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作文是中考常见题型,在2021年各地中考题中,全命题作文约占62.9 %,“领衔”中考作文命题形式。高考作文命题以材料和情境为主,但近年来也出现了不少命题作文,如2021年北京市的“论生逢其时”“这,才是成熟的模样”等。
虽然命题作文直接把题目给了你,但在考场上,不少考生还是感觉像“狗啃刺猬——无处下嘴”,哎呀呀,这个歇后语用得好像不太恰当,应该说是“老虎吃天——无处下嘴”才是。
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考生面对题目不懂得如何打开思路。
把窗儿打开很简单,把思路打开其实也不难。学会让思维围绕题目多侧面、全方位发散,从中捕捉到最佳的写作切入点,就可以赢得考场作文的主动权。
具体说来,迅速打开考场作文的思路,有以下几种方法。
(说明:应平台邀请,本文为“微信豆”阅读测试篇目,大家可自愿选择付费阅读。)
01
“表层”与“深层”兼顾
有些命题作文,题目是一个词语,或者题目中有关键词语,这些词语往往有多种含义,如果思维僵滞,死盯住其中一种意思(往往是表层含义),写作思路就打不开,或者写出来的作文主题不够深刻。
汉语词汇,往往有多种含义,有表层义,有深层义,有比喻义,有引申义,有象征义。我们要在把握“表层”的基础上明确其多种含义,获得更多的信息点,打开自己的写作思路。
如话题作文“课堂”,如果只在“教学活动的场所”内转圈,就很难写出新意;若从广义的课堂即“学知识受教育的地方”切入,视野肯定更为开阔,写出的内容也会更为充实。
再如命题作文“春风送暖”,你写“春天来了,走在田野中,吹面不寒杨柳风”当然也可以,不过,你也可以写“疫情期间,爸爸妈妈奔赴抗疫前线,你独自在家正孤独伤感时,社区阿姨送来饭菜,老师同学带来问候”;进一步,你还可以写“国家扶贫政策,给贫困家庭带来实惠,让他们走向富裕,备感幸福”。这三种含义,由浅入深,都符合题意,但深度不同。
02
“中心词”与“修饰词”兼顾
有些命题作文,题目是结构比较复杂的短句,这时候,不仅要关注题目中的核心词语,还要注意虚词、形容词等修饰词语。
如山东青岛的题目“这才是该有的样子”,“该有的样子”是题眼,要把中学生的核心素养放进去;同时,这个虚词“才”也要注意,里面暗含了一个比较。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变化,原本觉得某个事物是某种样子,后来才知道应该是另一种样子;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强调,事物该有的样子或许很多,但我眼中这种才是最好的样子。
再比如上海题“比看上去更有意思”,“有意思”是核心词语,前边有个副词“更”,再加上修饰语“比看上去”,都说明写作时要有个比较、认识的过程,要写出某件事“看上去”是一种意思,经过实践后才发现“比看上去更有意思”。
03
“全景”与“特写”兼顾
拍照片时有“广角镜头”和“长焦镜头”,前者适合拍摄景物,后者适合突出主体。写作时,给的题目往往是虚的“长焦镜头”,我们可以再补充一些具体的限制,让它成为实的“特写镜头”。这样可以缩小写作范围,明确构思的关键,化大为小,便于落笔。
比如作文题目“对话”,就可以采用添加成分法。如添加“母女间的对话”“师生间的对话”“陌生人间的对话”“天宫一号航天员和地面工作人员的对话”,让题目变得更加具体,写起来方向就明确了。
当然,你还可以添加“为消除隔膜而进行的对话”“为维护公众利益而进行的对话”“跨越时空与李白和苏轼的对话”“跨越物种与熊猫和梅花的对话”等等,这样将思考引向深处,选材别具一格,主题更为深刻。
这样,从时间、地点、范围、对象、内容、性质等方面对题目进行限制,文章选材指向就更加明确,更为集中,我们的写作思维也会被激活。
04
“虚题”与“实写”兼顾
古语云:“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这句话说的就是化虚为实的技巧。为了让考场作文千姿百态,命题者往往会将作文题目命制得有点“虚”,考生写作时就要学会“化虚为实”。
我们以作文题目“时间啊,时间”为例,这是1990年上海高考作文题,时间有点远吧?日子过得太快了,当年写这个题目的同学,如今都已经奔五了吧?时间啊,时间!
回到正题,“时间啊,时间”这个题目有点虚,你只去感慨时间流逝不行啊,你要有具体的描述。有位考生这样写:“是什么使稻米变成香醇的佳酿?是时间;是什么使咿呀学语的孩童变成沉默的老人?还是时间;是什么使我们一穷二白的祖国变成今天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大国?也还是时间。时间,是一个多么伟大的魔术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