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清史大家萧一山传世之作,中国首部体系完整的新式清代通史

清史大家萧一山传世之作

中国首部体系完整的新式清代通史

1923年上卷出版时,萧一山还是北京大学三年级的学生。不满22岁,凭一己之力完成中国第一部体系完整的新式清代通史,史学界颇为之震动,许多史学前辈及孙中山先生为其题签, 梁启超、李大钊、蒋百里、蒋梦麟、朱希祖及日本今西龙博士等亲为之序 :

萧子之于史,非直识力精越,乃其技术,亦罕见也! ……读兹书,何其乙乙而抽,渊渊而入,若视庵摩罗于掌上,而嚼谏果于回甘也!

——梁启超

取材既极宏富,而于文明与政治诸象,统摄贯通,以为叙述,且合于社会诸象悉相结附、不能分离之史理。

——李大钊

我拜读之后,觉得他能够将浩瀚的旧材料,融化成自已的东西,又加上许多新史料,并且记述也安排得宜,详而且确,实是从来得未曾睹的佳著!……这书比起诸大家费掉多少岁月所著述的都好,可算现时第一的佳著!

——今西龙

孙中山、蔡元培、 梁启超、张伯英等为其题签

现代史学大家萧一山先生凭一己之力、竭毕生精力,以文化、政治、生计三者为纲,按时代先后,对清代通史做全面概括性论述。

取材详确,纲举目张,条理清晰,不仅对清代治乱兴衰了然于胸,更为治清代史者之津梁。

作者称“本书参考书籍,不下六七百种”,“所述为清国史,亦即清代之中国史,而非清朝史或清室史也”,以史事叙述为主,还收录了一定数量的历史传说。作者将文化置于重要的地位,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领域,学术思想也占有相当大的篇幅。另外,本书还专门列有七表,体现了作者对清代政治、学术、外交等历史成系统的了解。

萧一山

使学者先今而后古

以养成其应变致用之识

史学:增进文明,浚疏人智

历 史者,“宇宙现象之叙述录也”。 宇宙不灭,则现象无穷: 现象无穷,则史实靡尽。 遂古迄今,不知几千万年矣; 亘宇呈相,亦不知若干天地也! 以吾人一身之位置,与百年之寿命,较之宇宙,其微渺有不堪形容者; 故就人类而言史,既已囿隅而不全; 更以记述而言史,则尤缺略以难备。 虽然,人智之沦,察及其近; 结绳而纪,未足示远; 洪荒草昧之世,人迹未达之乡,虽有史实,而难言史。 《列子·杨朱》曰: “太古之事灭矣,孰志之哉? ”《楚辞·天问》日: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苏东坡诗曰: “洪荒无传记,想象在犧娲。 ”亦可见史实之难稽矣,要之史形之立,将必自有纪述始矣。

夫史实既准乎现象,而历史复昉于纪述,则天地之变迁,事物之源委,政教大纲,里巷琐谈,无论巨细,有纪述而昭示者,皆可为史;故官书、传记、稗史、口碑,皆史也。至其虚饰增华,妄意捏造,托辞讽谕,或不足传信来叶者,辨而正之,亦史家之职志耳。吾国自书契以来,至于今日、历史之著述,自官定史鉴,下及私家志乘,汗牛充栋,毕世不能举其业。然纪传之属,详于状个人,而疏于谈群治;编年之作,便于检日月,而难于寻终始。其间虽纪事本末一体,略有合于新史学之义,然其体创始于袁枢,特以便读《通鉴》者之寻览。即后之继此而作者,亦不能有深识别裁,以斟酌乎其中。故皆史实散漫,略无系统,可以为史料,不足以为史学

史学者,“钩稽史实之真象,为有统系有组织之研究,以阐明其事变演进之迹,并推求其因果相互之关系者也”。呜呼!外人恒言:“中国无史。”岂真无史哉?无史学而已矣。乙库之书,浩如烟海,类多铺叙事实,因袭成例。读之者不惟徒耗脑力,且足使思想智慧,错综无绪。中国学术之不进步,史学不良,未始非一要端也!而今文化革新,国运衰替,士子多瞩目瘁心于世变之哲理,与夫实用之科学;于史学之綦要,乃鲜有注意及之者。不知增进文明,浚疏人智,史学之在今日,较他学科为尤要焉。

