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博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239条

时间:2022-04-21 00:32:45 热博 我要投稿

第239条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毕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文末有留言,大家可以发表自己的注解,一起提高!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不大便五六日者,则大便必结为燥屎也。胃中燥实,气不得下通,故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也。

清·吴谦《医宗金鉴》

【注】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者,是肠胃中燥屎结无去路,故绕脐痛也。烦躁发作有时者,是燥屎秽热上攻则烦躁,不攻则不烦躁,故发作有时也。不须以小承气汤试之,直以大承气汤下其燥屎,大便利自可愈也。

【集注】

方有执曰:病人,谓凡有病之人,而证犯如此者,则皆当如此治之。此示人辨凡百胃实之大旨也。

程应旄曰:攻法,必待有燥屎,方不为误攻。所以验燥屎之法,不可不备,无恃转失气之一端也。病人虽不大便五、六日,屎之燥与不燥未可知也。但绕脐痛,则知肠胃干,屎无去路,滞涩在一处而作痛;烦躁发作有时者,因屎气攻动,则烦躁发作;又有时伏而不动,亦不烦躁,而有绕脐痛者,断其不大便当无差矣,何大承气汤之不可攻耶!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发作有时,是日晡潮热之时。二肠附脐,故绕痛,痛则不通矣。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胃气郁遏,无下泄之窍,故绕脐作痛。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不大便五六日,有因津液内竭者,有因水湿内壅者,未可定为燥屎也。大肠自右至左,环出小肠之上,而适当脐之部分,故绕脐痛为病在大肠。烦者心烦,即上所谓心中懊憹而烦也。燥者口燥,即上所谓口干舌燥也。斯二者,皆阳明病的证,然必以发作有时为验者,一为日中阳气极盛之时,一为日晡所阳衰之时,但阳盛之时而烦燥始剧,则胃中阳热犹轻,惟日晡阳衰之时,而阳热与阴气相抗,胃中阳热乃炽,故仲师以日晡所剧者属阳明,此与寒证日中而剧者,可为对照(予尝治崇明黄生元龙寒饮,日中形寒吐酸,用重剂小青龙汤而愈,可以证明病气与天时之反抗)。故日哺所而烦燥加剧,胃中必无津液,不能由小肠滋溉大肠,而肠中必有燥屎,此即五六日不大便之由。愚按上节「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二语,即为此节说法。盖上节不过辨其可攻与否,原不必另出方治也。

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这条紧接着上条加以发挥,更具体地说明阳明燥屎的可下证。

阳明病不大便已经五六天了,如果属于有燥屎了,也就是属于大承气汤证,不是初头硬,后必溏,应该有腹部的症状,比如绕脐痛。围绕肚脐的是什么?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就是结肠,那里有燥屎,所以就围绕肚脐周围疼痛。张仲景是个实践家,不但把肚子痛说出来了,在什么部位也交代得清清楚楚。既然肠子里有燥屎,绕脐痛,医生就要腹诊,病人身体不太胖、腹肌不厚的话,用手慢慢摸,能摸出屎块来。

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由于腑气不利,燥热内结,燥热发作的时候就烦躁。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这是解释前边为什么不大便五六天。把这个意思明白了,胃中有燥屎者,可攻,就与第238条联系起来。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

这个燥屎与大便硬还是有点不同啊。这个燥屎者,是屎存在得相当的多,由于它燥横在里头不下,所以谓之燥屎。这个大便硬,是应该排出大便,由于它硬啊排不出去,可以说大便硬它在下面,这个燥屎则不然。燥屎、宿食看似相通,而实质上有所区别。不过燥屎、大便硬和宿食全有用大承气汤的机会。

它这个我们怎么样子来辨认它,那么这个就是有这么一段,说这个人它不大便五六天之久了。绕脐痛,这个围绕肚脐啊它疼痛,而且烦躁,烦躁就是有热。它发作还有一定时间,一阵一阵的,不到那个时间它不疼。这说明什么问题呢?那个燥屎横在里面,它不通,它欲通不能。这个燥矢欲通,可涩滞在肠子里,然后一动就疼得不得了,所以它就发作疼痛。你一催它,那个大便在肠子里蠕动啊,就疼得不得了;但有时候也可以不疼,它不欲大便,它不行,它也就不疼,所以它是发作有时。

大便要行,但是它不通,它就疼;不行,那它暂时就不疼,所以它是发作有时这种情况。那么再根据外来的症状,这是有燥屎的一个征候,那当然用大承气汤。有几天不大便了,这个人绕脐痛,发作有时,这肯定它是有燥屎,是大承气汤证。

子恒试注

病人五六天未解大便,出现脐周疼痛,伴有烦躁,时而发作时而平静,这是因为燥屎阻滞于内,大便不下,阳明腑气不通,不通则痛。阳明燥热耗伤肠中津液,燥屎在肠中艰涩难行而出现疼痛、烦躁,如果病人在不进食水,保持静卧的状态下,可能会减少大肠的蠕动,疼痛及烦躁也会暂有缓解,所以说发作有时。

继承和发扬中医,是我们的责任!

版权说明

版权说明:本文部分内容摘自《刘渡舟伤寒论讲稿》,作者/刘渡舟;《胡希恕讲伤寒论》,讲述/胡希恕。转载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文中《子恒试注》部分为原创内容,转载请说明出处。

前文提要

第218条: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

第219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第220条: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第221条: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燥,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

第222条: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第223条: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第224条: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第225条: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第226条: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

第227条: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

第228条: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第229条: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第230条: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第231条: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第232条:脉但浮,无余症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第233条: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

第234条: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第235条: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第236条: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第237条: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

第238条: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自我测验

第239条: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复制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