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行业百科金融百科经济百科资源百科管理百科
管理百科
管理营销
资源百科
人力财务
经济百科
经济贸易
金融百科
金融证券
行业百科
物流咨询
综合百科
人物品牌

封山育林

  	      	      	    	    	      	    

目录

什么是封山育林[1]

  封山育林是指对具有天然下种或萌蘖能力的疏林,无立木林地宜林地、灌丛实施封禁,保护植物的自然繁殖生长,并辅以人工促进手段,促使恢复形成森林或灌草植被;以及对低质、低效有林地、灌木林地进行封禁,并辅以人工促进经营改造措施,以提高森林质量的一项技术措施。

封山育林的理论体系[2]

  1. 近自然理论

  近自然林业起源于德国。近自然林业的核心在于,要考察现有的森林,对在考察中的森林加以细心缓和地调控。由此可见,森林抚育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普及森林抚育时,必须明确其另一个核心思想认识,森林抚育是在总体过程上把握森林。要在周围环境中,并结合周围环境来培育全部生命物质。近自然的森林抚育特别重视适地的树种选择,生命物质的结构及其功能,以便在抚育中利用一个树种或树种总体所预期具有的反应能力。近自然林业的全部因素都是森林抚育的组成部分。从生态上看,干扰森林,可理解为森林生态系统中闯入了外来者,它要损害森林生态系统。尽管我们需要它,其作用还是妨碍性的。因此,不论干扰是物理式的、方法论式的或是技术式的,这些外来者都要抱着抚育的想法“植入”进来。这样自然的反抗才会弱一些,费用才会低一些,生态上的妨碍性才会柔和一些,物质成果才会更有利一些。

  2. 限制因子理论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有时又称为生物的生存条件。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

  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它就会成为这种生物的限制因子。系统的生态限制因子强烈地制约着系统的发展,在系统的发展过程中往往同时有多个因子起限制作用,并且因子之间也存在相互作用。

  我们在封山育林工作中,要充分考虑影响封山育林成果的各种生态因子,找出其中的关键因子,对其进行人工措施,改变其限制作用,才能得到预期的封山育林效果,而且,明确生态系统的限制因子,有利于封山育林的设计,有利于技术手段的确定,并可缩短封山育林生态恢复所必需的时间。

  3. 森林演替理论

  森林的发展和衰败变化都有它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就是森林演替。按森林演替的性质和方向,分为森林群落进展演替和逆行演替。影响森林演替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方面。目前引起森林演替的原因,大部分是人为因素引起的。如原有森林群落遭到人为干扰破坏,就会发生逆行演替。若人为干扰强度大,并反复产生,就会使林地自然环境恶化,最后出现荒山,裸地。这就是森林群落逆行演替的规律。相反,如原有森林群落遭到一次或两次破坏,只要停止继续破坏,或经过人为封禁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就会产生进展演替。这就是森林植被群落正常演替和发展的自然规律。这个自然规律的关键,就是要制止森林继续遭到破坏,使之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封山育林就是认识和利用这个自然规律,把遭到破坏后留有的疏林、灌丛和荒山迅速封禁起来,除了使它免遭继续破坏,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外,又施加人为的补植补播,防止火灾等育林措施,来加速森林群落进展演替过程,从而达到恢复和扩大森林资源,发挥森林多种效益的目的。

  4. 生态适宜性原理和生态位理论

  ①生态适宜性原理。生物由于经过长期的与环境的协同进化,对生态环境产生了生态上的依赖,其生长发育对环境产生了要求,如果生态环境发生变化,生物就不能较好地生长,因此生物产生了对光、热、温、水、土等的依赖性。这就是生态适宜性原理。植物中有一些是喜光植物,而另一些则是喜阴植物。同样,一些植物只能在酸性土壤中才能生长,而有一些植物则不能在酸性土壤中生长。一些水生植物只能在水中才能生长,离开水体则不能成活。因此种植植物必须考虑其生态适宜性,让最适应的植物或动物生长在最适宜的环境中。

  ②生态位理论。生态位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主要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关于生态位的定义有多个,它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而进行补充和发展的,美国学者Grinell于1917年最早在生态学中使用生态位的概念,用以表示划分环境的空间单位和一个物种在环境中的地位。英国生态学家Hutchinson 于1957年发展了生态位概念,提出n维生态位。他以物种在多维空间中的适合性确定生态位边界,这样对如何确定一个物种所需要的生态位变得更清楚了。Hutchinson生态位概念日前已被广泛接受。因此,生态位可表述为:生物完成其正常生命周期所表现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位置,即用某一生物的每一个生态因子为一维,以生物对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性为指标构成的超几何空间。

