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盐化工是指利用氯化钠(固体盐或卤水) 为主要原料, 通过化学方法生产碳酸钠(纯碱)、氢氧化钠(烧碱)、氯酸钠等含钠化学品以及氯加工产品的过程。纯碱和氯碱(烧碱和氯加工) 是盐化工的主要行业。
我国原盐资源丰富,分布很广,制盐历史悠久,盐化工产业发展较快。全国有23个省市区产盐,其中沿海1O个省市区生产海盐,中西部和东部11个省市区生产井矿盐,西部5个省市区生产湖盐。目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原盐生产和消费国,也是世界原盐产业发展最快的国家。2010年我国盐生产能力8230万吨/年,产量7524万吨/年。在三大盐资源——海盐、井矿盐、湖盐中,过去盐产量一直以海盐为主。近年来,由于受沿海地区各类园区和工业等项目建设发展的影响,海盐区的盐田面积逐年萎缩,海盐生产的机会成本上升,限制了海盐产能的提高,海盐产能增幅和所占比例逐渐降低,产能进一步增加的潜力不大。而井矿盐资源丰富且分布广,技术成熟,投资门槛不高,因此近年井矿盐产能增幅较快,在全国盐总产量中的比例逐年提高,2010年全国井矿盐产量3283万吨,占全国盐产量的43.6%,超过海盐产量。从盐的用途看,食用盐市场产销基本平衡,总体增长空间很小;由于近年来纯碱、氯碱等行业持续增长,工业用盐需求量不断上升。因此,我国盐业的发展方向是实现盐碱联产,以“两碱”为基础,向深度加工生产高附加值的精细盐化工产品。
近年来,我国纯碱工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00年以来,我国纯碱工业以年均10%的增幅高速发展,远高于全球纯碱工业2.1%的平均增长水平。2010年我国纯碱生产企业数量约为全球纯碱生产厂家总和的一半,其中,产能超过100万吨以上的企业有4家,年产量50万吨以上的企业有13家。2010年纯碱产量为2100万吨,约占全球总产量的34%,在世界纯碱工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我国纯碱行业发展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产能过剩日趋严重,由于近几年我国纯碱产能增长过快,特别是近三年,每年都有两百万吨以上的新增纯碱生产能力投入市场,预计到2012年底我国纯碱生产能力将达到3000万吨,产能过剩将会进一步加剧;二是产品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我国重质纯碱的比例仅为39.7%,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约80%的水平;三是纯碱企业(主要是氨碱法生产企业)的三废排放问题没有根本解决,近1060万吨/年的氨碱工艺装置每年将产生9000万方废液和200万吨废渣需要处理,许多企业原来的处理方式不符合新环保法规要求,严重影响我国纯碱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四是联碱法纯碱生产工艺联产的氯化氨市场受限,严重影响我国联碱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彻底解决“三废”排放问题,提高产品质量,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是我国纯碱行业的发展方向。
“十一五”时期,我国氯碱工业发展速度快,产量增幅大。2006年中国烧碱产量达到l5l2万吨,位居世界首位。2007年中国聚氯乙烯产量达972万吨,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生产大国,成为名副其实的氯碱大国。2010年我国烧碱产能达2884万吨,同时PVC产能达1923万吨。随着氯碱工业快速发展,我国烧碱和PVC在世界总产能的占比不断上升。2005年我国烧碱和PVC在世界的占比分别为23%和25%。到2010年则提高到38%和40% ,均增加l5个百分点,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大大增强。与此同时,由于近5、6年来我国氯碱行业高速发展,产业规模虽然进一步扩大,但是低端常规产品产能过于庞大,产业集中度分散,必将影响其健康发展。盐碱联合、与石油化工融合是我国氯碱工业的发展方向。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以纯碱和氯碱为基础,下游产品不断延伸的盐化工产业格局。产业链基本上是“卤一盐一两碱一精细化工”,其产品可谓枝繁叶茂。在纯碱、烧碱、氯气、氢气等基础化学品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加工,就可获得制药、日化等化工中间体以及精细化工产品。例如目前我国拥有氯产品200余种,主要品种70多个。无机氯产品主要有液氯、盐酸、氯化钡、氯磺酸、漂粉精、次氯酸钠、三氯化铁、三氯化铝等数十个品种;有机氯产品以PVC(聚氯乙烯)为主,其他主导产品还有环氧化合物(环氧氯丙烷、环氧丙烷)、光气系列产品(TDI)(甲苯二异氰酸酯)、MDI(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聚碳酸酯)、甲烷氯化物、含氯中间体(氯苯和硝基氯苯、氯乙酸、氯化苄、氯乙酰氯、氯化亚砜)等;另外,还有近100种农药产品。盐化工产业发展趋势是:延长现有产业链,向高附加值精细化工产品方向寻求突破。