分中国史为五期

史学之意义,既述如上矣。 历史断(断代)分(分期)之当否,亦为吾人所当研究之问题也。 断代为史,始于班固,郑樵《通志》,曾力诋之: 谓其昧于相因之义。 夫历史事变,具有因果,首尾相承,累代一贯; 吾人既不能于其间有所绠断,则历史亦不当于彼此有所分割。 且社会演进之象,又属“有渐无顿”: 而人类旧习之保存,亦为人性自然之倾向,其结果即成历史上所谓“历史之继续”。

盖以人类习惯无骤变之迹,亦无骤变之理:此语殆成史学上最重要之原理。故以历史连续之事实,划而为二者,其不当也明矣。虽然,历史上每因一事变起,足使当代大势,面目一新者,史家为便编述计,特据此而区分时代焉。顾时代之区分,乃出于史家之见解,常因其观察不同,而有互异之离合。惟其所取之标准,则不外乎(一)种族盛衰,(二)文化变迁,(三)政治因革,(四)经济趋势而已。今姑以第一种为标准,而区分中国史为五期:

一、上古期 汉族成育时代。自太古至秦一统之间是也。

二、中古期 汉族全盛时代。自泰一统至唐之亡,凡千一百三十七年间是也。

三、近古期 蒙古族盛势时代。自五代至于有明,凡七百三十七年间是也。

四、近世期 满族主政时代,亦即西力东渐时代。自清初至于灭亡,约二百七十年间是也。

五、现代期 五族团结时代,亦即东西融冶时代,自民国告成以后是也。

明变迁之由,促交流之会

学者欲知社会变迁之大势,与中国今日事变之由来乎? 则研究近世史为尤要焉。 普龙门作史,罗及汉武,千古史识,首推子长。 陈栎著论(栎,元人,著《历朝通略》,据《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按《总目提要》据旧本题《增广通略》及栎跋,有“金事廷方虽略述”之言,因疑廷方为原撰是书者之名字。 但陈氏有增广之功,故《总目》亦以提者归之。 胡适先生谓非栎作,系根据《陈文定集》),独多两宋,详近略远,为史正职。 (《荀子·非相篇》日: “传者久则论略,近则论详,略则举大,详则举小。 ”故刘子玄《史通·烦省篇》,谓史之不均,为辨已久。 )

迩来东西史家,常有倒叙之法,即由近世次第上溯,以至太古;此虽史篇之变体,然其用意,欲使学者先今而后古,以养成其应变致用之识。今大学列科,亦以近世为讲述之始事,谓时代不远,关系较密,见闻所及,输饷易为功也。语日:“知古而不知今,谓之陆沉。”近世事变,不岂要欤?夫我国自革新以来,未尝一日得承平,推源追本,谁厉之阶?瀛寰大通,视线群集于华夏,禹域奥土,何由宰割?此不得不求之近世史矣。清自创业,以迄于今,历时约三百年,史事虽要,无书可凭;非官牍铺张之言,则口碑疑似之说。借资考镜,宁为信史?且史学既兴,当注意于社会现象之真谛,以明变迁之由;东西文化之融冶,以促交流之会。征上诸端,此《清史》之所为作也。

【以上内容节选自《清代通史》导言】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清史  清史词条  萧一山  萧一山词条  传世之作  传世之作词条  通史  通史词条  新式  新式词条  
热议

 注册有限责任公司需要哪些资料

国家的鼓励创业政策和财政扶持,让很多毕业大学生有了创业的动力。有限责任公司是很多大学生创业初期所选择的公司类型,公司注册需要满足相关手续。那么注册有限责任公司需...(展开)

热议

 文化部:120首被禁网络音乐25...

文化部日前公布了120首网络音乐产品“黑名单”,引起社会关注。记者12日从文化部获悉,目前已着手部署对违规网络音乐经营活动的查处工作,要求8月25日前,凡拒不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