  ③生态适宜性原理和生态位理论在封山育林中的应用。任何由乡土树种组成的森林群落都是经过长期的物竞天择形成的最优植被组合,生存条件是最适合于当地的自然条件,各个树种在生态位上避开竞争,充分利用时间、空间和资源,更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维持生态系统长期的生产力和稳定性。而封山育林就是要恢复这样的森林群落,因此,利用生态适宜性原理和生态位理论来指导封山育林工作,能够加快封山育林进程,少走弯路,加速我国森林恢复的步伐。

  5. 生态平衡理论

  在正常情况下,生态系统内部能量和物质输入输出基本相等,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结构和数量上保持稳定,具有复杂的食物链关系及符合能量流动的金字塔营养层次,这时即使受到外来因素的干扰,生态系统也能自我调节以恢复原来的稳定状况,这就称为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它靠自我调节能力来维持,这种调节能力来自系统内部的负反馈机制。在自然生态系统中,这种自我调节机制来自系统的食物链和营养结构,通过它可以实现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人工生态系统中,则需要通过人工调控来实现这种稳定。但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如果外来的压力或冲击超出界限,调节就难以奏效。改变了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营养结构关系就会使某些生物数量急剧减少、生产力衰退、抗逆性减弱,最终可能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崩溃。封山育林就是为了减少外来的压力,使其不超过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范围,利用系统的反馈机制实现自我调节,维持系统的稳定。

  6. 生态系统结构理论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组分与环境组分组合而成的结构有序的系统。所谓生态系统的结构系指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及其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和各组分间能量、物质、信息流的方式与特点。具体来说,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3个方面,即物种结构、时空结构和营养结构。

  建立合理的生态系统结构有利于提高系统的功能。而封山育林形成的是混交林,多为乔、灌、草结合的混交复合层林分,是一种结构合理的生态系统,能够实现物种之间的能量、物质和信息的流动,充分利用光、热、水、土资源,同时,封山育林能够增加物种多样性,进而增强了系统的稳定性。

  7. 生物多样性理论

  生物多样性是近年来生物学与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一般的定义是“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按此定义,生物多样性是指生命形式的多样化,各种生命形式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多种相互作用,以及各种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及其生境与生态过程的复杂性。一般地讲,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与景观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首先是保护了地球上的种质资源,同时恢复生物多样性会增加生态系统功能过程的稳定性。具体说来,生物多样性高的生态系统,能够增加高生产力种类出现的机会和能量流动途径、提高抗干扰性和资源利用效率。正是基于这些,生物多样性理论成为封山育林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在封山育林中,应最大限度地限制封育区内的人为活动,减少甚至不再进行破坏,使封育区内物种尽快恢复,增加其物种的多样性,增强系统的稳定性,并且,加快恢复与地带性生态系统相似的生态系统。同时利用就地保护的方法,保护自然生境里的生物多样性,有利于人类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8. 森林植物的自然繁殖力

  遭受破坏残败的森林、草场,通过认真封禁培育只要几年,十几年时间就能迅速恢复起来。这是因为各种植物具有很强的自然繁衍能力。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后,原有林地还留存有稀疏林木、草类和植物根茎,或附近保留一些树种的母树,以及留存有原森林群落的土壤条件和一定的森林环境,在适宜条件下,便可生生不息地繁衍成新的森林植被。这种繁衍能力有两种方式,一是萌芽经繁殖,如刺槐、麻栎等,一般由根茎部的休眠芽或不定芽萌发形成新植株,一般可萌发十几株或几十株;二是种子繁殖,很多针阔叶树种,种子成熟后随风、水等飞散到各处,落地后在适宜的条件下发芽出土长成新的植株。

封山育林的对象[3]

  封山育林的对象必须根据山地在水土保持、涵养水源、防洪固沙等方面的作用,以及经济利益,选择迫切需要恢复森林、而且封山后能依靠天然下种和伐根萌芽恢复成林的山地。封山育林对象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种:

  1)名胜古迹、自然保护区、过陡的山坡、岩石裸露或植被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恢复的林地。

