技术能够分门别类以要素的方式传递;三、教师的作用在于传递这些文化技术要素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素主义教育的影响及评价[2]

  影响:巴格莱所创立的要素主义教育思潮实质上是十八、十九世纪赫尔巴特主义的继续,同时又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结构主义教育思潮的先兆。在二十世纪五十、六十年代,要素主义教育思想受到美国统治阶级中许多人的欢迎和支持,因为它强调传统文化、权威、纪律和系统知识的传授,符合这一时期美国垄断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的需要。1956年,以贝斯特为代表所组织的基础教育协会,六十年代科南特、里科弗提出的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方案,从理论上都是属于要素主义教育思想流派的。由于这种教育片面地注重书本知识的灌输和传统的教育方法,以致严重脱离社会实践,不仅不能得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引起了广大青年的极大不满。六十年代末,要素主义教育就失去了占优势的地位。

  评价:在反思与批判的基础上,巴格莱提倡重视教师的权威与课程教材的价值,这对改变当时教育软弱无力的状况,纠正实用主义教育导致的学校管理松散、教育质量下降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巴格莱的教育思想也有其不足之处。比如如何精选课程,哪些是文化遗产中的“要素”,他并没有提出明确的原则。此外他所提出的“把教师放在教育体系的中心”,虽有纠正实用主义造成的偏差的积极因素。但他片面强调书本知识,轻视学生的实践活动,注重教师的权威而忽视学生的自主性,又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因而也不利于教育、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在其他新兴教育思潮的挑战面前,要素主义教育黯然失色,退出了教育舞台。要素主义者的教育思想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努力,它不可避免地展现了与传统教育价值观和评价模式的一致性。但是要素主义的一些观点对我国现今的教育改革还是具有一定的启示。因此,只要有利于我们教育改革的思想,我们都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兼容并包。

参考文献

  1. 圣才考研网主编.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辅导教材.中国石化出版社,2010.09.
  2. 2.0 2.1 2.2 袁华,郑晓鸿主编.职业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