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行业百科金融百科经济百科资源百科管理百科
管理百科
管理营销
资源百科
人力财务
经济百科
经济贸易
金融百科
金融证券
行业百科
物流咨询
综合百科
人物品牌

税收征管质效

  	      	      	    	    	      	    

目录

什么是税收征管质效[1]

  税收征管质效包括税收征管质量和税收征管效率两个方面。

  1.税收征管质量是指衡量征管工作优劣程度的指标。征管质量包括:收入质量、管理质量、监控考核质量和人员素质质量。具体体现为登记率、申报率、入库率、欠税增减率滞纳金加收率申报准确率、处罚率、立案率、结案率、复议变更(撤销)率等内容。

  2.税收征管效率是指反映一定时期内国家用于税收征管方面的投入或耗费与所取得的聚集资金、调控经济及监督管理等方面的成果之间的对比关系。它集中体现了在税收征管工作中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是税收征管质量与数量的综合反映。税收征管效率一般包括税收行政效率、税收经济效率和税收社会效率。

  从数学上分析,税收征管效率=一定时期征管成本÷一定时期征管成果×100%

  其内涵应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表明取得一定税收收入所耗费的征收成本高低的征管机构效率;

  二是反映纳税人为完全履行纳税义务而耗费纳税成本高低的纳税效率,亚当·斯密《国富论》中所提出的“一切赋税的征收,须设法使人民所付出的,尽可能等于国家所收入”的观点,其核心即是政府应努力降低纳税成本;

  三是在既定的税收制度下,反映纳税人遵从税法以及税法被征税机构执行程度的征管制度效率。

  评价税收管理效率必须对三者综合考虑,不能只注意降低征管成本而不顾及纳税成本的增加,也不能一味强调征税成本和纳税成本的降低而忽视机会成本上升,导致偷逃税现象的发生。当然,在贯彻税法、加强征管和服务时,完全忽略征管成本,也是片面不可取的。

税收征管质效的现状

  1、征收成本居高不下。国、地税机构分设以来,目前全国税务干部人数从1994年64万增加到2001年的80万,按每人每年3万元经费来算,新增成本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从征管力量的分布来看,大约80—90%的税务管理人员管理着10—20%的税收,而以10—20%的人员管理着80—90%的收入,管理力度明显不足。同时基层征管机构设置过于分散,尤其是科级以下的分局和税务所数量过于庞大,都导致征收成本居高不下。仅以1996年为例,我国年征收费用总额约占税收总额的4.73%,目前已达5%—6%。而美国国内收入局1992年征收成本率为0.58%,新加坡为0.95%,澳大利亚为1.07%,日本为1.13%,英国为1.76%。在瑞典,即便是成本最高的所得税,其征收成本率也仅为1.5%。

  2、纳税成本呈上升趋势。"内行说不清,外行看不懂"的税收制度给纳税人带来了极大麻烦;各种各样的纳税申报表也耗费了不少人力、物力;国、地税分设、征管查三分离造成了多人多次进企业检查,给纳税人增加了时间及心理上的负担等等。这些成本虽然很难进行数理上的统计,但从偷逃税现象日益严重、纳税人呼吁减轻税收负担的情况来看,我国纳税成本不低,而且呈上升趋势。

  3、税收征管质量不高。没有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评价税收征管质量的指标体系,同时因缺乏有效的税源监控手段,导致中小企业的税款流失严重,保守估计每年流失税收不少于 3000亿元;偷、逃、骗税的大案时有发生, 2001年全国税务系统累计检查纳税人125.9万人,查补税款22.8亿元,移送司法机关涉嫌犯罪嫌疑人4000余人;信息系统缺乏统一规划,数据质量和系统安全隐患不容忽视;税务干部队伍素质不高,尤其是缺乏综合型管理人才与高级专业人才的矛盾日益突出。

税收征管质效的影响因素[1]

  税收征管作为一种行政管理行为,其质量与效率必然受到一定时期的经济、地域、管理机制、人员和社会环境影响,也就是说,征管质量与效率会受到一系列的因素制约。

  (1)经济因素。主要是指税务机关与纳税人双方的经济状况。税务机关可用资金是否充足,直接影响征管资源投入的规模和质量,进而影响征管质量和效率水平。如办税服务厅、机动车辆、计算机等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必不可少的手段都离不开经济保障。而纳税人的经济状况也会对其遵从税法、支持税收征管的程度产生一定影响。当然,经济因素对征管质量和效率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投入成本与所带来的税收收益的相对水平。从总体上说,税收质量、管理效率与征管手段的强硬程度成正比。与税收征管手段的弱化成反比。但是,税收征管手段,特别是技术手段并不是越高越好,而是要与一定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人员素质相适应,才能有利于提高税收质量与管理效率。

  (2)管理因素。科学合理的决策定位、规范严谨的制度体系,严格有效的考核评价是实现税收征管职能、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的可靠保证。决策定位影响税收征管工作发展方向和具体组织实施,对于整个征管工作具有鲜明的导向性作用;征管制度体系主要用于理顺各个征管环节的业务流程,明确部门和个人职责,促进征管工作高效有序开展;考核评价机制的建立则主要是为了监督控制征管工作的实施,并对成果进行考量,奖优罚劣,推动征管质量和效率的不断提高。实践证明,只要决策、制度、措施适应税收征管工作的需要,就有利于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反之,决策、制度、措施与经济发展、税收征管需要不相适应,就会制约征管质量与

  (3)人员因素。人员因素是一种综合因素,因为在所有因素中,人是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它主要包含人员素质,人员结构,人员态度三个方面。人员素质既包括税务干部队伍素质的高低,也包括纳税人素质的高低。征纳双方素质相对都比较高,税收质量与管理效率也就相对较高。人员结构主要是指税务部门机构设置和人力资源配置情况,关键要看这种结构是否能够最有效地发挥每个人在征管工作中的角色作用,是否能够形成既相互制约又良性互动的有机统一的征管体系。人员态度是指税务干部队伍对促进税收征管工作的态度,包含对税收工作的忠诚度以及对待征管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等方面内容。同时,人员态度也包括纳税人对于征管工作的理解支持程度。在一个和谐积极的心态下,征管工作必然会朝着优质高效方向发展,反之,则可能由于各种矛盾而阻碍征管工作。

  (4)环境因素税收执法环境是税务部门在征税活动中的社会制约因素,它主要包括:地方党政领导对税收工作的重视和支持程度、公民的税法观念和依法纳税习惯、各部门对税务部门的支持配合情况、税务机关在地方的地位和整体形象、纳税人主要是企业资金运营情况等内容。一般而言,征管质量和效率的高低与税收执法环境的好坏成正比。税收执法环境好,征管质量和效率则高,反之则反。

参考文献

  1. 1.0 1.1 曾光辉.关于提高税收征管质量与效率的理性分析(D).湖北:武汉理工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