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不求甚解的故事和含义是什么(不求甚解的故事和含义简短)

古诗文课堂教学须正确理解不求甚解

万蓉平

摘 要:目前,经典教学回归传统的呼声很高。在熟读成诵,不求甚解的大旗指引下,很多老师以为经典教学就是不再讲解。随之而来的是课堂中一味吟诵吟唱,摇头晃脑,状如小和尚念经。一线教师在研课、评课甚至与家长交流中,每每被问及古诗文文意的理解问题,总会发出这样的声音:国学经典重在诵读积累,不求甚解。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 不求甚解 兴趣

一、不求甚解是求甚解的途径之一

不求甚解,源于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此句前部分指要爱读书,后部分指出读书的痴迷程度,由浅入深,读一遍有一遍的理解,相对于下一次阅读,前一次阅读当然应该算作是不求甚解。前后部分互相阐明,后部分明确指出,只要有新的或更深的理解,他开心得甚至忘记吃饭。

由此可知,诵读经典,需要理解。只是理解要循序渐进、因人而异,并且注重实效。

(一)相对短小熟悉的古诗文完全可以求甚解

《画蛇添足》是扬州市地方教材《经典诵读三百篇》中六年级的教学内容。对于故事的内容,学生都能轻松说出大概。那么古文体《画蛇添足》的教学,就可以适当求甚解。

【案例】

师:古人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遇到拦路虎,可以尝试用以下办法,就能读通了。(出示)

1.对照注释。

2.联系上下文:用现在的意思去猜古人的意思。

3.组词:用不懂的字组个词吧。看能不能顺下去。

师: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用到上面的方法,直到把课文读懂为止。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师:好,我来考考你。舍人相谓曰,相谓意思是——

生:互相商量。

师:正确,对照注释,就懂了。

师:再来看这三个句子。(出示)

1.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2.吾能/为之足。

3.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师:注意这三句话里的足字,意思一样吗?

(生讨论,并作答。)

师:你猜得很准,请大家写下来,第一个足指足够,第二句和第三句里的足是指画脚。

(生标注)

上面的片段,老师运用讲授、组词、联系上下文揣摩等方法,让学生弄清相谓的意思,了解一字多义这一古文中常见的语言现象。对于浅显易懂的古诗文,我们可以在学生已有的理解基础上咬文嚼字,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形成一定的自主阅读与理解能力。

(二)有一定难度的小古文可以先不求甚解

以《长竿入城》为例:

师:这个执竿者可笑在哪儿呢?哪一句描写了?

(生读)

师:这个人的做法你懂吗?

生回答。教师随即对话:执竹竿干吗?结果呢?哪句话说竿子进不去?

师:你再读,把他的心情读出来。

(生读计无所出。)

师:真好,你皱着眉头,一副无计可施的样子。

不需言传,但需意会。这里的不求甚解,是求甚解的途径。这就要求我们,要在读中理解,加强的读的指导,力争让孩子读一遍有一遍的收获,而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获得会意便欣然的成就感。

二、不求甚解必须明白甚的恰切含义

不求甚解中的甚意为很、极,此词本身就包含求解的意思,但求解到一个什么程度,老师们概念模糊。于是,我们常常发现,同样的年级,教学目标在难易度上相差不是一个档次。不同的年级,相同选文的经典课堂教学也呈现出令人尴尬的一幕。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在我们二年级诵读选文中出现,在五年级的语文教材中也有,我们课题组的老师便在二、三、四年级中进行了同题异年级的教研活动。三节课同样呈现出有趣的现象,不仅教学流程惊人相似(正字音,读准——解文意,读懂——悟中心,读好),而且教学目标大致相仿。现以理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句意这一环节为例。

【二年级】

(屏幕出示荷塘景色)

师:让我们来欣赏一下。

(学生观看美丽的荷花图发出惊叹的哇哇声。)

师:这就是——

生齐读: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谁来读出自己感受到的美?

