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超市农业是指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由连锁超市主导,以供应链为视角,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既重视农产品质量,也注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和技术,追求产业链效益的新型农业流通业态。之所以说超市农业是新型农业流通业态,一是因为超市农业在我国出现的时间较短且不成熟,故有“新型”之称;二是超f了农业业务半径比较宽广,涵盖了从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流通在该业态中占据重要地位,故应突出其“流通”功能。
第一,超市农业以供应链为视角,强调连锁超市在农产品流通链上的主导作用。超市农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制定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储存等流通标准以及质量规范和可追溯制度,对整个流通链上各个环节进行统一管理和优化,形成了一个超市主导的“垂直统合经营体系”,压缩了部分流通环节,替代并集成了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的功能,提高了流通效率。
第二,超市农业重视农产品质量,注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超市农业借助先进技术、检测设备和操作规范,形成了整套质量安全保障体系;超市农业基于差异化竞争和保持良好声誉的激励,倾向生产或引进利润卒问较大的绿色、有机食品以及无公害农产品,促进了农产品生产和加丁过程中的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进而保证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三,超市农业符合现代管理理念。交易成本理论认为,频率很高的交易适合于由组织内部交易。超市农业以利益联结为纽带,强调相互回报和利益兼容,将分散的农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供应商紧密联系在“共生链”上,把传统流通模式中频繁的临时外部交易转化为组织内部的长期交易,既降低了交易成本,也减少了流通中的道德风险,杜绝了农贸市场中经常出现的“柠檬困境”。
第四,超市农业追求产业链效益。农业产业链包括农业产前环节、产中环节、产后加工环节、流通环节和消费环节,即农产品从种苗培育到大田管理、农畜产品加、保鲜直至流通、市场销售等所有环节和整个流程。超市农业的流通加工、市场开拓、品牌经营、基地示范等市场行为以及管理和技术的外溢效应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其结果促进了农产品价值的提升,使农产品价值提升所创造的利益通过流通渠道扩散到流通链各个环节。
因此,超市农业是指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由连锁超市主导,以供应链为视角,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既重视农产品质量,也注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和技术,追求产业链效益的新型农业流通业态。之所以说超市农业是新型农业流通业态:一是因为超市农业在我国m现的时间较短且不成熟,故有“新型”之称;二是超市农业业务半径比较宽广,涵盖了从生产到销售全过程,流通在该业态中占据重要地位,故应突出其“流通”功能。
(一)农贸市场的低成本竞争与超市农产品的艰难盈利
农贸市场低成本优势来自于其相对较低的投资成本、管理费用以及运营费用。在我国,特别是在二三线城市,农贸市场多为棚顶式建筑结构、通道式摊位格局,设施相对简陋,市场本身的前期投资成本较低。农贸市场的粗放式经营,基本不用购置大型、先进农产品检测仪器设备以及聘用专业检测人员,业主前期投资成本也比较少。农贸市场业主多数采用家庭经营模式,管理简单,除了机会成本外,几乎没有管理费用。农贸市场是具有一定公益性的经营组织,业主享受政府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政策优惠,其税费、水电费、维护费等运营成本较为低下。马路交易式农贸市场几乎连运营费用都没有。这种低成本实际上是一定程度的垄断,市场效率改进动机被严重弱化,超市农业发展的市场秩序被扭曲。
我国超市农业不仅面临前期投资大、运营成本和管理成本高的困境,也面临着市场培育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低毛利艰难期。超市需要打造良好购物环境、需要购买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设备以及确保质量安全的先进检测仪器,其前期投资远大于农贸市场。超市经营中的人工工资、房租、水电、税费、耗材费以及损耗费等运营与管理成本,也高出农贸市场许多。当前我国大部分家庭对农产品的购买,依然是以方便、价廉为主要参考因素,去农贸市场购买农产品的路径依赖尚未改变。在循环累积因果机制作用下,超市农产品零售价格难以降低,市场培育步伐减缓,超市农业自我发展能力受到了制约。
(二)传统农户经营理念的落后与农业组织化水平的低下
传统农户是相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而言的,主要指分散经营的小生产者、小私有者。传统农户一般奉行小富即安的人生价值观,听天由命、知足常乐的落后观念根深蒂固。在这种观念影响下,传统农户主动参与商品化、专业化生产的意愿比较弱。传统农户自我封闭的藩篱与超市农业发展所需市场化运作前提背道而驰。部分传统农户即使与超市签订了购销合同,但在经营中,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并不严格按照超市指导标准施肥洒药,致使农产品质量不符合超市要求,逆生态行为和道德风险问题时常出现。传统农户缺乏环保意识,生产生活中存在诸多不良习惯,造成了严重的农村环境面源污染。这也与超市农业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相背离。
