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Sub-replacement Fertility)
目录 |
少子化是指生育率下降,造成幼年人口逐渐减少的现象。少子化代表着未来人口可能逐渐变少,对于社会结构、经济发展等各方面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如果新一代增加的速度远低于上一代自然死亡的速度,更会造成人口不足,所以少子化是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非常关心的问题。
从相对的角度来看,少子化意谓著高龄人口相对变多,即高龄化,所以这两个常常是指相同现象的名词也有人将其合而为一,变成“少子高龄化”。
少子化来自于未婚率的上升以及晚婚化和晚产化升高的倾向,结婚育儿在人生的优先顺位走低,背后的重大原因是社会环境使得妇女的工作和育儿难以兼顾,高学历化之下养育教育小孩的负担沉重,加上,泡沫经济崩溃之后,就业环境恶化,且在日本政府放宽限制之下,企业减少雇用正式员工,大幅增加的非正式员工的收入不安定,使得更多人对结婚生子保持距离。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合计特殊出生率(女性一生产小孩数的平均推算值)若低于二点零八名,将使得人口迈向减少。日本的出生率过去三十年来一直减少,去年的合计特殊出生率跌至只有一点二五名,而且总人口自战后首次出现“自然减”的现象,显示日本社会步入人口减少的时代。
“少子化”原为日制汉语,由于日本是世界上经济发展快速的国家之一,国家开发程度较高,社会转型进入工商业的现象不仅明显而广泛,已婚家庭与生育面对紧张的工作环境时,常错过生育的机会,并减退育儿的动机,也因此较早面临少子化的问题,相关研究亦较为深广,故后来逐渐遇到相同问题的中国大陆、台湾等汉字通行区,便直接引入此外来语作为指称。
日本近来流行“少子化”一词,即“婴儿出生减少,无法保持现有的人口数量”之意。近年来,“少子化”现象已经成为21世纪的社会病,困扰着日本政府和社会各阶层。
日本少子化的历史可以推溯到1970年代中后期,正好也是日本经济发展达到颠峰的时候。原当已婚的社会青年必须进入职场,过度竞争且过劳的工作环境,加上都市化社会的疏离与忙碌,城市物价偏高,养育成本暴增,可说对后进的社会青年与已婚夫妇产生骨牌效应。育儿不再受人欢迎,反而被认为是经济的负担,以及退出职场发展的表征。
依社会发展经验,少子化是高度开发国家才会面临到的问题,而且来自心理及社会层面的影响远大于生理层面。
少子化的原因主要有:
一些国家的人口控制虽然也能在一段时间内减少幼年人口,但近期内仍和高度开发国家自然发生的少子化有本质上的不同,如果在短期内解除管制,便可能恢复原先的生育速度。有远见的规划应为鼓励合理生育(让总和生育率接近2),而非单纯减少生育率;如中国大陆的一胎化,如果长期强制干预并且对学生进行一胎化教育,势必会使少子化提前到来,中国会面临“未富先老”的困境。
少子化意味未来人口的减少;许多社会的运作都依赖人方可推行,人口的减少将使各行业在营运上面临淘汰或转型。少子化的发生将会造成的影响,就短期而显著的行业有:
少子化并非一无是处,只是基于社会的唯发展主义的论述,少子化的缺点被严重夸大。大致来说,少子化的正面意义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