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电视民生新闻是指关注百姓生计、反映民众生活的电视新闻。目前比较公认的真正标志电视民生新闻兴起的是江苏电视台于2002年元旦开播的《南京零距离》新闻节目。
从口头传播到印刷传播再到电子传播,这是人类信息传播经历的传播过程。电视媒介的出现大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它所表现出来的信息给人一种空间感,能够将信息准确的还原。新闻是作为信息传播的一种,也经历了上述的三个阶段。新闻从印刷时代转入电子传播时代后,电视新闻以自身的优势略胜纸质新闻。电视传播的特性能够满足人们的感官需要。虽然传统的电视新闻联播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但却不如电视传播那样更加贴近老百姓的现实生活,更加注重对老百姓的关注和关怀。在当下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传统的新闻传播已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了。九十年代中期开始,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出现在各个家庭的电视荧屏上,并引起了广大群众的关注。由于电视民生新闻很受群众欢迎,加上政策的支持和电视台本身发展的需求,在之后几年,电视民生新闻蓬勃发展起来。
1.内容的贴近性
电视民生新闻传播的内容都是一些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内容,有的甚至是鸡毛蒜皮的邻里小事,都是为普通百姓所熟知的。电视民生新闻的根本目的就是关心普通人的生活,反映普通人的生活,随时捕捉我们生活周围所发生的一些大大小小的故事。
2.传播方式的互动性
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方式是互动性的,电视民生新闻是以观众为中心,站在观众的角度去思考观众的需求来定位的,与受众之间建立的是一种新型的平等关系。观众会很积极的去参与,为节目提供相应的新闻线索,改变了传统新闻中受众只接受信息的一些特点。观众还可以开通手机短信或者拨打热线电话等方式与节目互动,这些做法不但使得节目的收视率大大扩大,还能够很有效地传播新闻。
3.传播视角比较平民性
新闻工作者是站在老百姓的角度去和百姓们对话,他们用摄像机反映了老百姓生活的真实状况,更加贴切地关注老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打破了传统新闻中的高姿态与百姓之间的障碍。
4.表达风格的自由性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在语言、画面及制作上是相对自由的,电视民生新闻中的节目主持人对新闻的叙述不像传统新闻节目中的主持人那样要严肃、认真、清晰地传递新闻信息,他们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阐述新闻时能够充分发挥,并且加入自己的情感和自己的观点,使得内容更加通俗易懂,进一步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更加感染观众。
5.节目形式的创新性
电视民生新闻表达的风格是可以通过评论事件传达自己对事件的看法,也可以像跟亲朋好友唠家常一样以聊天的方式“说新闻”。不再是像传统新闻传播一样观众看新闻的方式。
电视民生新闻在我国电视中的地位 电视民生新闻更多展现的是一种社会功能,它站在百姓的立场,去播报百姓生活周围的新闻,能为百姓排忧解难,体现出社会主义媒体对百姓的社会关心。电视民生新闻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以百姓为本的理念,更是体现一种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以及对社会价值的认知。当今社会从老百姓业者实践的心理需求来说,人们希望看到和了解自己熟悉的、就近的事物或者事件。因此,电视民生新闻是在大众这样的需求中应运而生的。电视民生新闻的出现也使得传播观念的发展有了一些改变,它使新闻工作者对传播有了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导致其对新闻的看法有了一定程度范围的变化。
电视民生新闻的积极作用 尽管民生新闻报道的是一些衣食住行、柴米油盐酱醋茶等百姓生活琐事,但是它表现出的是对真、善、美的弘扬,倡导社会和谐发展。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发展推进,不仅仅只看重从百姓生活赚得收视率,社会热点巳成为民生新闻栏目发展的重要策略。如今这个社会舆论监督已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监督方式。而电视新闻媒体是最直接传达信息的媒介,通过信息发布使百姓了解政策,并贯彻执行,从而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
近年来,电视民生新闻的收视,经历了快速生长期后,进入略显疲劳期,并开始步入逐渐下滑期。而收视率的变化,与电视民生新闻所获得的评价似乎呈正相关。以2004年为分界线,之前,作为一种新的节目形态,电视民生新闻获得的好评如潮;之后,因其存在的各类问题,针对电视民生新闻的批评不断。那么,电视电视民生新闻到底存在哪些问题呢?
