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行则病愈!
俗话说:人活一口气,一个人若没有了气,那生命也就终止了。
自古以来民间判断一个人是生还是死,往往就是去拭一下人的鼻息,有气就表示还活着;没气,就表示人已死了。
存在于人身上的这团气,有强有弱,有内有外,有清有浊,能上能下。
当人身体内充满阳刚之气、清流之气,他们在体内正常周转的时候,人体内的各种寒湿淤邪之气,就难以在体内存留。此时的人就非常健康。
《黄帝内经》认为,我们人体的气脉就像自然界的江河一样,而你脖子、胸肋、小腹、腿脚上的各类包结,那不过就河流上中下游各个转弯处停留的垃圾塑料袋而已,它们只是不同地方的产物而已。
因而不管是结节囊肿,或者顽固的骨刺增生,满身的脂肪瘤结,在中医看来,它都不过是肝气郁结在不同的地方的产物而已。
比如脖子,乳房,子宫,少腹,一生气在体内这些狭窄转弯之处就容易积聚存留污浊之气,遇痰遇湿遇寒及淤血时就逐渐形成包块。
如果此时体内有较强的气流通过,那么这些积存的污浊之气,就会被冲走,气滞是因,包块瘤积是果。所以治疗这些病的时候,你要先让气机转动起来。
举个简单的例子:高山常常被云雾围绕,当大家处在云里雾里时,十米以外什么都看不清,此时如果突然吹来一阵风,不到一分钟,云雾被吹散,显山露水,所有阻结水气都被刷新,山色重新进入眼帘。
这就是中医所说的:气行则病愈的道理。
大家知道平时发生岔气、堵气后,只要有人懂得将身上堵得气推顺了,我们的身体立马就会舒服,这就是气行则病愈。
但我们的生活中往往会因情绪等发生内脏的岔气、堵气,他不会使人立马感觉有那些部位疼痛,但他会积聚在体内,久而久之,就有可能出现结节、增生、肌瘤、囊肿等。
中国古代医学称:脏腑五行生克,皆是虚象,唯一气流通,方是真机。
那么有没有这样一个推动人体正气周流的方子呢?
清代医书《医宗金鉴》里就有这样的一个名方:十六味流气饮
为什么叫流气?就是让周身气机顺畅流动起来,凡积滞肿块气血流动所过者化,之所以会有积滞肿块就是因为气血长期不能通利流动所致。
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动跑掉,气血不通,病痛不会自动清空。
十六味流气饮古往今来有很多版本,在这儿介绍的是一个经典版本:
方药组成:木香、紫苏、槟榔、乌药、桂枝、桔梗、防风、厚朴、枳壳、人参、黄芪、当归、芍药、白芷、川芎、甘草
方解
方中木香、紫苏、槟榔、乌药、桂枝、桔梗都是散气的药,把凝聚在一起的邪气疏散开来。
防风,是这个药方的灵魂,防风除了能直接驱散体内风邪的功用及流通身体脏腑真气的作用外,还有更高更深的意义。
“脾胃学说”的创始人——李东垣在《用药心法》说:“风者,春也,木也,生发之气也。”他用这股春生之气来用风药,意境高远。
凡癌瘤肿块者,许多都表现出一派秋冬肃杀之气,所谓枯木逢春,可吐新芽,用风药就是把身体那股生机给醒过来。
如同春风又绿江南岸,又如同春阳融雪,把冰块(肿块)给吹化了。
防风为风药滋润剂,你看刮一场风,没有带些牛毛细雨来,那就是纯粹的风,如果带些牛毛细雨来,这就是柔软的风。
柔软的风,连风带雨,滋润大地,可以苏醒五脏六腑,制造一股生发之气,就像春风又绿江南岸一样。
厚朴、枳壳用来降气,气有余便是火,人生气后,那些多余的气火如果找不到发泄的地方,就容易产生包块,你看很多人脖子上长包块,比如甲状腺结节、淋巴结核等,就是由多余的气而产生的,
为什么青少年及儿童难以产生这些结节呢,就是因为青少年及儿童当他们不高兴后,他们往往容易找到发泄的地方,但成年后,特别是进入中年后,由于自控能力的增加,很多人往往将这些气火给压了下来。
中医讲,怒则气上,气最容易堵在狭窄的脖子那里 。所以这里用厚朴、枳壳把气降下来,气就不会往上走了。
把瘀堵通开后,虚象就显露了,而且散气、降气的药用多了,驱邪的同时也会耗散人元气,尤其是身体特别虚弱的人,这时就要以培补气血,以资化源为主。
如果元气不够,就没法把瘀血彻底推动排出。
所以适当吃些补益的药,让它气血足后,就能够冲开郁结瘀血,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
所以方中用了人参、黄芪来补充正气;当归、白芍补血;白芷,有植物麝香之称,王清任通窍活血汤治疗头部瘀血作痛时,因为麝香太过贵重,真货又比较少,于是日常便用白芷来替代;
川芎补血行血,加强活血化瘀的作用。
最后用一点甘草来调和诸药,还能顾护脾胃。
该版本的十六味流气饮是破一切积聚包块的方子,像各种结节、增生、囊肿、肌瘤等都可以用。
调理气机也叫疏泄气机,肝主疏泄,就是该出的让它出,该进的让它进,该上的上,该下的下,有点像交通警察的意思。
如果这个地方没人管了,交通就阻塞了,从中医讲叫气滞。
所以这个方子对肝胆系统的包块效果更佳。
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人体的气机也一样,一定要流动起来,就像天空中的流云一样,有自己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