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周,创新药行业动荡越来越频繁,“姿势”也越来越多。
9月14日晚,市场传言称恒瑞医药将旗下Biotech瑞石生物全部解散。
同日,关于泛生子针对多个地区的LDT(实验室自建检测项目)直销部以及部分医学部岗位进行撤销和缩编的消息在网上流传。
截止发稿,以上公司都尚未对以上事件给予官方回应。
“医药一哥”恒瑞一直是行业风向标的存在,其本月两次明显的“收缩”动作,对于行业来说,意味着什么?中国Biotech关闭潮临界点是否已经到来?
大药企战略收紧?波及两家Biotech
本周,恒瑞不断出现在风口浪尖第一线。
先是将合作对象中国创新药企万春医药“一纸告上法庭”,引发热议;
又是“解散”瑞石团队,引起猜测。
作为最早从创新转型里找到出路的中国式Big Pharma,恒瑞医药加码创新可谓疯狂甚至“失速”,尤其在2021年集采“失手”之后。
万春医药,是恒瑞在集采失利之后,转型寻求License in的重要对象。但却不能称之为成功案例。
上个周末,恒瑞一纸诉状将万春告上法庭,令行业大受震撼。能看到的故事线是:万春核心药物普那布林上市申请被中、美双拒,恒瑞想要拿回2亿元首付款(目前尚未出结果)。
全球罕见先例。
瑞石生物,更是恒瑞亲自孵化的控股子公司。
瑞石生物专注于自身免疫疾病创新药,目前有1款临床后期管线也是其核心产品JAK1抑制剂SHR0302:
2018年初,瑞石生物由恒瑞医药投资一亿美金孵化成立。成立之初,恒瑞医药将其一部分管线授权给瑞石做临床开发。
2019年11月,恒瑞以9500万美元收购了香港瑞石医药95%股份,自此瑞石正式成为恒瑞医药的子公司。
恒瑞的初衷很好理解,在肿瘤赛道进入“红海”后,加码自身免疫领域成为头部企业一大趋势,恒瑞也不例外。
而此次“解散”一事,博弈的焦点或许是瑞石生物核心管线JAK1抑制剂SHR0302的归属权问题。
对于恒瑞来说,截至2023年中用于开发SHR0302的研发费用已达7.6亿元,这些投入不能没有产出。
2022年恒瑞研发项目投入情况
对于瑞石生物而言,未来作为独立的Biotech,若没有了重磅管线或将影响后续融资及上市事宜。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8月,SHR0302片治疗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治疗疗效欠佳或不耐受的活动性强直性脊柱炎成人患者适应症获得国家药监局受理。但是申报人变成了恒瑞医药。或许彼时,恒瑞已经开始进行瑞石“剥离”计划,因为此后其撤销了以瑞石生物为申报主体的SHR0302片重度特应性皮炎适应症。业界猜测是为了换成恒瑞主体重新申报。
无论是此前的“万春事件”还是此次“瑞石事件”,恒瑞似乎似乎旨在减少损失,战略的收缩或调整;而对于两家临床阶段的Biotech来说,或都将面临“生死存亡”关键时刻。
寒潮蔓延,两“头部”Biotech关厂、裁员、转型、自救
曾经的中国mRNA“三顶流”之一的斯微生物近期也不太好过。
作为国内首家mRNA药企,此前备受资本和市场关注不到两年融资近20亿元。而随着新冠退场,昔日顶流掉到了马斯洛需求的最下面一个等级——生存下去。
今年7月19日,斯微生物向媒体确认了其天慈工厂暂停试运行的消息,原因系“近期无新冠疫苗生产需求”。
此外,据相关人士表示,除工厂停产之外,斯微生物还面临员工劳资纠纷,其中不乏高管牵涉其中。
9月14日,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网显示,在与多宁生物买卖合同纠纷一案中,斯微生物其创始人兼法人将被限制高消费。
而此次斯微生物涉及限制高消费,只是其诸多官司中的一个,工商信息显示,目前斯微生物作为被告的司法案件多达33个,其中最小的执行标的仅为32836元。
令人唏嘘。
受影响的还有泛生子。据其内部公告显示,此次“重灾区”在其LDT销售团队。从其最新财报看到,其业务分为三大板块,LDT占比高达83%,是企业“生命线”所在。
泛生子是中国癌症早筛赛道的“头部玩家”,主要以肝癌早筛作为突破点。然而无论是癌症早筛还是LDT模式在中国市场都尚未成熟,很难商业化放量。
此外,LDT模式意味着更高的销售费用。2021、2022年其销售费用同比增长53%、11%,2022年销售费用占比高达97%。因此,从LDT渠道入手,或能有更好的降本增效结果。
砍管线、裁员自救已是Biotech常态化操作,创新药毕竟只是一场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的“游戏”。故事的下一集,是否会出现Biotech的“死亡名单”?
大浪淘沙之后,真正的中国Biotech强者将会走出来。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