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托尔曼(Edward Chace Tolman)二十世纪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目录 |
爱德华·托尔曼(E.C.Tolman,1886年-1959年),美国心理学家,以研究行为心理学著称。新行为主义的代表,目的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力图客观了解行为的目的性。对学习心理学有较大的贡献,提出整体行为模式和中介变量的概念,弥补华生古典行为主义的缺陷,并建构符号完形理论,也成为认知心理学的先驱。他是寻求认知过程和行为过程相统一的第一人。他受行为主义和格式塔理论的双重影响,提出符号-完形学习理论,属认知行为主义理论。其最著名的是白鼠走迷宫的实验。
爱德华·托尔曼于1886年4月14日出生在美国麻省纽顿的一个贵格会教徒的家庭。1911年在麻省理工学院获电子化学学土学位,然后从那里去哈佛大学攻读心理学,并于1912年和1915年获心理学硕土学位和哲学博土学位。同年,他开始在美国西北大学任讲师。但3年后他被免职了,名义上说他缺乏教学能力,实际上则是由于他在当时战争期间持贵格教的绥靖主义态度。
1918年他受聘于加利福尼亚大学贝克莱分校,任心理学教授。他的学术生涯主要是在那里度过的。1950年,他由于拒绝麦加锡泡制的忠诚宣誓而被解聘。在这之后,他曾先后在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任教。在这期间,托尔曼作为美国公民自由联盟(American CivilLiberties Union)的一名成员,为促进学术自由而作了不少努力。这种努力的结果之一,是他于1953年重新回到贝克莱分校任教,恢复原职,一年后退休。
托尔曼在1937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53年在第14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当选为两主席之一。1957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51年还被耶鲁大学授予理学博士学位,以奖励他“勇敢捍卫自由的精神”。托尔曼的著作有:《动物与人的目的性行为(Purposive Behavior in Animals and Men)》(1932)、《战争的驱力(Drives toward War)》(1942)和《心理学论文集(Collected Papers ln Psychology)》(1951)。托尔曼有时也受到学术界人士的指责,认为他在阐述理论时不很严肃。事实上,他的论著中常有些离奇的想法和趣闻。也许,至少他在把自己最重要的著作“献给挪威的白老鼠”时,表明他缺乏诚意(Bolles, 1979)。
托尔曼与埃德温·格思里同岁,在20世纪30年代又与格思里齐名,是学习理论流派中的重要一支。但是,他与格思里并不是站在同一战线上。他俩的许多观点是相悖的。
首先,托尔曼的行为观是克分子的,而不是分子的。也就是说,他强调行为的整体性,注重从宏观的角度来分析行为。在他看来,动物在为逃脱迷箱时所做的具体动作,比起这些动作都朝向目的这一事实来,其意义要小得多。而格思里的行为观是分子的,他把行为分解成许多具体的动作,强调从微观上来分析行为。简言之,托尔曼注重的是行动(act)而不是动作(movement),格思里则恰好相反。其次,格思里与其他许多行为主义者一样,坚持刺激-反应联结的观点,但托尔曼则试图另辟一种体系,这个体系注重的是行为的适应性、创造性和理智性等方面。因此,他的体系是以认知为特征的。由于他的著作和许多研究都是在加利福尼亚大学贝克莱分校的实验室里完成的,所以,多年来,这个实验室一直是认知心理学的中心。
托尔曼自称:他“总的立场是行为主义的立场,但是一种特殊的行为主义”(Tolman,1932)。他之所以会形成这种行为观,其主要动力是由于华生的行为主义在当时相当盛行。早期的行为主义者都试图从心理学中清除唯心主义,并试图使心理学成为采用客观方法的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他们都反对探讨人的头脑是怎样思维的。尽管托尔曼也赞同这一观点,但他注意到,早期行为主义者把机械论的哲学观与科学的客观方法混为一谈了。在他看来,要客观地研究行为,并不一定要成为机械论者。
托尔曼认为,华生在许多地方都用简单的刺激-反应联结的概念来描述行为,并用构成行为的严格的物理的和生理的肌肉抽搐来给行为下定义,但事实上他常会滑到一个不同的、自相矛盾的见解上去(章益,1983年)。在托尔曼看来,刺激-反应的联结并不是一种经验的事实,也不是客观的资料,而只是对行为发生的生理机制的一种推论或猜测。所以,尽管托尔曼与早期行为主义者一样都注重行为,但他认为在解释行为时引用机械论哲学既无根据又不理想。用刺激-反应联结来解释行为,并不比用思维和意愿来解释行为更好些或更科学些。因为这两种情况都是把一种哲学观附加在对行为的系统观察和分析之上。在他看来,哲学肯定会使我们在观察行为时带有偏见。对一个行为主义者来说,所要做的全部事情,就是要观察行为并试图识别出行为的规律性。所以,托尔曼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行为主义者。他主张要对行为的原理作出解释,但反对采用其他行为主义者所使用的机械论的框架。他拒绝把刺激-反应作为描述和解释行为的手段,并拒绝以联结主义为特征的其它各种假设。
