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Urbanization)
目录 |
城市化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在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产生的, 以人口的非农业结构比重的增加和城市人口比重的提高以及城市规模的扩大为主要标志的一种经济、社会和人口的发展过程。
(1)动力机制的内涵
指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能够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各种力量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
可以概括为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力,及其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共同的作用力。
①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推力
②规模化和积聚共同构成城市对企业的拉力
③更高的收入、更多就业机会和城市文明共同构成城市对居民的拉力
(2)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机制
狭义理解——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经济内涵,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空间表现形式;工业化是因,城市化是果。如果没有不当的制度约束,工业化必然伴随着城市化。
广义理解——工业化是近现代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城市化则是近现代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决定着经济社会历史演进的节拍。
什么样的工业化才能够必然地带来城市化?
条件一: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条件二:产业结构的递次演进。会促进劳动力转移。
条件三;规模化与专业化的充分发展。也是城市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
条件四: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城市工业化进程。
1.城市化对工业化的促进
(1)城市化通过拉动市场扩张促进工业化进程。
(2)加速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为工业现代化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城市现代化和工业现代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它们殊途同归,互相依托 ,是现代经济发展的统一体。也只有这样 工业化和城市化才能够真正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
2.城市化规律
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相互促进,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呈现不同的发展阶段,全过程呈现出S形运动轨迹。
(1)起步阶段——工业化前期,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下。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呈点线形态
(2)发展阶段——工业化中期以后,城市化加速,城市化水平由30%持续上升到70%左右。城镇体系开始形成。城乡结构不断演变。
(3)成熟阶段——工业化后期,城市化减缓,城市人口比重大体稳定在70%一80%。 网络状空间结构成熟,形成城市群。区域城乡结构大体定型。
3.城市化与大城市超前增长规律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大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于中小城市,并产生以大城币为核心的城市带和城市群。这是城市增长极作用的结果。
4.城市化对区域空间结构的演进的影响
(1)资源要素向城市的集中和城市在空间上相对集中,产生了三个方面的效应,近邻效应、分工效应、结构效应。
(2)使得城市间共享资源配置的极化利益;享受专业化分工的增值利益;享受结优化带来的经济良性循环运转的效率提升利益。
(3)同时扩散效应为乡村经济空间带来市场与要素注入,为乡村居民带来现代文明生活,加速乡村现代化进程。最终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5.城市化水平的地区差异与空间结构特征
在一个大国的区域经济空间中,由于地区发展水平不上,工业化进程存在差异,因而城市化水平一般会存在差异。并影响空间结构出现明显的水平差异。
如在中国,城市化水平的地区可谓差异巨大,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基本一致。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地带性差异,使得着各地的城乡空间结构水平呈现了明显不同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