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金融城(City of London; Square Mile)——排名第一的全球金融中心
官方网站网址:http://www.cityoflondon.gov.uk 英文
目录 |
伦敦金融城是位于英国伦敦中心市区的专业金融商业区,伦敦金融城是世界第一的全球金融中心。
“一平方英里”传奇举世闻名的泰晤士河由西向东蜿蜒穿过伦敦市区。在她的北岸,有一块被称为“一平方英里”(The Square Mile)的地方,这里楼群密布、街道狭窄,寸土寸金。500多家外国银行、180多个外国证券交易中心云集于此;30多万金融精英与英国历史悠久的银行、交易所一起,拥挤在经典、厚重的古老建筑里;世界500强的跨国企业中,有75%在这里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这就是伦敦金融城(City of London)。
在普通人心目中,英国伦敦金融城的名气,显然没有纽约的华尔街响亮。然而,在金融从业者心里,它始终是一方神奇的圣土。
这座“城中城”虽然隶属于大伦敦市,却拥有自己的市长、法庭和近千名警察,以及一套严格的管理体系。按照英国王室宪章的规定,即使是“权力至高无上”的英国女王进城,也必须事先征得伦敦金融城市长的同意。而在金融城的地铁出口,人们可以看到显示金融城管辖权的醒目标牌,甚至在金融城的界标“栅栏”上也都铸有金融城政府的独特徽记。
在伦敦金融城的中心街区,矗立着一座稳健坚固、看不到窗户的雄伟建筑,这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富有”的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与它相对的是富丽堂皇的皇家商业交易中心和伦敦金融城市长官邸“大厦之屋”(Mansion House),有100多家本地银行和250多家外国银行如众星捧月般地环绕周围。而与著名巴洛克式的圣保罗大教堂相邻的一栋竖火柴盒形的现代化建筑,是闻名于世的伦敦证券交易所新址。这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证券交易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200多年以前,堪称全球证券交易的鼻祖。
沿泰晤士河向东边望去,不远的地方耸立起一片几十层高的现代楼群,这就是金丝雀码头(Canary Wharf)。汇丰、巴克莱、花旗等许多全球顶尖的金融集团和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FSA)在这里都有属于自己的领地。因此,人们把这些近20多年来拔地而起的新建筑群称为“新金融城”。
伦敦金融城由自治政府——伦敦金融城公司(The City of London Corporation)管理,政府由伦敦金融城市长、市府参事议政厅(the Aldermanic Court)、政务议事厅(the Court of Common Council)和市政委员会委员等组成。伦敦金融城第一任市长于1192年产生。从第二任起,伦敦金融城市长任期一年。
伦敦金融城——又称平方英里(Square Mile)- 不仅是英国及伦敦市的经济心脏,也是全球领先的金融、商业和经济中心。而伦敦金融城政府(City of London Corporation)则是支持和推广金融城及城内企业的机构。
伦敦金融城政府为这座二十四小时运作的金融城提供所有需求并进行长远规划,为这「平方英里」内的企业、机构提供专门服务,从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维护到战略性的经济发展等。金融城政府的职责就是要确保「平方英里」能够持续繁荣、巩固其欧洲及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
伦敦金融城也是家喻户晓的全球经济品牌,金融城政府运用这个品牌,推广和支持整个英国的金融服务业(无论其母公司是否为外资)。事实上,金融城政府已经成为英国金融服务业的宣传大使和推广中介,金融城的一系列服务,惠及整个伦敦乃至英国。金融城的市长,也是伦敦金融城政府的领导人,代表英国政府向世界宣传英国的金融服务,并接待来访的各国政要[1]。
伦敦金融城是伦敦的发源地,面积虽仅约2.9平方公里,对英国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却超过2%。每天大约有约35万人在城内工作。伦敦金融城是世界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 19世纪时曾被称为世界的银行,在各类金融服务方面的经验博大精深。
75%的世界500强企业在金融城设了分公司或办事处。有约500家各国银行在此经营。保险业方面,世界上第一家保险市场 --著名的“劳合社”就诞生在金融城,全球20家顶尖保险公司也都在这里有自己的公司。
伦敦金融城是世界上最大的外汇交易中心,目前日平均交易量超过1万亿美元,约占全球总交易量的32%。伦敦证券交易所大约有超过610家的外国公司在此发股上市,是最国际化的金融市场。