托尔曼在形成自己独特的行为观时,博采众多心理学流派的长处。他自己承认,除了受华生的影响外,还受麦独孤(W.MeDougell)策动心理学、伍德沃斯的动力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派的影响,其中尤其是受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所以,托尔曼理论总的倾向是行为主义兼格式塔论。
受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托尔曼否认了桑代克的效果律,认为奖励或强化在学习中所起的作用很小。他提出了带有明显认知色彩的学习理论,认为有机体习得的是关于周围环境、目标位置以及达到目标的手段和途径的知识,也就是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而不是习得简单、机械的运动反应。他用“符号”一词来代表有机体对环境的认知,而关于目标及达到目标的手段和途径的意义的知识则是对符号意义的认知。学习其实就是习得达到目的的符号及其所代表的意义。这就是托尔曼“符号学习” 理论的基本含义。为了证明自己的学习理论,托尔曼提出了期待、位置学习和潜伏学习等概念并设计了一系列的实验来说明。
(一)期待
期待指有机体对未来事件的假设或信念。托尔曼认为,动物通过学习可以形成对未来事件的意义认识,表现出对未来事件的预先认知或推测。这种学习可以由三类不同的情境或条件引起,因而也就形成了三种类型的期待。分别是:
记忆性期待,指的是由于过去的经验而导致的对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期待。托尔曼借用艾里厄特(M.H.Elliot)的实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艾里厄特的实验是安排白鼠走迷津。在实验的前九天,艾里厄特安排白鼠在干渴的驱力下走迷津,把水作为目标对象。最初的九天,出口处放着水,此时白鼠的学习与其他动物的学习没有什么区别。但第十天,安排白鼠在饥饿的驱力下走迷津,并把出口处的水换成食物,此时白鼠走迷津的错误和所用的时间都显著上升,直到第二天才恢复了先前的水平。白鼠在前九天的学习中对“水”形成了记忆性期待,当第十天的食物与这种期待不符时,白鼠的行为就发生紊乱。这就说明,白鼠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受认知上对以往的“水”的期待所调节的,这种期待是由以往的经验所引起的,因此是一种记忆性期待。
感知性期待,指由当前目标物的直接刺激而引起的期待。托尔曼引用丁科巴的实验来说明感知性期待。丁科巴实验的目的虽然是检测猴子的“延迟反应”能力,但却在事实上支持了托尔曼关于感知性期待的论述。丁科巴先安排猴子看着实验者把香蕉放进两个容器中的一个,延迟一段时间后,再让猴子走进实验室,看它是否选择刚才所看到的那个容器里的食物。在后续的实验中,实验者每次在猴子和容器之间设置屏障,并在某一次以其他食物来代替香蕉,结果猴子表现出行为紊乱,这是由于猴子当前的操作与先前形成的对“香蕉”的感知性期待不符造成的。这个实验证明了感知性期待是存在的,并对行为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推理性期待,是指由以往经验和目标物的当前刺激综合作用而产生的对未来事件的期待。托尔曼认为,在动物学习实验中,当推测的结果与行为的现实结果不一致时,也会导致动物行为的紊乱。
托尔曼认为,对三种期待的研究表明,动物在达到目标之前对于目标已有一种预先的期待。如果这种期待与现实结果不符合,就会造成动物行为的紊乱。这种现象是刺激反应学习理论解释不通的。这一现象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符号学习理论是恰当的。
(二)位置学习
托尔曼坚持认为学习在本质上是位置学习,在他看来,动物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习得关于目的物的意义,也习得关于刺激情境的意义,这就是位置学习。他设计了一个十字型的迷津来证明这一点。
他把白鼠分为两组,一组为反应学习组,一组为位置学习组。反应学习组从S1或S2出发,但都得在C处向右转,才能到达食物所在的位置F1或F2;而位置学习组若从S1出发,就必须向右转,才能到达食物所在的位置F1;如果从S2出发,则必须向左转,才能到达食物所在的位置F2。实验结果表明,位置学习组学习比反应学习组快。位置学习组的8只白鼠试验8次就能正确通过迷津,而且连续几次都没有出现错误;而反应学习组的8只白鼠没有一只能象位置学习组的白鼠学得快,其中有5只连续试验72次都没有达到标准。
这个实验表明,反应学习组的白鼠不论从何处出发,只要作出相同的反应,就能在不同的地点找到食物;而位置学习组的白鼠为了在特定的位置获得食物,就必须从不同的起点出发。通过这个实验,托尔曼证明了位置学习比反应学习迅速而有效。托尔曼认为,同样的情况也可以发生在一个非常熟悉自己的城市的人身上,因为他在以往的经验中已经形成了关于这一地区的认知地图,他可以通过若干条不同的道路到达同一目标。
