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海的火爆:从线上延伸到线下
赶海到底有多火?截至今年6月底,单在抖音上,赶海话题下的总视频播放量就达366.9亿次,西瓜视频、B站等平台上也不乏播放量破千万的“爆款”赶海视频。
曾几何时,我们现代都市上班族都幻想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生活。可是大海太遥远,裸辞代价太大。而恰恰有这么一群人,他们靠海而生,他们下海捕鱼捉螃蟹,满足我们萌生的冲动。而这也是赶海近年来在短视频平台劲头十足的源泉之一。
赶海在线上的爆火延伸到了线下。赶海,对于海南人来说应该不会是一个陌生的概念。海边的居民在海水退潮时,到裸露的滩涂上或是浅海中拾捡螺贝、摸鱼捉虾抓螃蟹,这种劳作方式被称为“赶海”。赶海也是海南多地渔民的祖传技艺和拿手本事。
2022年第8届琼海潭门赶海节于8月13日-15日在潭门镇举行,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参加体验,赶海节此前已连续举办了7届、海口北港岛国庆假期赶海人满为患、临高角旅游区9月赶海人数太多,临高海岸派出所不得不出动巡逻队保驾护航,澄迈、儋州等沿海地区的赶海活动也同样火爆。
海南省旅游发展研究会会长王健生对记者表示,赶海之所以这么火是因为现在海南的旅游业态发生了新变化,不再是单纯的逛景区、买特产等传统方式。“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生产生活方式、特色文化都展示出了浓厚的兴趣,而赶海在海南历来就是一项传统活动,赶海在海南突然的暴火也就不奇怪了。”王健生说道。
赶海的利与弊
赶海火了, 对于海南的旅游业态和生态环境有正面效果,但带来的生态和安全问题也逐渐凸显。如北港岛的海岸滩涂遭受破坏、今年4月文昌东郊镇曲客港游客因赶海被暗流卷走,造成1人死亡,1人失联的惨剧等,这种种的鲜活案例给我们敲响警钟。
海口畓榃湿地研究所理事长周志琴接受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采访时表示,赶海对生态环境其实是有正面影响的,例如科学的赶海能对海洋生态环境有修复效果,有节制的拾取海获能都促进海洋生物链的良性循环,对物种的多样性的保护及孕育有积极作用。“在赶海过程中,人们还能带走旧渔网、浮漂等海洋垃圾,解救如鲎等濒危珍稀生物,对生态环境是很好的。”周志琴说道。
海南智渔科技发展可持续研究中心项目经理夏丹对记者表示,赶海不仅对生态环境有影响,对于当地社区和渔村也有积极作用,能带动赶海地的额外收入,如当地人担当赶海向导,海获在当地加工等。与此同时,还能在当地定期组织不同赶海知识讲座,丰富海洋历史变迁的内涵,扩大宣传影响,提升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
但无节制或超负荷的赶海会让生态遭受破坏。海南观鸟会会长程成对记者表示,毁灭式的赶海会污染海水、伤害如鲎、珊瑚礁等海洋濒危物种,增加生态的负担。如过度捕捞海生物如鱼虾蟹等,不仅对海生物本身造成影响,还会影响其他生物,如鸟类的食物变少,觅食时间不足,进一步造成生物链的断层,形成恶性闭环。
“如果众多人同时进入沿海自然湿地,还会破坏湿地动物的栖息地,还有更直接的乱丢垃圾等生态问题,造成生态失衡。”周志琴说道。
竭泽而渔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止在海洋生态层面,对于当地居民的影响也不容小觑。夏丹告诉记者,赶海当地的居民是当地生态的第一受益者,如果生态遭到破坏,那么当地渔民的渔获就会减少,收入骤低,可捕获的海产品呈指数级下降。太多人流的涌入对当地原有的生活秩序会造成打扰和冲击,引起矛盾纠纷,如万宁山钦湾燕子洞的“出圈”导致驾车游客和拦路村民的矛盾就是一个例子。
