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行业百科金融百科经济百科资源百科管理百科
管理百科
管理营销
资源百科
人力财务
经济百科
经济贸易
金融百科
金融证券
行业百科
物流咨询
综合百科
人物品牌

医学社会化

  	      	      	    	    	      	    

目录

什么是医学社会化

  医学社会化指医学成为一种社会事业,有特定的社会功能,国家、社会和群体承担起更多的卫生保健责任。

医学社会化的特征[1]

  1.医学社会化具有政府功能的特征

  WHO提出“21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该目标旨在使人民普遍并在其整个一生有机会实现并保持最可能的健康水准。这一理想战略目标承认人类的同一性,承认享有最大可能的健康水准是一项基本人权,健康是充分享有一切其他权利的前提,要确保全体人民能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卫生系统,使之充分发挥其最高健康潜能。

  该战略目标有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求各国在提高平均期望寿命的同时提高生活质量;二是在国家之间和国家内部改善健康公平的程度;三是卫生系统可持续发展,保证人民利用这一系统所提供的服务

  健康是医学的范畴,但发展健康要具有政府的功能,这是医学社会化的重要特征,即医学社会化具有政府功能的特征。

  2.医学社会化具有大卫生观念的特征

  我国新时期卫生工作的指导方针是: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个指导方针的核心是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是党和政府对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卫生工作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农村卫生、预防保健、发展中医药是我国卫生工作的战略重点;依靠科技和教育是我国卫生工作的支撑力量;动员全社会参与是我国卫生工作的取胜法宝。要想获得健康水平的提高和健康素质的完善,大卫生观念的确立和社会参与是重中之重。

  3.医学社会化要求全民实施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特征

  在世界范围内,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在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增强社会保健意识,提升服务公平性和效益方面,已经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

  作为有13亿人口的中国,鉴于其特殊的国情和卫生区情,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作为提升国民身心素质的总体战略已经是刻不容缓之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康教育是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十分重视健康教育”。尤其在“非典’’防范期间,健康教育工作发挥出其特有作用,为战胜“非典”立下汗马功劳。

医学社会化的理论实践基础[1]

  1.医学社会化是社会发展的峦然趋势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发展观逐渐形成

  社会发展观就是指在社会系统的协调运行过程中,以人为核心,以人为本,以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进步过程。社会发展观的这种观念在1993年第一次引入健康系统。在1993年的全球社会发展首脑筹备会上,倡导了将社会问题中的卫生问题列入议事日程,强调健康既是社会发展的目标又是实现健康目标的保证;届时,在全球社会发展首脑会议上通过的行动纲领中宣布:社会发展以人为中心,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议题,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改善和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以后的无数事实已经证明,医学已经社会化。在2003年的防范“SARS”战斗中,首先是政府迅速审议和通过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草案)》,建立了信息畅通、反应快捷、指挥有力、责任明确的行政应急法律制度;其次是建立了自上而下的防范网络(如上海市的三级防范网络),尤其是社区防范网络构建了无缝隙的社会化管理;再次是政府加大了卫生经费的投人。所有这些社会化功能,使防范“SARS”的战斗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2.医学模式的转变促使了医学社会化

  医学模式是在医学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类在与疾病抗争和认识自身生命过程的无数实践中得出的对医学的总体认识。这种高度概括、抽象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法既表现了医学的总体结构特征,又是指导医学实践的基本观点。医学模式属于自然辩证法领域,以医学为对象的自然观和方法论,即人们按照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和处理有关人类的健康和疾病问题,是对健康和疾病现象的科学观。

  最早的医学模式是神灵主义模式,这是因为人类祖先无法解释疾病、死亡、梦等生理现象;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产生一种观念,即思维和感觉不是人类的自身活动,而是独立寓于身体之中的灵魂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古希腊医学和中医学将神灵医学模式演变为生物医学模式,这种医学模式是把健康、疾病与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联系起来观察与思考而形成的朴素、辩证、整体的医学观念。进入20世纪来,影响健康的因素随着疾病谱死因谱的转变而转变,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原因已是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意外伤亡、呼吸系疾病,这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致病因素已不是单纯的生物病因,还有许多社会环境因素、个人行为、生活方式因素等,与此相应,医学模式已逐步由生物医学模式过渡到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而医学模式的这一转变,极大地促使了医学社会化的发展。根据wHO研究的结果,这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全世界致死和致残的首位原因,2001年就导致了45.9%的全球疾病负担。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全球40%的死亡和1/3的健康寿命损失年是由这些因素引起的,因此,WHO最终确定了种全球危险因素,其中包括:低体重儿童、不安全性行为、高血压、吸烟、酗酒、水的卫生、室内污染、肥胖、高胆固醇、铁缺乏等。而消除这些危险因素,就必须使医学社会化。

  3.世界健康目标要求医学社会化

  根据以美国为首的世界各国健康目标和达到健康目标的手段进行分析,其特点有4:①从单一的单纯降低发病和患病情况转变为延长健康人年和提高公民的生活质量,其测量指标由发病率(患病率)转变为质量调整生命年;②将减少公民健康差异列入卫生健康目标的范畴,尤其在国家、民族、性别、职业、教育、城乡等方面高度重视减少公民健康差异问题;③将预防服务,尤其是临床预防服务列入卫生和健康发展的目标内,强调要通过预防服务的过程达到改善健康的结果;④细化指标越来越细,普及面越来越广。

参考文献

  1. 1.0 1.1 黄继胜,谭郁宏.重视医学社会化发展全力打造创新型医生[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