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行业百科金融百科经济百科资源百科管理百科
管理百科
管理营销
资源百科
人力财务
经济百科
经济贸易
金融百科
金融证券
行业百科
物流咨询
综合百科
人物品牌

外商投资

  	      	      	    	    	      	    

目录

什么是外商投资[1]

  外商投资是指包括港、澳、台地区以及外国投资者投入企业资本数额。

外商投资的特点[2]

  1.外商投资的区域扩大

  改革初期,外商投资的区域基本上集中在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以后逐渐向资源丰富的中西部地区扩展,1997年外商在我国东中西部实际投资比重为87%、9.9%和3.1%

  2.外商投资项目规模扩大,跨国公司投资增多

  外商投资平均规模由80年代初期的122万美元,90年代初期的137万美元,增加到1997年的300万美元。截止到1997年,世界著名的500家大型跨国公司已有200多家在华投资,这对扩大我国外商投资的整体规模和带动我国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有较强的推动作用。

  3.外商投资领域也不断拓宽,产业结构有所改善

  在改革开放初期,外资投资领域仅限于工业和建筑业,经过发展,外资已覆盖了农业工业、交通、邮电业商业零售业、饮食娱乐业、金融保险业等国民经济主要行业和部门,在国家政策吸引下,外商投资农业、交通邮电及零售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到1997年这些行业吸收外商投资占总额的比重分别为0.5%、3.7%和3.1%。投资的产业结构已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移。我国吸引外资的方式多样化在直接引进外资的同时,吸收间接投资方式也呈多样化。

吸引外商投资的意义[3]

  一、有助于吸收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

  在新经济风靡全球的形势下,中国要加快新经济在国内发展的步伐,抓住新经济的机遇,必须借助国际风险资本的原动力。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证明,吸收外商投资是引进先进技术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外资引进的同时带进来了先进的技术,促进了产业升级,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品的升级换代。外商投资企业引进的先进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在相互竞争和配套协作中推动了国内相关工业的技术进步,加快了中国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步伐,促进了机械、电子、通讯、汽车化工、轻工、纺织建材医药食品等产品的更新换代,从技术水平到生产工艺都有了明显进步。某些领域通过吸收外资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形成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大大缩小了中国在产品技术上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外商投资企业不仅本身引进技术和设备,而且带动了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很多配套企业的产品已进入国际市场。中国要发展新经济,就要加大在信息产业、生物工程、服务贸易等领域的投资。这些投资需要规模大,并且存在一定风险,需要既有实力又有经验的投资者来带动这些产业的投资,促进其在中国的超常发展。如汉鼎亚太公司投资7000万美元接手了上海的半导体项目,成为当地最大规模的先进技术项目。吸收外商投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既满足了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迫切愿望,也符合中国市场换技术的利用外资方针。采用风险投资吸收外商投资有助于借助跨国公司的力量来发展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

  二、有助于调整外商投资的产业结构

  引导外商投资于高科技产业是我国吸收外资的一个基本原则,主要目的是推动高新技术领域吸收外资,促进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传统的外商三资企业投资方式由于风险集中,倾向于投资收益稳定的传统产业,对新经济产业的投资意愿相对低落。而风险投资采用机构投资方式,有一套完整的规避、分散、化解风险的办法,并且将专门引导外商投资于设备配套和尖端科技产业,推动中国产品进入全球设备配套和高技术产业市场,这将带动相关行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使其规模效益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得到扩大,推动软件、信息、网络以及汽车、机电、生物、化工、纺织等龙头产品的发展。通过引进外商的风险投资将大大加速这一进程。外商风险投资的增加,将促进大量新产业的发展,扩大出口,提高中国的技术创新能力,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使中国经济始终充满活力。

  三、有助于借鉴国外风险投资的先进管理经验

  外国风险投资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外国风险投资机构进入中国后,将完全按国际上风险投资的惯例行事,对项目的选择、项目的退出方案,都有严格周密的科学论证,有一个严格的、量化的项目评价体系。外国风险投资机构在中国的实际运行发展顺利,收益可观。如在华的金蝶软件2001年2月15日在香港挂牌上市,使投资者1DG投资的2000万元人民币,按市价收益5倍以上。这将对中国的风险投资业产生积极的示范效应,有助于带动中国的风险投资事业尽快与国际接轨。

参考文献

  1. 周萍华,王建刚.初级会计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02月第1版.
  2. 姚仲华,张涛.OEM与加工贸易管理方略.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年06月.
  3. 汪明.国际投资中国运作实务.中国海关出版社,2002年09月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