伦敦金融城拥有全世界最大的航运保险市场、伦敦证券交易所、伦敦金属交易所、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等,金融城的黄金交易额、国际贷放总额、外国证券交易额、海事与航空保险业务额以及基金管理总量均居世界领先地位。
优秀的人才、一流的服务、完善的设施和最先进的技术是金融城的有形资产。灵活、健全的法律和市场机制,以及承袭于先人的冒险精神是金融城的无形资产。作为英国经济的火车头和世界金融服务业的中枢神经,伦敦金融城肩负着促进英国乃至世界经济稳定和持续发展的重任。
1、伦敦居10大国际金融中心之首。根据2009年3月份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前10大分别为伦敦、纽约、新加坡、香港、苏黎世、日内瓦、芝加哥、法兰克福、波士顿、都柏林。
2、金融服务业是支柱产业之一。自1986年金融“大爆炸”自由化和1997年英格兰银行独立以来,金融业在英国不断取得快速发展。据伦敦国际金融服务机构2009年5月统计(IFSL,下同),2001年金融服务业在英经济的比重为5.5%,到2007年这一比例升至7.6%。2008年金融业贸易顺差356亿英镑,高于2005年的193亿英镑。2008年底,金融服务业就业人数100万人。
3、在英外资银行数世界第一。2008年3月底英国共有各类外资银行分行或子行250家,居全球首位。2008年9月外资银行管理的资产7.5万亿英镑,占英国银行业资产总额的一半以上。2008年3月跨境银行贷款业务量占全球的20%,位居榜首。
4、世界最大的保险市场。英国保险业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在国际保险和再保险市场居主导地位。2007年英国保险业的全球保费收入2630亿英镑。伦敦是全球唯一聚集了世界前20大保险和再保险公司的金融中心,2007年伦敦地区的保费收入达245亿英镑。1688年开业至今的伦敦劳埃德市场以经营高风险保险业务闻名于世,其业务遍及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92%的富时100指数公司和93%的道琼斯指数公司在劳埃德市场投保。此外,伦敦还是世界主要的航空险和海事险中心,全球市场份额20%。
5、最大的外汇市场。2008年4月份伦敦外汇市场日均交易额1.819万亿美元,占全球外汇市场34%,超过美国和日本的总和。
6、第二大基金管理中心。2007年英国基金管理业负责的养老基金、保险基金、互助基金、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各类基金的总规模达4.1万亿英镑。伦敦还是私募基金、对冲基金和主权财富基金营运中心。
7、最国际化的股票和债券市场。在伦敦证交所挂牌上市的外国企业692家,居世界主要证交所之首。外国企业在伦敦证交所的交易量占国际企业股票交易额的29%。伦敦占国际债券交易市场的70%。
8、最大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和金属交易所。伦敦拥有四家衍生产品交易所,伦敦衍生品交易占全球的43%。伦敦金属交易所是全球最大的金属交易所。伦敦是欧洲最大的商品交易市场,占全球商品交易的15%。
9、最大的海事服务中心。伦敦是最大的海事服务提供基地。涵盖船舶代理、法律、融资、保险、船级认定、争端解决等,就业人数1.4万人。国际海事组织设在伦敦。
10、最大的黄金市场。伦敦是世界最大的黄金市场和黄金交割中心。
11、最大的碳交易市场。2007年碳交易占欧盟的89%。基于碳项目投资交易占欧盟的一半。
12、领先的西方伊斯兰金融服务中心。6家金融机构完全遵守伊斯兰教义。20多家银行提供伊斯兰金融服务。
13、两大国际法律服务中心之一。世界前三大律师事务所总部设在伦敦,伦敦还是国际争端解决中心,2007年处理1万宗争议。
14、主要会计服务中心。2007年伦敦会计及相关服务贸易顺差1亿多英镑,涵盖审计、税收咨询、公司理财和破产管理等。
15、教育培训中心。专业教育培训机构超过95万家。
16、领先的商业服务提供者。涵盖金融信息服务、管理咨询、广告和市场研究、猎头、金融出版和研究。伦敦还是公私联营、私人财富管理、私有化和养老金改革的国际中心。
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并非与生俱来。在瞬息变幻、风云莫测的今天,要保持竞争优势,伦敦金融城这样的全球金融中心必须有“绝活”。相关调查显示,伦敦金融城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在过去的十年间,伦敦金融城在国际金融市场保持甚至增加了市场份额。
国际经理人知悉,如果想在世界市场上占一席之地,投资公司和国际金融家们必须首先要在伦敦金融城“圈地”。
即使在世界三大金融中心内,伦敦金融城也有纽约和东京无法比拟的地位。纽约和东京的交易量虽然很大,但主要服务于庞大的国内经济,而伦敦金融城则为全球贸易和发展提供机会。此外,伦敦金融城的地理位置处于东京和纽约之间,有时差方面的独特优势。
当然,众所周知,伦敦金融城还有着英语作为国际语言的优势。
人才优势
二十一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无论何时何地,外交竞争、经济竞争、科技竞争、教育竞争、体育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是高素质的拥有全球眼光的人才的竞争。
