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性别隔离 (sex segregation)
目录 |
职业性别隔离是指由于社会系统性因素,使不同的性别集中在不同的行业和职位上,是劳动力市场上性别歧视的主要方式之一。
前新古典经济理论认为女性低收入的原因是劳动生产率低下,缺乏工会支持,受教育程度,生活标准较低,就业面窄及就业的从属特征等。
工作中的性别隔离可以分为两种:水平隔离和垂直隔离。
水平隔离是指女性难以进入某些被视为是“男性的工作”,例如以体力劳动为代表的职业:司机、搬运工,以及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名声、强调专业的工作,例如医生、律师、大学教授。而有些工作则被认为是“女性的工作”,通常是类似以家务劳动或是强调女性阴柔、善于照顾、护理特点的工作,如家政服务,护士,幼儿园老师以及大多数的服务业。
垂直隔离则是指男性与女性在同一行业中,男性通常有着较高的职位与薪资,女性则处于较不需要技术的低职位,薪资低且不易升迁。以及时同样一份工作,雇主也常透过某些方式造成男性与女性同工不同酬。例如给女性兼职而非全职的工作,或是以某些细微划分工作内容或冠以不同名称,以宣称那男女的工作并不相同,所以待遇不一样。
女性主义者对于职业性别隔离造成性别歧视问题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女性就业人口为什么会高度聚集在那些技能水平要求较低、劳动报酬较低、社会声望也较低的职业。女性主义者试图从文化或制度的角度分析产生性别隔离的原因,他们认为,女性事实上承担了生育并抚养照顾后代、管理家庭的主要责任,这是两性角色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区别。“男外女内”是父权制所遵循的性别分工模式,这种模式延续到劳动力市场中,男性凭借传统的优势自然就占据了高技能、高收入的职业;而女性却因其家庭角色的束缚以及人力资本投人的不够,往往不得不寻找那些可以兼顾家庭的职业,这些职业往往是技能低、收入低的职业。于是,社会上就形成了所谓的“男性化”职业与“女性化”职业之间的职业性别分割,并达成了一定的共识:那些“男性化”职业,不管是雇主还是男性职员都会有意或无意地反对女性进入;而对那些进人“女性化”职业的男性,社会往往视之为“异类”。同时,女性由于兼顾养育孩子和照顾家庭的主要责任,使得她们要想从社会结构网络中获取信息流和物资流都相当困难,从而导致女性在就业信息、工作经验、技术技能等方面都处于不利的地位。而劳动力市场的雇主和雇员充满经济理性:一方面,那些需要雇员技能水平高、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职业和岗位,雇主们更倾向于考虑男性;另一方面,女性雇员因为考虑到自身工作的灵活性和阶段性以及由此导致的信息和经验的相对不足,更多地会到技能要求低、发展空间小且提拔机会较少的边缘部门工作。据此,女权主义认为,正是父权制导致了劳动力市场的性别隔离。
事实上,资本市场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决定了女性在劳动力市场的不利地位。第一,与男性相比,女性由于自身的特殊生理,存在着生育、操持家务等自然附着成本。繁重的家务劳动使得妇女难以有更多的时间充实自己,也使得她们对职业的投人相对不足,自我期许降低。对此,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和组织自然不愿接受这种“性别亏损”。第二,在次属劳动力市场,那些技术含量低、工作时间长、工资待遇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招收了许多女性,但这并不是因为这些企业负责人更具有性别平等意识和更关爱女性,而是市场利润最大化选择的结果。其真实的原因在于,女性比男性更能接受低廉的报酬,而且更易于管理,反抗性差。资本市场正是利用这一点,实现了利润最大化。第三,规避生育负担是企业拒招女工的另一原因。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效益是企业的最大目的,而招收女工,则会无端增加生产成本,因为我国相关法律政策规定,单位应支付女职工在职期间的生育费用、产假期间的工资等。出于经济理性,考虑到雇佣成本,雇主更倾向于雇佣和提拔男性。更有甚者,一些企业在招聘人员时明文提出不要女性。有的企业则内部出台规定,要求女职工在工作期间不得怀孕,或限制怀孕。有了工作不敢生育,有了生育没了工作,女性生育权遭受严重漠视。
职业分隔的经济效应是双重的,根据供求原理,女性为主的职业中由于劳动供给增加,遂压低了这些职业的工资;男性为主的职业中劳动供给减少,工资被抬高。从整个社会来看,劳动力资源配置扭曲,经济总产出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