如何“保利去弊” 实现生态赶海
怎么样保持赶海的正面作用呢?海口畓榃湿地研究所理事长周志琴表示,应分为赶海前、赶海中、赶海后的三部分来做工作。赶海前首先要有一个赶海的行业规范,这是重中之重,有了规范和标准,人们就自动去对应看齐,还要加强宣传生态赶海的重要性和保护生态的紧迫性。另外要选择安全的赶海时间和地点,不是每个时段都适合赶海,要根据潮汐的规律去决定,可以同一些环保专业机构去咨询协商最佳赶海时间。赶海中要有选择的去捕获,做到科学放生,如海螺扇贝等生物要自然拾取,不能去挖或者掏,螃蟹、虾、鱼等要抓小放大,但建议是尽量放生,蛏子等不能使用食盐去捕捉,因为大量盐分会对滩涂本身造成影响,不利于生态的发展。另外尽量选择本地人当赶海向导,这样能避免碰到赶海盲区也提升自身安全,尽量使用原生态的自然拾取,限制使用不文明工具如铲子、钉耙等。赶海结束后一定要带走海洋垃圾,可以鼓励孩子去做这些环保行为,提升孩子的环保意识,结束后还可设置一些感恩仪式,感谢大海的馈赠。
夏丹对记者表示,除了海里的工作要做好,岸上的工作也不能少。当地社区要多组织活动科普、宣讲,还要交流经营管理经验,如法律条款、公共利益等议题,在网络媒体上要进行长期的“生态赶海”科普,在公众中推广“生态赶海”理念,必要时还组织护林员、当地巡查队监督赶海行为,对人数、区域、工具、生物多方面去进行有效的监管。
最后,海南观鸟会会长程成对于有意愿赶海的游客朋友提了几个“生态赶海”建议,减少使用防晒霜,提倡物理防晒手段、不翻动珊瑚石、尊重当地社区/居民民俗文化、以自然观察、手机拍摄为主,不伤害、不带走保护动物、不使用化学制剂、电以及电动工具、捡拾海洋垃圾及废弃渔网,带走自己的垃圾、不使用钉耙伤害海草、错峰赶海,还要了解当地海况、潮汐,安全赶海。
专家说法:新兴旅游业态应加强引导
北港岛遇到的“网红烦恼”不是个例,近几年,随着户外近郊出游新业态的火热,特别是滨海露营、山地露营、休闲赶海等衍生出一众“网红打卡点”,如之前的海口北姆堆露营地、海口龙塘的蛇桥、万宁的山钦湾、三亚后海,现在的北港岛等深受游客的追捧喜爱。但一些网红景点也面临“打卡地”变“打扰地”的困扰。
海南省人民政府政务中心综合评审专家海洋认为,“网红打卡地”的属地管理部门应重视游客的需求,着力解决痛点难点,才能更好造福于民。
海南省旅游发展研究会会长王健生接受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时表示,以这次北港岛的赶海热可以看到,旅游业态的结构已悄然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游客注重旅游地的文化属性、趣味属性、休闲属性。以这次赶海来说,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产业,但我们可以去引导发展,如赶海产业可以延伸出产业链,同休闲渔业产业融合发展起来,跟当地渔民的收入挂钩,为当地经济注入新活力。而且赶海产业不局限停留在海里,像国外的一些赶海民宿做得就非常好,赶海游客的海产品加工等吃穿住行都是可做文章的,形成一个三产融合,为当地经济创收。
王健生表示,从职能部门层面来说,要预防“先乱后治”,这样代价太大,对于新型旅游业态的兴起要提前科学谋划,规划布局,如本次的赶海热,可以把赶海对标休闲渔村和景区的行业标准去管理引导,同时纳入旅游市场管理中来,对于新业态的人才引进和从业者的培训也至关重要。
随着“网红打卡地”层出不穷地出现,使其规范化管理,不仅有利于打包形成品牌效应,吸引更多人流的聚集和消费,也能够规范市场行为,让旅行贴近生活,贴近网络热点,更符合网红打卡地的“网红效应”,这也应该成为官方亟待解决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