(一)内容同质化
我国电视行业发展中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当一档节目获得成功后,与之类似的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开始出现。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全国范围内之间,在某个地域范围内同样存在。电视民生新闻概莫能外,这是电视民生新闻内容同质化的一个根源。
而内容同质化的一个主要表现是,同一个新闻在不同的频道中集中出现。电视民生新闻是地方电视媒体竞争的“法宝”,而在同一个地方,能够成为新闻的事件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是有限的,因此当一个新闻发生后,往往可以看到不同媒体对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加之报道采用的角度是关注民生,所采用的画面、语言等也会出现同质化倾向,甚至在播报方式上也纷纷采用贴近市民的“说新闻”方式。
(二)题材浅显化
电视民生新闻在题材处理上往往采用“一事一议”的方式。其中在新闻要素的处理上,偏重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交待性报道,较为忽视事件原因以及事件发展趋向的新闻要素交待,即使在事件原因、事件趋势上有所交待,也是基于某一事件本身,而不会涉及到类似事件的整体性趋向。也就是说电视民生新闻报道的题材对象大多是“这一个人”、“这一件事”,而非“这一类人”、“这一类事”。比如在电视民生新闻中多见的停水停电、邻里纠纷、商品投诉、案件追踪等等,都是对于单个事件的报道,不会将这一事件置于一个大背景下进行深化,因此导致了题材的浅显化。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电视民生新闻寄希望以一种“短、平、快”的方式,满足受众在这一新闻类型上的需求,但结果却是受众在这种需求的满足中,失去对于事件整体背景的思考,沉迷于单一事件带来的收视观感中。
(三)格调庸俗化
新闻可以并应当通俗,但不应该庸俗。诚然,不少电视民生新闻在通俗、庸俗的界限把握方面还是做得较好的,也必须看到,相对于时政新闻的作用对象,以普通市民为主要受众群的电视民生新闻,其主要收视群体的新闻需求不同,在新闻处理上可以适当娱乐化,但绝对不应该庸俗化。
当前,电视民生新闻的庸俗化趋向首先体现在题材选取上,“小题大做,大题小做”。一个社会的民生发展肯定与社会的方针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一些电视民生新闻趋向于将“鸡鸣狗盗”、“鸡毛蒜皮”、“鸡飞狗跳”、“鸡零狗碎”作为主要的选材对象。其次,在新闻的来源上,医院、派出所、交通部门、消防部门成为主要的新闻来源,犯人、病人、死人成为报道对象的主角。最后,在新闻叙事上,常采用悬念式开头和故事化的处理,甚至个别新闻为了“悬念”、“故事”采用一些扭曲新闻真相的处理方式。
电视民生新闻近期的发展策略是要提升品质,中期的发展策略是在品质提升的基础上形成品牌,而远期的发展目标是转向公共新闻。
(一)提升品质
1.在栏目形态上,从单一走向专一。目前有不少的专业化电视频道,如经济频道、法制频道等。根据频道的专业化定位,针对特定的目标观众群体,打造独具风格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是避免电视民生新闻同质化的一个有效方法。比如,电视民生新闻从单一的综合性民生栏目向专一的经济民生、法制民生转变。
2.在题材内容上,从低端走向高端。对于重大主题类报道,电视民生新闻不是不必宣传报道,而可以也应该从民生角度进行呈现。“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民生百态与重大主题之间肯定是存在联系的,就看记者如何选取角度。对于大政方针,电视民生新闻应该进行民生化解读。如结合民生视角解读房价、物价方面的方针政策,不仅能够起到舆论引导作用,对百姓生活也大有益处。
3.在传播方式上,从TNT转向NNN。现代新闻传播方式是以速度和现场为追求目标的,传播已经从TNT(Today News Today)今日新闻今日报)向NNN(Now News Now)新闻即时报)转变,以占领制高点,赢得新闻竞争的主动权。在电视民生新闻中有不少突发事件,因此,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发出第一声,对于电视民生新闻提升品质至关重要。
(二)塑造品牌
美国营销学者科勒认为,品牌是一个名字、称谓、符号或设计,或是上述单位的总和,其目的是要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有别于竞争者。电视民生新闻塑造品牌,要经过差异化定位、本土化改造、延伸性拓展几个环节。
1.差异化定位,通俗地讲就是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绝”。电视民生新闻在品质上要从单一性综合转向专一化特色,在风格上也要差异化,比如在频道、栏目的包装上,要通过CSI(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处理,建立一种完善而独特的形象。还可以通过塑造具有个性的主持人实现差异化,《南京零距离》主持人孟非的犀利,《第七日》主持人元元的幽默,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荧屏风景。
2.本土化改造,立足于新闻的接近性,在内容、风格上以当地观众为主。一般电视民生新闻不上星,立足本土,舍“大众”求“小众”是扬长避短的最佳方法。从受众角度看,不论是时间上还是空间上,具有本土气息、亲和力强、贴近日常生活的本土题材,一般为收视首选。风格上本土化直接的方式就是方言的使用。方言在一定的地域内,比普通话更能引起本地收视人群的共鸣,拉近媒体与受众之间的距离。这一方面的典型代表就是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用杭州话播报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阿六头说新闻》。
3.延伸性拓展,是指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将品牌应用到新的领域,开拓新的市场。当电视民生栏目积累了一定的知名度之后,其市场号召力也日益显现。如《南京零距离》曾为当地市民办过针织、养殖等学习班,除一定的经济收益外,最为主要的是使栏目品牌在新的领域得到了开拓。不同地域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之间的节目互换,也能够打破地域的局限,拓展栏目的品牌。
(三)转向公共
公共新闻最早由纽约大学新闻学系罗森教授提出,罗森认为,新闻记者不应该仅仅是报道新闻,新闻记者的工作还应该包含这样一些内容:致力于提高社会公众在获得新闻信息的基础上的行动能力,关注公众之间对话和交流的质量,帮助人们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告诉社会公众如何去应对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让他们去阅读或观看这些问题。
“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的电视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有着密切的联系。电视民生新闻在转向公共新闻的过程中,要注意:首先,在题材选取上,寻找“公共”与“民生”的交集,体现公共服务性。对公共领域的关注,能够提高节目的公益性,提升社会影响力,更好地发挥媒体的桥梁作用。其次,借鉴公共新闻,不满足于受众满意,增强舆论引导能力。在琐碎的新闻事件中,关注背后公共的利益,坚持舆论导向,承担社会责任。最后,强化公共意识。新闻媒体之间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市场化的竞争。但应该看到,不论是在新闻领域还是其他领域,都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媒体不应该以低俗的手段,完全以收视率为导向,进行过度商业化的竞争。
在这方面,央视的《新闻1+1》较为典型,报道的许多事件都是民生关注的热点、焦点,比如雷政富事件、温岭钉子户、贵州五名儿童冬夜命丧垃圾箱等,透过事件的表象,深人事件的本质,结合国家的政策法规,展示事件的未来走向。在将公共新闻理念引入电视民生新闻后,《新闻1+1》这类型的节目提升了电视民生新闻的档次,起到了化解社会矛盾、凝聚社会共识的良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