  2)郁闭度0.2以下疏林地、具有母树且分布比较均匀的地段实行封育,使森林得到自然繁衍和生长,应长期封禁和保护。

  3)薪炭林地实行轮封轮采,保证村民柴、草得到长期供应。

  4)中龄林和灌木林地实行封山育林,采取定期或者轮封。

  5)荒山荒地、水土流失严重,目前无力治理或人口稀少、土地广阔的地区可采取轮流封禁,使地表植被得到恢复。为保护水库、工矿、交通设施的安全,对其周围的荒山、流域可实行长期或定期封山禁牧。

  6)飞机播种或新造林地,实行定期封闭保护,保证幼林正常生长。

封山育林的基础[4]

  1.发挥森林天然更新的能力

  森林遭受破坏后,原有林地可能残存一些稀疏林木或根、茎,以及原有森林群落的土壤条件仍在一定程度上被留存,在适宜的条件下,便可繁衍成新的森林植被。这种顽强的天然更新能力,主要来源于以下两种更新方式。

  (1)天然有性更新。残林迹地和荒山荒地上留存的一些树木,或附近不远处保留有原森林群落中的某些树种的母树,每年都能结实。种子靠风力、重力和动物、鸟兽的传播,若遇到适宜的环境条件,就能发芽、生根,生长成各种幼苗、幼树。北方的红松,南方的马尾松、黄山松和云南松等天然林,多是靠天然下种成林的。

  (2)天然无性更新。荒山、荒地留有许多具有萌芽能力树种的残根、残桩,可以荫发成根蘖或萌条,长成树丛。例如,北方浅山区柞木林多为无性更新,肥沃土壤上的山杨根蘖能力很强。

  2.合理使用生态对策

  天然林区经过长期的封山育林和各种经营措施,通过自然演替和人为地定向培育,使K对策种或在R—K连续系统中的中间类型逐步替代先锋类群,我们可以根据各种群的生态对策,决定我们的经营对策,以达到低投入、高产出的生态经济效益。已经进入到落叶硬阔叶林阶段,生境日趋稳定,有利于K对策种的红松生长。但是因为种源缺乏,要完成演替过程十分缓慢。近年来,在次生林区内长成的人工红松林在20一30年已经开始结实,35年以后逐渐进入结实盛期。这意味着这些人工林的世代时间要比天然红松林大大地缩短,这为红松种群在次生林区恢复提供有利的条件。

  3.遵循森林群落演替的规律

  封山育林的整个过程是与树木的侵移、定居、竞争等方面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其结果最终形成森林群落。开始形成的森林群落,结构简单,稳定性较差,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逐渐由简单向复杂阶段不断地发展着,构成森林群落的演替。因此,封山育林是符合森林群落演替规律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封山育林比人工造林可能会取得更为理想的技术经济效果

  4.封山育林应具备的条件

  (1)具备乔木和灌木更新潜力的地段。(2)人为破坏和人为不利影响严重的地段。(3)岩石裸露、悬崖陡壁、难以造林的地段。(4)防止水土流失地段。对于符合上述条件的地段进行封育,禁上或减少人为活动的干扰,如采山、放牧等,给森林以休养生息的时间,使其在自然繁殖或自然更新的前提下自然恢复成林。

封山育林的基本原则[5]

  (1)宜封则封封育结合。在适宜通过封山育林恢复森林植被的地方,要把封山育林作为首选的方式。做到宜封则封,充分发挥其见效快、效益高的优势。在生态系统退化程度比较严重,种质资源严重缺乏,单纯依靠封山育林难以恢复和重建森林植被的地方,要在封育保护的基础上强化人工培育措施,适当采取人工植苗、播种造林方式,加快植被恢复进程。

  (2)加快发展质量第一。要将加快封山育林步伐作为当前林业生态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抓紧抓好。同时,要坚持质量第一的方针,努力提高封山育林质量。

  (3)科学管理与技术措施相结合。要加强科学研究,增加封山育林科技含量,并通过规范管理程序,将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努力提高封育成效。

  (4)遵循物质利益原则封山育林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物质利益原则。要通过利益驱动使工程参与者从中受益,得到实惠,充分调动各种经营者主体开展封山育林的积极性,增强封山育林的活力,变被动封育为主动封育。

封山育林的基本方式[6]