伦敦金融城政府在报道中表示,由于拥有精通业务的专业人才、灵活稳定的劳动力市场以及宽松适当的监管机制,伦敦金融城这个卓越的金融中心是目前全球机构经营的最佳地点。
从人才引进的角度看,伦敦金融城具有相当的国际性。10年前,与投资银行家、基金经理人或者伦敦金融城政府的政府官员和管理层一起工作的,可能是与他们自己相似的人,即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或伦敦大学各学院的文科毕业生或理工科毕业生。但是,现在,在这些人身旁工作的可能是来自中国高校的数学奇才。
于是,一个良性循环诞生了:伦敦金融城里的国际人才越优秀,其竞争优势就越强;其竞争优势越强,吸引的“新型的”高层次的人才就越多。
“金融大爆炸”影响深远
由于养老基金的不断增长,数以万计千计的人们成为了“资本家”。20世纪80年代中期,伦敦金融城引导实行了举世瞩目的“金融大爆炸”,废弃了旨在将外国银行和证券交易所赶出伦敦金融城的“旧法则”,自那时起,伦敦金融城的证券及其他金融相关业务增长就非常迅速。
根据英国《金融时报》2006年3月的报道显示,2001年至2005年,伦敦金融城在传统上领先的众多领域,其市场份额一直保持稳定或上升的状态。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新机遇方面,伦敦金融城“占领”了很大份额。据相关统计,伦敦金融城占跨境银行信贷的市场份额从1992年的16%上升到了现在的约20%。
金融开放受人追捧
在伦敦金融城,特别是由于养老基金不仅限于投资金边债券而且可以投资股票市场时,任何持有养老基金的人对伦敦证券交易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时,人们开始放弃固定利率的债券而转向对股票的“狂热”和“痴迷”,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扶助”了伦敦金融城的证券交易业务蒸蒸日上。据英国德勤会计师事务所(Deloitte & Touche LLP)的统计,至2004年,在伦敦金融城,属于机构和私人客户在英国和海外的资产逾2.5万亿英镑——伦敦金融城成为了世界上名副其实主导基金的管理中心。
衍生金融产品是国际金融界发展最快的领域。1996年以来,伦敦金融城在各交易所场内交易衍生品份额方面可能有所下降,但其加强了自己作为定制规则以及场外交易产品领先中心的地位。其中,伦敦金融城业务处理中的许多“巧妙”的合同是银行和证券交易所为各个客户量身定做的。
伦敦金融城场外交易营业额在最近几年几乎增长了一半以上,其所占的全球份额是美国的两倍。
伦敦金融城是场外交易衍生业务的最大市场。根据2004年BIS的调查报告显示,英国(主要是伦敦金融城)占世界场外衍生业务交易额的36%,价值为1710亿美元。2005年,英国《金融时报》的相关统计表明,伦敦金融城在迅速增长的信贷衍生品市场商所占的份额约为45%。可以说,全球场外交易衍生业务近半数的增长归功于伦敦金融城场外交易衍生业务的增长。
欧洲第一金融中心——世界和欧洲彼此连接的门户
伦敦金融城是世界通向欧洲的大门,也是欧洲走向世界的大门。伦敦金融城是欧洲银行业和欧元交易的中心。
还记得否?10年前,一片有关欧元的使用将致伦敦金融城于死地的悲观论调受到广泛关注。不应该忘了它吗?1999年以来,历史和事实证明,伦敦金融城由于欧元的正式启动反而加强了其在欧洲金融界的地位。
今天,在伦敦金融城使用欧元交易的国际金融业务比任何欧元区城市都多。其中原因就是欧元的诞生导致了欧洲从保险到证券和衍生品交易的各金融市场围绕着当时已经是市场领导者的金融中心——伦敦金融城进行了明显整合。更因为此,伦敦金融城更可以被称为是无可争议的欧洲第一金融中心。
发源于1963年距今逾40年的欧洲债券在伦敦金融城投融资的“正循环”,更为伦敦金融城以惊人的速度成长为全球金融中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4年,根据英国德勤会计师事务所(Deloitte & Touche LLP)的统计,欧洲债券占所有债券发行的大部分,其中大约60%源于伦敦金融城。这些债券在二级市场上超过70%的交易在伦敦金融城进行。
专注“钻石级”的商业品质服务
伦敦金融城长期以来一直是世界级的专业服务和商业服务中心。世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在伦敦金融城均设有总部。伦敦金融城内的管理咨询业增长显著。从1992年到2002年,英国管理咨询协会(MCA,Management Consultancies Association)会员的总收入从8.1亿英镑增至47亿英镑,增长了5倍多,相当于19%的年平均增长率。而伦敦金融城的专业服务和商业服务也被称为“钻石级”的服务。
没有公司会喜欢打官司,但是,法律制度是否健全却是每一个公司在选择营业场所时详细考虑的。伦敦金融城吸引国外公司的原因之一就是其法律制度的信誉。伦敦金融城在公平解决借款方与贷款方之间的商业纠纷等方面令人信服。
在伦敦金融城执业的专业律师很多。调查显示,世界十五大律师事务所的五家事务所源于伦敦金融城,这些事务所员工至少1/4在英国境外工作。同时,逾60家美国律师事务所在伦敦金融城设有办事处。相关统计表明,伦敦金融城每年创造出的律师业收益达到近10亿英镑。