(生个别读)

【三年级】

(屏幕出示诗配画。生自由读后个别读。)

师:(指屏幕)满池的荷叶,你不慢慢看,怎么看得过来呢?再读。

生:接天莲叶无穷碧。(重读无穷)

师:(指屏幕)还可以把荷花读得更红些。

(生拖长声音读。)

【四年级】

师:让我们随着诗人杨万里的脚步,走进八百多年前杭州的净慈寺。

(画面呈现,生欣赏。)

师: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荷花竞相开放。

生:荷花盛开了,有的……有的……有的……,真美。

师:这就是——

(生齐读诗句)

古诗文的教学目标如何立足学情,立足古诗文学习的规律,科学而有序地界定呢?

(一)正确选文,明确选文要求

学生的课堂反馈表明,古诗文的选文不应以难易作为首选标准,而应把内容的趣味性放在第一位。难文可以往简单里教,浅文也可以往深处教,这取决于老师的教学目标预设。特别是对于刚接触古诗文的小学低年段学生,选文应侧重于小笑话、小寓言等生动活泼的小故事,古诗侧重于简单明白,琅琅上口的。高年段可以侧重于选择浅显的联系生活的经典诗文。

(二)正确把握理解序列,明确年段要求

进行分层目标的设定,可以使学生形成相应的学习策略,学会独立学习。比方说,可以从韵律理解声音效果,从意象理解诗歌意蕴,从题目、字数和行数理解诗词格式,把概念性强的东西,用可操作的形式具体提出,可以避免出现差费慢的后果。

三、不求甚解应该指向孩子的学习兴趣

在灌输、说教式教育中,教育者站在教学主导的地位,居高临下;而在探究式教育中,老师和学生是教学共同体,老师不会简单要求学生背诵经典,囫囵吞枣,而是引导学生真正体会、涵泳经典。

(一)可以通过猜一猜、找一找、演一演等课堂活动来帮助理解

引导学生理解小古文的意思,很容易走向枯燥与机械的误区。老师运用猜一猜的方法,将长文分解成一句一句来理解,不仅降低了难度,而且让孩子带着解决问题的目的去理解文意,学生更感兴趣。

如在《长竿入城》中,老师可让孩子找一找,课文里有几个长竿,体会之的意思,再猜一猜,带之的句意。孩子的思维逐层深入,在一个个不同的任务中,不仅兴致盎然地理解了意思,还体会到了小古文语言的精炼与简略。

(二)可以通过运用仿写来激发兴趣

在教学《杨氏之子》中,老师要求学生仿照《杨氏之子》,写班上一个同学的特点,模仿古人从上往下,从右往左写。学生很有兴趣,纷纷写出了考神某某故事大王某某等。言语有趣,颇有小古文风范。摘录一文:吾班有徐氏之子,头大,甚聪慧。讲笑话时,滔滔不绝,绘声绘色,众人皆捧腹。人曰:故事大王。

学生学习古诗文不仅仅是要吸收、内化古诗文的知识,还应该鼓励学生运用诗歌技巧、修辞和已有样式特点来写诗填词,为孩子们提供相应的修改方法进行指导。古人七岁能诗,今人有何不可?学以致用,能使学生产生积极学习的欲望与兴趣。

(三)联系生活激发学习情趣

对古诗文的利用与学习绝不是应付考试。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一首古诗,不但使他们明白咏的是什么,更要借此培养他们的情绪,甚至指导自己的行为思想。

学习了《画蛇添足》,可以让孩子们想想,你身边有画蛇添足的事情和人吗?学习《四时田园杂兴》时,可让孩子对比一下,现在的孩子与古代孩子的生活有什么不同?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流行歌曲《烟花三月》进行迁移比较,连接文化与生活,传统与现代,体会古诗文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这样,通俗文化与古典诗词相辅相成,异曲同工。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

搜索建议:不求甚解的故事和含义是什么  
热传

 好文:河蟹怎么保存10天方法

螃蟹不容易保存,不小心容易死亡。此外,螃蟹死后,一种叫做组胺的物质会在体内分解,对人体有害,食用后可能有食物中毒的风险。因为螃蟹是食腐动物,消化腺中的细菌含量很...(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