  由于全国各地的自然条件,森林资源的分布不同,对于封山育林采取的基本方式也应有所差别。针对于需要采取封山育林方式来保护和恢复森林资源的地区,应对当地的地形、土壤、降水及当地的自然植被进行深入的了解、调查,以便于确定是采取全封、轮封或半封的方式进行封山育林。

  1. 全面性封山育林

  全封是上述3种封山育林方式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特殊用林一般采取全封的方式。同时全封的方式还适用于水源涵养林,河流沿线的护岸林。在边远深山、陡坡等自然更新能力较强、地质条件和气候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也可以采取全封的方式。在确定某一地区采取全封的封山育林方式时,则需要在牲畜活动的频繁区域,采取人工方法在封禁区域外设置围栏等措施,防止牲畜进入破坏原有的自然环境。还需要在封禁区的周边明显位置,例如河流的交叉位置、主要的交通路口等地设置明显的标志。最后,还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如果封禁的面积过大或者是当地的人、畜对于封禁区域内的植被破坏较大时,应设立巡逻制度。

  2. 轮流性封山育林

  所谓的轮流性封山育林就是指在充分考虑到,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问题,将整个区域划分成为若干个小的区域,实行的轮流封育办法。从总体上考虑,在不影响整片区域内的育林措施时,将其中的一部分进行开放,以满足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需要。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周边的居民对于将在开放的区域内指导周边居民进行采摘和放牧。除去开放区域之外,其它地区一律全部封禁,和全封采取相同的办法,一般来说轮流封禁的间隔大约在5~10年轮换1次。

  3. 季节性封山育林

  所谓的季节性封山育林也就是常说的半封的封山育林方式。也就是在每年的3月份到9月份的林木主要的生长期间对于林区进行封禁,在封山期间禁止一切农事活动,以此来保证林木的正常生长。当然,为了保证周围群众的生产生活,也会定期开山,在保证封禁地区植被不受到破坏的情况下,组织周围的群众在指定的位置进行砍柴、割草以及采集蘑菇野菜。这样的方式不仅对于植被的保护和自我修复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时也兼顾了周围地区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

封山育林的基本特点[6]

  封山育林在整个森林资源的恢复和保护的方式上最省时省力的,经济开销也相对较少。与此同时所取得的效果确实令人瞩目的,其恢复的森林植被结构最好、生态功能最强大,同时还具备十分合理的生态系统。

  1. 森林结构良好

  由于封山育林采取的方式是顺应自然界的规律,对于封禁区域内的生态系统不再去人为的干扰,一切由物竞天择的演变规律来主导。最终就会形成符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多种植物并存的复合型的生态系统。最有可能形成的就是多种符合当地自然环境的物种所组成的群落或者是稳定性相对来说较强的混交次生林。通过自然条件形成的混交次生林,更加有利于对光能的充分利用,使森林成分相对来说更为适合当地的自然条件下的多层次性的、多种结构的植物群体。这样的群体里各种植物充分的互补,增强了整个系统的稳定性。

  2. 物种丰富,植被组合优良

  通过封山育林的方式形成的天然林具备着很强的成层性,在一定的空间范围之内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立体的由植物组成的空间楼层。这样的群体结构有助于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的充分的吸收和利用。同时在封山育林区域秉承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封山育林所形成的混交次生林物种相对来说较为丰富,同时因为各物种在相同的条件下,仅有的一部分经过了当地环境的淘汰之后留存下来,也就更加的适合当地的发展,所以生态结构较为稳定,是比较优秀的植被组合。

封山育林的作用[7]

  (1)降低成本由于原来的疏林地、灌丛地、灌木林地、具备封育条件的荒山荒地等,经过5~10年的封育,大多可成为有林地。封育成本仅为人工造林的1/5~1/10。

  (2)绿化速度快。很多山区或半山区人力、资金短缺,若全靠人工造林,显然是无能为力,如果采取封山育林就可大大加快绿化速度。

  (3)利用期早,收效快。封山育林地多是生长了10年以上的中幼林或3~5年的幼苗幼树,封禁后利用期比砍掉重造要早,出效益快。

  (4)有利于保护物种资源。育林不破坏植被,既可保护原有的树种资源,又能形成混交林,是保护珍稀树种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途径。