1、竞争优势观点。
Reed(1989)认为伦敦是凭借着浓厚的语言、文化、区位和专业服务能力,在竞争中长期处于优势地位。伦敦国际金融服务局(2008)进一步归纳出10 大竞争优势:深厚的全球贸易传统;高质量的金融和相关的机构和市场体系;有效、公平、已经成为国际基准的监管机制;具有连贯性、政治中立的法律系统;汇集金融、法律、会计、管理咨询公司,强力吸引投资者、营运商和客户的集群效应;地处亚洲和美洲时间区,为中东和欧洲服务的纽带区位优势;广受尊重的专业支持服务;大量的世界级实质资产;为国际互动而设的金融基础设施。
2、贸易诱发论。
Powell(1915)认为,17 世纪末18世纪初,伦敦是英国的国际贸易中心,得益于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地贸易发展所引起大量结算与融资需要,大小银行相继产生并有很大的发展,银行间货币市场由此兴起,利用国际汇票这一机制,伦敦迅速从起初仅仅服务于贸易融资的低级中心, 发展为世界上最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Allen(1988)赞同Powell的观点,他指出,商业和金融服务缩短了资本主义生产和交易成本,传送着财富创造、消费和信息,这些由全球贸易引发的复杂的货币流和金融业务必然推动时空集聚, 而在特定时期和特定地点形成国际金融中心。
3、实力决定论。
H.C.Reed(1981)则认为国力是全球金融中心的形成的首要因素,资本的逐利性是推动金融中心形成的重要原因,金融中心的形成取决于金融服务的供求关系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国际贸易和投资以及政府的政策。众所周知,英国的工业革命和美国股份资本导致国力强大,英国是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高质量的工业品和低廉的价格,率先成为世界的加工厂。随着价廉物美的英国工业品在世界各国不断渗透,英镑也就成为当时在国际贸易和资本输出中最普遍使用的货币。 最终,作为英国的核心城市———伦敦无可争辩地成为位于经济体系最高等级的全球金融中心。
4、自然演进观点。
Kindleberge(1974)从比较经济史的角度对伦敦金融中心的形成原因及过程进行了细致的研究, 他认为伦敦金融中心演进的途径是:经济增长(决定)→金融市场发展(决定)→金融制度变化(决定)→金融供给变化(催生)→金融中心形成;Susan Strange(1998)深化了Kindleberge 的观点,她认为,由技术变革和金融服务的国家管制(及解除管制)改变了金融服务业的世界格局,影响了伦敦在内的金融中心制度变化,催生了国际金融供给,并最终促进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
5、政府的推动。
Mainelli(2005)认为对伦敦的金融业,政府并非简单地采取不干预政策以保持其活力,实际上,伦敦金融体系的产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超前性,是通过国家或地区有关部门的人为设计、强力支持而产生的,比如,在战争和萧条时期,伦敦金融城通过金融创新和优惠政策,推进金融资源集聚,又如,伦敦金融城和英格兰银行及时抓住欧洲美元市场机遇, 形成巨大的国外持有的美元池, 以金融业的国际化带动国内金融业的发展,进而促进经济各部门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产生互动效应,最终奠定了国际金融中心基础。此外,国际金融中心漂移说、“轮式”演进理论、规模经济学派以及金融地理学派对伦敦金融中心成长加以关注, 如Porteous (1995,1999)、Martin (1999,2000)等对伦敦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微观基础进行了研究,强调信息流是金融中心发展的先决条件;金融地理学者Gehrig(1998)利用市场摩擦理论和大量的实证分析,支持了国际金融中心漂移说的观点,证明了某些金融活动在地理上的集聚趋势与另外一些金融活动在地理上的分散趋势并存。这些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伦敦国际金融中心成长机制进行了阐释。
伦敦金融中心的发展和完善是经济主体集聚金融优势的历程, 在英国王室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企业和公民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下,通过自然集聚优势和能动集聚优势、双向互动集聚优势三个方面运作的产物,其作用路径是:在战略、领导力、制度等因素的作用下,通过地缘、加工、贸易、投资、金融、知识、网络等经济联系,发现、挖掘、整合和高效利用区域内部优势资源,使区域内部优势资源之间、区域内外优势资源之间, 在合作或竞争的过程中形成国际或国内的高效金融场、经济极, 实现资源的远程集聚和全球集聚,最终提高区域经济竞争优势和经济效益,实现本体经济和合作体经济共同的高质量跨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