(1)加大技改力度,尽快形成碱业巨头未来中国的纯碱企业仍将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只有不断加大技改力度,降低生产成本,充分利用目前国家的宏观政策,加快改制的进程,并采用兼并、联合、收购,或者被兼并、联合、收购的方式,做强做大主业,适度发展相关产业,避免因盲目扩张或投资而带来的企业风险,提高核心竞争力,在这方面国外的各纯碱企业已为我们提供了先进的经验,我们的纯碱企业应认真学习,不可再走弯路。
(2)加强企业间的协调与合作只有不断加强对纯碱市场的调研、分析力度,及时捕捉市场信息,分析竞争对手的市场营销策略,才能及时进行应对。各纯碱企业的合作成功与否,将直接关系到今后国内纯碱市场的能否实行有序竞争,各厂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进一步健全协商与合作竞争的对话机制,实现纯碱市场的有序竞争。
(3)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提高用户满意度、忠诚度,激烈的市场竞争必须有高质量、高水平的服务作支撑,才能使企业最终获胜。各厂应切实加强营销服务的质量与水平,针对用户的个性化要求,延仲各厂服务链的长度与层次,加强与用户的相互交流,并应特别注意货物的发运及时、准确,缩短物流周转的周期,降低经销企业销售纯碱的营运成本,提高用户满意度、忠诚度。
我国氯碱工业向规模化,技术化发展的同时,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规模、技术问题目前我国烧碱行业大多数企业布局分散,规模较小,与国外大型烧碱企业相比,差距非常之大,国外氯碱企业的集中度相对比较高,日本、欧盟的前5家企业分别集中了它们烧碱生产能力的50%,美国的5家大公司集中了美国烧碱生产能力的80%,而我国前5家企业的生产能力不到全国总生产能力的16%,装置的规模小,效益自然差距很大。
近几年,我国的氯碱生产工艺虽然有了较大变化,采用先进生产工艺的生产装置逐年增加,但是,总的来说,生产工艺与国外相比相对落后,再加上其他的一些因素,生产成本普遍偏高。
(2)氯与碱平衡问题氯与碱的平衡是氯碱工业发展的关键,在20世纪80年代,是以碱定氯,通常把氯气作为生产烧碱的副产品;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由于氯产品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氯碱工业逐步发展为以氯定碱,烧碱逐渐被一些业内人士称为副产品了。近十几年来,由于我国氯碱工业的盲目扩建,使烧碱产能增长过快,而下游相关产业发展滞后,氯与碱的需求不平衡问题越来越突显。而且国内市场上氯产品需求旺盛,而烧碱市场疲软,目前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有烧碱过剩需要出口,却需要大量进口氯产品的国家,估计今后这种氯与碱的供求不平衡还将会继续进一步扩大。显然,氯产品的发展是今后氯碱工业所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氯产品的开发与生产成为企业今后主要的效益增长点,也是氯碱生产中决定企业经济效益和技术水平的最关键的因素之一,氯产品的生产与发展对氯碱行业的氯碱平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国的氯碱工业目前已开始由建国初期的以碱为主的产品结构转向以氯为主的产品结构的新的发展时期。目前国内氯产品市场呈现出需求旺盛,而国内生产供应不足的现象,为数不少的氯产品全部或大量从国外进口。因此,如何合理开发、生产氯产品,搞好氯碱平衡是当前需深人研究和认真探讨的重要课题。
(3)氯产品的结构问题目前我国的氯产品主要有无机氯产品和有机氯产品。我国氯产品开发与生产最近几年有了很大发展,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差距还相当大。从耗氯结构来看,我国的无机氯产品的耗氯量始终占据全部氯产品耗氯量的主导地位,虽然从1983年我国停止生产耗氯量占12%左右的“六六六”原粉商品后,聚氯乙烯树脂的耗氯量有所增加,尤其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大力推广使用塑料建材,限制使用木材,使建筑行业以塑代木、以塑代钢得到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聚氯乙烯行业的发展。尽管如此,我国的无机氯产品的耗氯量依然占据我国氯产品耗氯总量的54%(包括盐酸和其他无机氯化物),其余46%用于生产有机氯化物(包括聚氯乙烯、氯乙酸和氯丁橡胶等)。生产聚氯乙烯耗氯量约占氯总消耗量的22%。
在耗氯结构这一点上,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与我国完全不同。美国1995年有机化学品的耗氯量占其整个氯产品耗氯量的76. 6%,而无机氯产品仅占12.8%;西欧1995年有机氯产品的耗氯量占其整个氯产品耗氯量的84.1 %,无机氯产品耗氯量占氯产品耗氯总量的9. 6%;日本1995年有机氯产品耗氯量占整个氯产品耗氯量的55 %,无机氯产品耗氯量占整个氯产品耗氯量的9. 6%。
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有机氯产品所占比例小,但这并不说明我国有机氯产品需求少,事实上,我国这几年进口的有机氯产品占国内总用氯量的20%以上。造成我国有机氯产品大量进口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内原料路线及生产工艺落后,生产规模小,产品成本高和质量差,竞争不过进口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