  (5)可以减少森林病虫害。由于林分结构、林内气候改善,有利于天敌繁殖,不利于病虫孽生发展,特别是对控制分布较广的虫害有重要作用。

  (6)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封育起来的林分,植被种类丰富,使其涵养水源、改良土壤、水土保持的功能大大增强,为改善工农业生产条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粮食产量和农业产值得到稳步提高。

实施封山育林的措施[5]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实施封山育林是恢复和增加森林资源的主要措施。各级领导要将封山育林工作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林业政策、法律和法规,重视封山育林工作;要切实落实各项经营管护措施,建立明确的岗位责任制,保质保量完成上级林业部门下达的封山育林任务;禁止乱砍滥伐林木,乱垦滥占林地和挪用、挤占林业建设资金等现象的发生。

  总结林业建设的经验教训,从实践中认识到封山育林的重要性,坚定地走封山育林的路子。坚持以封为主,封育结合,封、造、管、育、护并举的方针。各级林业部门要对本辖区内的封山育林工作制定年度计划和长远规划,加强对封山育林的监督和检查。县、乡两级林业部门要对本辖区内的封山育林工作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组织实施封山育林。每年由县、乡、村三级签定工程施工合同书,要把封山育林工作成果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抓好落实。

  2.建章立制

  封山是手段,育林、护林才是目的。必须建立健全各项管护措施才能收到成效。要发动群众制定适合本地的乡规民约,建立起国家政府支持的、人民群众拥护的、管护人员具体操作的封山育林管护模式。切实落实县、乡、村三级责任网,实现封山育林,做到片片有人包,块块有人管。

  3.加强监督和检查工作

  封山育林时间较长,而且经济效益又不明显,因此,进行封山育林,需要采取一些过硬的措施。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对本辖区内的封山育林工作制定年度计划和长远规划,加强对封山育林的监督和检查。县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对本辖区内的封山育林工作进行合理规划设计,并组织实施封山育林。

  4.因地制宜灵活封育

  在实施中,根据当地地理位置、劳动力、林分状况以及群众的实际需要,灵活采用全封、半封、轮封等不同方式。坚持保护生态环境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统一规划与因地制宜相结合、严格管理与科学育林相结合的原则。

  5.设置围栏严格封禁措施

  封山育林首要任务是封得住,只有封好山才能育好林,采用围栏的方式把治理地块围封起来,防止牛羊啃食和人为破坏。在人畜活动频繁地段设置机械围栏,在封育范围周边竖立封山育林标志,在山口、沟口、路口、河流交岔口竖立永久性坚固标牌,既能宣传制造封育氛围,又能警示和提醒居民引起注意。实践证明,杜绝人为破坏是封山育林的首要措施。

  6.封育与管护并重

  封山育林区要严加管护,稍有疏忽,几十年的成绩会毁于一旦。在封育区内除了利用山脊、沟谷、河流等自然阻隔作为防火线外,还必须人工开放防火线。其次要严防病虫危害,天然萌生的林分因密度大,通风条件差,林内卫生状况差,极易发生病虫害,如果发现要及时防治,防止蔓延。

  7.加大资金投入

  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封山育林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把封山育林所需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实行专户管理,用于人工辅助育林、护林设施设置以及封山育林区的管护等。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封山育林的管理和实施工作。加强对封山育林的技术指导和服务,推广先进技术,引进优良树种,缩短封育周期,提高封山育林效果。因封山育林给商品林地经营使用权人造成经济损失的,参照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有关规定予以补偿。国土、交通、水利农业等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封山育林的有关工作。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加强封山育林法律法规和封山育林技术规程的宣传教育。村民委员会和其他基层单位协助当地人民政府开展封山育林宣传教育等工作。

参考文献

  1. 李振军,李彦芳.封山育林工程实施实践与思考[J].山西林业,2013,(第3期).
  2. 李少文,刘万德.我国封山育林的理论基础[J].现代园艺,2013,(第8期).
  3. 武正伟.浅谈封山育林管理[J].山西林业,2008,(第1期).
  4. 张爱录,王晓霞.谈封山育林的基础与方法[J].商情,2010,(第35期).
  5. 5.0 5.1 邱学启.封山育林的方法及措施[J].绿色大世界·绿色科技,2009,(第9期).
  6. 6.0 6.1 成林.浅析封山育林特点及提高效果的措施[J].现代园艺,2012,(第24期).
  7. 张承永.略谈封山育林建设[J].绿色大世界·绿色科技,2010,(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