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 1942- ):当代美国心理学家,主要从事习得性无助、抑郁、乐观主义、悲观主义等方面的研究。
目录 |
马丁·塞利格曼1942年8月出生于美国纽约州奥尔巴尼,在家乡念书时,喜好篮球运动,后因未能入选篮球队而开始钻研究学问。13岁那年,他开始专心读书,尤其是S.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64年,塞利格曼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随后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师从R.所罗门学习实验心理学。塞利格曼先是与B.奥弗米尔,后来又与S.梅尔合作研究了狗在受到预知的不可避免的伤害时所表现出的被动性。他曾获美国应用与预防心理学会的荣誉奖章,并由于他在精神病理学方面的研究而获得该学会的终身成就奖。1998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塞利格曼检验和探讨了缺乏常规的学习理论的解释,并最终提出动物的学习与它们的活动无关,简单地说,动物是失助的。1967年,塞利格曼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执教于科内尔大学。1970年他回到宾夕法尼亚大学,在该校的精神病学系接受了为期一年的临床培训后,于1971年重返心理学系。1976年他晋升为教授,在此期间出版了《消沉、发展和死亡过程中的失助现象》一书。1978年,他与L.艾布拉姆森和J.蒂斯代尔一起,重新系统地阐述了失助型式,提出有机体的品质决定了失助的表达方式。其后他发现:当坏事发生时,那些具有将坏事的起因看作是固有的不变的人往往陷入失助的境地。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随后的很多实验也证明了这种习得性无助在人身上也会发生。
1953年,哈佛大学的所罗门,坎明和维恩把40只狗置于名为“穿梭箱“的东西里;隔体将箱子分开两部分,一开始,隔体只有狗背高。从格栅箱底上对狗脚发出千百次电击。狗如果学习到跳过阻隔体到另一边,就可以逃脱电击。然后,进行“挫折”狗的跳脱实验,实验人员在狗跳入另一边时,也在格栅通电,并且狗须跳100次才终止电击。他们说:“当狗从一边跳入另一边之际,发出预料可免电击的松释声,但当它到另一边的格栅而重遭电击时,则发出惨叫。”接下来,用透明塑胶玻璃阻隔在两边之间。狗触电后向另一边跳跃,头撞玻璃。狗开始“大便、小便、惨叫、发抖、畏缩、咬撞器材”等等;但10天至12天之后这些无法逃避电击的狗,不再反抗。两边之间加以透明玻璃并加电击,“非常有效”的消除了狗的跳脱意图。
这一项研究显示,反复对动物施以无可逃避的强烈电击会造成无助和绝望情绪。
60年代对这种“习得的无助感”之研究又做了加强。宾州大学的马丁·赛利曼他把笼中的狗从钢制格栅地板通以强烈而持久的电,以致狗不再企图逃避,“学会了”处于无助状态。赛利曼和史蒂芬·麦尔与詹姆士·吉尔在一篇论文中写道:“当一个正常、未曾受过任何训练的狗在箱中接受逃避训练时,以下的行为是常态:初遭电击,狗就狂奔,屎滚尿流,惊恐哀叫,直到爬过障碍时间较快,如此反复,直至可以有效地避免电击。再一步,赛利曼把狗绑住,使它们在遭到电击时无法逃脱。当这些狗重又放回电击时可以逃脱的穿梭箱时,赛利曼发现:这样的狗在穿梭箱最初被电击时的反应,和未曾受过任何训练的狗一样。但它却不久就停止奔跑,默然不动地一直等到电击结束,狗没有越过障碍逃避电击。
1、充分理解习得性无助的成分。
2、帮助学生发现根本的信仰,以及引起他们自我挫折不足的歪曲知觉。
3、教给学生改变、驳斥歪曲信仰的方法,减少认知、情感、动机的亏空。
总之,习得性无助的重要的矫治策略是元认知、问题解决、示范、自我谈话、自我控制、自我评价。
正向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新兴的一门心理学,于1998年由宾州大学心理学教授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所创,目的在研究如何生活的快乐、成功与有意义。因此正向心理学或许可以简称为“快乐的科学”。
正向心理学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什么最能让我们感到快乐?研究结果可能会令人感到惊讶:财富、学历与青春对快乐的帮助都相当有限;婚姻的影响好坏参半;倒是宗教信仰与亲情友谊,才更能让我们快乐。
伊利诺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爱德华·迪纳(Edward Diener)的研究发现,只要基本生活无虞,额外的收入并不能带来多大快乐。良好的教育与高智商对快乐的提升也没多大帮助。年轻也不保证快乐,美国疾病管制局的一项调查显示,二十到二十四岁的年轻人情绪低落的时间,比六十五到七十四岁的老先生老太太长。
另一方面,宗教信仰确实能鼓舞心情,但是却很难判定究竟是神佛的效应还是宗教团体。亲情与友谊也能带来快乐;迪纳与塞利格曼的一项研究显示,在参与研究的大学生中,最快乐与最不忧郁的10%学生,他们明显的共同特征就是都有亲密的朋友与家人,并花时间与他们共处。迪纳结论说:“想要追求快乐,就应该培养社交技巧、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与人际支援 (social support)。”
塞利格曼在《真实的快乐》(Authentic Happiness)一书中指出,快乐是由三项要素构成:享乐(兴高采烈的笑脸)、参与(对家庭、工作、爱情与嗜好的投入程度)、意义(发挥个人长处,达到比我们个人更大的目标)。三项要素之中,享乐带来的快乐最为短暂。塞利格曼说:“这一点值得大家注意,因为有太多人以追求享乐为生活的目的,但是参与和意义却远比享乐重要。”
正向心理学也认为人的快乐基点可以调整:人们可以藉由后天的努力,改变先天人格特质的快乐水平。
塞利格曼的20多本畅销书已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畅销全球。其中较为著名的著作包括:
他的作品多次登上《纽约时报》的头版,也曾发表在《时代》、《新闻周刊》、《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读者文摘》等各大杂志上。塞利格曼作为科学与心理学实践的发言人,还曾现身各种电视与广播节目。他的专栏涵盖的内容极为广泛,从教育、暴力到心理治疗无所不谈。他的演讲受到教育工作者、父母、心理学专家等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行业人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