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力管理(Load Management)
目录 |
所谓“余力”,是指企业的人、财、物等资源的能量与负荷之差。“余力管理”亦称“工时管理”,则是朝着消除余力的方向,调整能量与负荷的有组织的活动与过程。这种管理方式受到西方企业界的高度重视。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管理人员对能力、负荷、余力这些数据没有完整、系统、连续地记载,没有专门消除余力的管理措施,特别是那些开工不足的企业,更不考虑余力管理了。
在生产进度计划编制阶段,虽然进行过生产能力与生产任务之间的平衡,但这种平衡毕竟是在一定时期内的相对平衡。在组织产生的过程中,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经常会出现新的不平衡,需要再组织和再平衡。因此,余力管理是生产控制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特别是在单件生产方式中(如:企业工装制造、维修备件生产等),常常由于突然的任务,需要对原来的进度计划进行变动和补充。在这种情况下,掌握不同车间、不同设备的余力,是十分必要的。在单件小批量生产情况下,可利用零件生产进度计划表的形式来掌握余力,既简单又方便。
生产有余力,即出现空闲情况时(正余力),就要采取提前计划进度和支援其他生产单位等调整措施,减少窝工。在出现超负荷的情况时(负余力),可能延迟生产计划进度,就要采取调整班次、重新分配任务、利用外协等有效措施,加以平衡。
1、有助于生产计划的优化。从消除余力的动机出发、从调整负荷入手去编制计划,可以使计划牢固地建立在可行的基础上,避免计划的重大失误。
2、有助于成本核算。把机器设备这类“死资源”转换成生产能力这种“活资源”的形式,可使其运行成本的计算实现综合化、目标化,通过计算“余力”可间接衡量实际运行成本与目标成本的差距。
3、可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通过测定工作人员能力、负荷、余力三组数据,可衡量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与工作业绩,以此作为重要考核参数,去激励员工提高工作效率。
4、可以促进企业挖掘内部潜力。它有助于企业上下一致转变观念,从眼睛向上求政府扶助变为眼睛向内自找门路,从注重外延型发展变为注重资源的充分利用。
1、作业程序:以操作员别,机器别或制程别为依据,调查其现有的工作负荷量与生产能量,并加以比较,以分析出何者有余力或何者负荷太重。
2、控制重点:机器、人员是否有工作负荷过多,过少或负荷不均的情形;负荷过量时所采取的余力调整方案是否考虑经济与时效。
国外许多企业在生产管理领域推行余力管理尝到甜头以后,很自然地将其基本原理和方法推广到企业管理的其他领域,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技术管理领域。目前在许多企业的研究与开发部门,普遍表现出科研开发能力的利用率极低,人、财、物的浪费很大,开发成功率也不高,在这一领域按余力管理的思路行事,其潜力十分巨大。
2、销售管理领域。在销售部门,人与人之间的能力差异很大,若在此领域进行余力管理,其收效会更大。
3、财务管理领域。来自不同渠道的资金或以不同形式所表现的资金,它们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贡献是有差异的,这种资金“能力”上差异必然导致资金运用中存在“余力”。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若引入“余力”理念,就能极大的提高资金利用率。
4、人事管理领域。不仅对生产操作人员进行余力管理,也可以对管理人员、业务人员,特别是对中高级管理人员建立一本“余力台帐”,以作管理人员升迁、调动、奖惩的重要依据,加强人事管理的计划性,做到人尽其才。
在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存在余力是客观的。余力管理并不企图消除所有余力,企业应运用系统原理,综合运筹,最大限度地减少余力,以寻求整体最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