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空间(City Economic Space)
目录 |
城市经济空间是指城市各经济要素在城市这个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和连接状态,是城市经济结构的空间投影,是城市为各经济要素的流动、配置、整合所提供的载体和场所。
城市经济要素在城市这个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和连接状态,是城市经济结构的空间投影,其形式和演化,不仅受制于自然地理条件、历史基础和文化传统,更取决于城市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城市的经济实力和人们管理城市的能力。尽管科技飞速发展极大地突破了地域对经济增长的限制,但在城市经济活动中,无论是新的工业区形成还是边缘区兴起,集聚活动仍然是核心。
城市经济空间演化是其结构有序变化的整体呈现。城市经济空间是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从分散到集中、从低级到高级的不断适应过程,具有结构适应性、有序变化的整体性特征。城市经济空间与产业结构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集合体,其结构是多种约束下的一种有序变化,它的合理程度由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相互适应过程的整体水平决定,并在相对时间内,它表现为一种静态结构,在较长时期内,则表现为一种动态的、复杂的、非线性的整体演化过程。
产业区域性扩张机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产业区的变化,成为城市经济空间扩张的基本动力,并决定了城市工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方向。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城市中心区工业的外迁与中心城区的CBD功能化建设,前者带动了城郊城市化的提速与工业化的发展,后者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形成城市经济空间的外延扩展;20世纪90年代,大量的综合性经济开发区的兴起,不但扩大了城市经济空间的占地面积,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城市经济空间结构的调整与城市产业布局的变化;
进入21世纪,城市居民人均收入的快速提升及城市文化的兴起,使城市经济空间由工业主导型走向消费主导型产业布局模式,城市居民不同的消费需求,特别是城市人工生态景观的建设,带动了城市边缘区的发展,即城市功能区的重构与多样化重塑了城市经济空间结构。
城市化空间扩张机制。20世纪90年代,我国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不仅带动了城市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而且推动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改变了我国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城市化既影响了城市经济空间功能的多样性,也改变了城市扩张的规模与速度。随着城市化的深化,城市居民对交通、公共设施与公共空间的需求不断加大,促进了城市功能区的发展。城市化与工业化的相互作用催生了不同类型产业区的出现,改变了城市经济空间结构,也推动了城市规模的扩张。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协同度。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协同特性决定了城市经济空间演化的内在性质,也决定了城市经济空间演化的规模、方向和水平,同时,也直接决定了在环境约束条件下的城市经济空间演化规律。城市发展中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程度、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协同程度及其环境的约束性构成了城市经济空间演化的核心要素。城市工业化程度,是由城市竞争力、生态环境等要素直接决定的,要素间的互动作用使工业化不断深化,进而提升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协同程度。城市化反映了城市的现代化程度,是由城市地租、城市竞争力、城市功能区布局、交通通讯与社会进步等决定的,这些要素相互间不同的作用水平决定了城市化模式的不同,而要推进城市化的进程,必须促进城市功能区布局的合理度、改变目前城市地租的结构、改善城市的交通通讯,使城市具备更有效的容纳空间。
生态环境承载力。任何城市的发展都离不开其环境载体,环境即是城市经济空间演化的资源基础,也是城市经济空间演化的外部约束。工业化、城市化、环境约束构成了一个影响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协同度的核心子结构。工业化程度带动了城市化水平,导致了城市经济空间演化对环境的影响,进而影响了城市发展的相应政策,引起了环境承载力的变化,而环境承载力的变化又会影响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间的作用能力,这又会引起城市发展环境产生变化。可见,城市的生态环境空间既是城市经济空间演化的约束机制,也是其演化的助力。
1)研究意义:构筑良好的城市经济空间是城市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必要基础。
①城市经济空间的位置与布局合理与否,影响到城市内各经济要素的集散效率、配置效应,城市生产的专业化与协作程度,城市市场的覆盖面和消费规模;
②城市经济空间的位置与布局合理与否,关系到城市能取得多大的外部聚集经济效益和产生多大的吸引力与辐射力。
2)城市空间聚集的意义:
①从宏观讲,城市空间聚集可以带来巨大的商业机会和必要的经济效益,并对新的经济要素是否靠近和集中于城市空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②从微观讲,城市空间聚集会产生规模足够大的群体的外部经济,它能给专业化生产以及各种经济协作活动提供便利,从而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综合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