托尔曼根据“位置学习”实验,说明学习者并非通过尝试错误来学习,而是根据对情境的认知,在所有选择点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符号-格式塔”模式,这种模式被托尔曼称为“认知地图”。在托尔曼看来,认知地图是动物在环境中的“符号”和动物的“推理性期待”之间所习得的,是动物对环境有了“顿悟”之后所建立的综合知识在动物头脑中所形成的类似现场的地图,即“知道”目标物所在,从而改变其行为,以适应环境的要求。
(三)潜伏学习
潜伏学习是托尔曼学习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他认为,强化虽然有助于学习,但并非学习的必要条件,学习也可以在没有强化的条件下进行,只不过其结果不甚明显,是“潜伏”着的。一旦受到强化,这种结果可通过操作明显地表现出来。对此,托尔曼用实验予以说明。
这个实验是由托尔曼和杭奇克共同设计的。实验者将白鼠分成三组走迷津,一组为非强化组,这组白鼠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没有得到过食物的强化;另一组为强化组,这组白鼠总是得到强化;第三组为实验组,这组白鼠在前十天不给予强化,从第十一天开始才受到强化。在实验开始前,实验者预测实验组白鼠的学习水平将与强化组一样好。
托尔曼对此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实验组在前十天没有受到食物强化时,动物依然学习了迷津的“空间关系”,形成了认知地图,只不过未曾表现出来而已。经过食物强化,就促使其利用这一“认知地图”,并最终体现出学习的进步。这也说明,强化确实能够促进符号学习,但却不是符号学习的必要条件。
托尔曼坚持以客观方法来研究整体行为,坚持行为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立场,但又不拘泥于早期行为主义的限制,提出了“中介变量”的概念,深入探讨了决定行为的有机体内部因素并赋予整体行为以目的性和认知性等特征,从而使其理论具有了认知心理学和现象学的特征。托尔曼的理论所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贡献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促进了行为主义的发展
早期行为主义以简单的刺激-反应来说明行为的局限性日益引起人们的不满,托尔曼对“中介变量”的论述则缓和了这种局面,“给华生的行为公式打开缺口而又填补了空白”,为行为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转机。很多心理学家都对中介变量进行了高度评价。舒尔茨认为:“托尔曼的中介变量的概念对许多心理学家有帮助,虽然它至今还受到批评。中介变量只要在经验上与实验变量和行为变量联系起来,那么它对发展一种可以接受的行为理论就有价值”(舒尔茨,1981,p252);高觉敷指出:“托尔曼的弟子们为了推崇托尔曼提出中介变量的功绩,批评华生的‘刺激-反应’心理学是边缘主义,而托尔曼则能在坚持行为主义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解释有机体内部的心理过程,进入中心主义。他的这种观点,在当时为不少心理学家所接受。”
(二)对认知心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托尔曼关于行为的认知观点为其后人所吸收,开创了认知心理学思想研究的先河。现代认知心理学正是吸收了他的理论和方法,以客观的方法探索内部的认知过程,从而促成了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认知革命”。托尔曼的工作无疑是古典行为主义和现代认知心理学之间的一个重要桥梁,现代著名认知心理学家西蒙就承认他的学说中吸收了托尔曼学说中的现象学思想。正因为如此,有人把托尔曼看作是认知心理学的鼻祖。
(三)促进了学习心理学的研究
托尔曼对学习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设计了很多精巧的实验来论证学习的本质和类型,特别是他对位置学习和潜伏学习的实验论证对学习心理学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可以说,托尔曼的学习理论和实验丰富了学习心理学的内容和研究手段,他对学习过程中知觉和动机作用的强调,对于人们重新认识和理解学习问题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但是,托尔曼的理论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由于他没有提出一个系统而严密的理论体系,对很多概念也没有进行明确定义,因而他的理论显得凌乱和琐碎,受到很多心理学家的批评;他提出了有机体内部的认知问题,却又不把行为恰当地与有机体的内隐机能联系起来,因而不能对行为进行更为有效的解释;对他的理论更为尖锐的批评与他理论中所使用的语言有关,人们认为他所使用的语言具有浓厚的主观主义和心灵主义色彩,削弱了其理论的科学性;虽然他对学习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但大都以动物做被试,以动物学习来解释和说明人类学习,这种研究方式遭到了人们的质疑。很多其他行为主义者认为,托尔曼的理论只能算是一种解释行为的理论,难以据之预测和控制行为,这显然与行为主义的目标相去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