农业生产受水、热、光、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的影响极为明显,具有分散性和季节性特点。这种特点与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经营模式具有很强吻合性。在当前我国土地流转机制尚未健全的背景下,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户依然是农产品生产流通的主体部分。个体农户生产的最大特征就是固守在面积极为有限的土地上没有组织地耕作,其生产的产品也是以零散的形式进人流通渠道,缺乏组织化的特征明显。我国的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处在培育和发展阶段,其组织化程度也有待提高。而连锁超市的农产品需求具有品种多、采购量大、供给稳定等特点,这种特点需要组织化程度较高的农业体系来支撑。
(三)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的落后与地方保护主义的盛行
农产品流通中的运输、包装、装卸、搬运、加工以及信息处理等每环节功能的实现,都与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技术水平密切相关。农村物流基础设施主要指供农产品从产地运输出去的道路设施、为提供及时有效的流通信息而建立的通讯网络平台,以及具有储藏、保鲜和调节市场余缺功能的农产品仓储设施等¨¨。我国农村物流基础设施落后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农村道路等级低与路况差、水运设施或陈旧或不完善,造成了高物流成本;农产品流通中的保鲜设施匮乏以及缺少现代化专用运输车辆,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导致了流通中的高损耗;农村网络建设滞后,阻碍了农产品流通信息的有效传递。物流基础设施落后,是农产品流通的硬约束,无疑阻碍了超市农业的发展。
在我国许多地区,地方保护主义根深蒂固,表现名目繁多,原因错综复杂。地方保护主义用显性或隐性手段互设壁垒,画地为牢,造成了市场条块分割现状,阻碍了资源自由流动,影响了资源配置效率。我国GDP挂帅的政绩考核模式和财政“分灶吃饭”制度,是地方保护主义盛行的“罪魁祸首”。连锁超市主要通过低毛利、多店铺、大流通的模式来扩张和发展。地方保护主义给农产品双向流通设置了人为障碍,使得许多具地方特色的优质农产品无法自由流向消费地,双重损失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福利。同时,地方保护主义不支持本地资本外流,这直接阻碍了超市的区外扩张,违背了连锁经营多店铺扩张的本质。
发展超市农业必须结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政府、超市、农业组织、农民以及社会各界力量,形成合力,方能破解当前面临的主要困境。
(一)推进“农改超”工程与支持超市农业发展
本世以来,因农贸市场糟糕的购物环境和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农改超”工程受到了各方高度重视。但因大多农贸市场规划起点低、基础设备过于落后以及各方利益难以协调等原因,该工程推进速度并不快,效果也不明显。首先,地方政府应该根据本地现有农贸市场实际情况,用具有前瞻性的视野,系统地制定改造计划。对于建筑质量和环境状况尚可的农贸市场,政府可引导当地经营状况较好的超市,以股份制形式进行合并,将农贸市场改为超市;对于建筑质量和:境状况较差、改造成本过大的市场,尽快依法拆除并引导社会资本新建超市进行替代;对于服务:叻能明显但辐射半径较小的农贸市场,进行社区小型超市改造。其次,对于新建大型社区,政府应要求开发商将超市同时纳入项目规划,并要求在:顷目验收时同步交付使用。最后,对路边占地经营的农贸市场,要果断取缔。“农改超”完成后,超市农业的发展才会有一个公平市场竞争环境。
超市农业在我国尚属新型业态,其芡展需要各方共同支持。地方政府应根据当地社区和人口分布情况,制定超市农业发展的区域布局规划。鉴于宏观经济调控、市场行为监管的职责,政府应做好农业合作社组织与连锁超市之间的协调工作,并从支持“三农”高度出发,制定一些必要的优惠扶持政策,促进农商互动。对于超市农产品经营盈利不佳的现状,政府可以组织工商、税务、银行以及保险等机构对其给予一定的财税、信贷以及保险优惠支持。对于超市自建各类标准化示范农业基地,政府应按照类似家庭农场的政策给予鼓励并积极引导。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可以建造农产品物流冷链系统、质量快速检测系统,强化农产品流通的公共服务,减少超市涉农设备的前期投资。鉴于资本逐利本性,正常盈利空间的保证,是超市农业发展的前提。
(二)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提高农业产业组织化水平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指具有相对较大的经营规模、较好的物质装备条件和经营管理能力,劳动生产、资源利用和土地产出率较高,以商品化生产为主要目标的农业经营组织¨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出现开启了我国沉闷农村经济语境的破冰之旅_l引,也直接或间接地更新了传统农户经营理念。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建设,需要尽快规范土地流转政策、加大农业补贴资金向新型主体的倾斜力度、优化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农业专业技术培训和人才支撑并提供全方位的融资与保险服务。同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建设不应忽视超市农业,应采取超市农业与其它经营主体共建的策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建设和发展,是改变影响了我国广大农民数千年的传统落后观念和思维的有效途径。传统农户理念的更新,是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前提,也是超市农业发展的基础。
组织形式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程度,组织化程度的提高要求本质上是对农村生产力发展新阶段的积极响应。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运用现代科技发展农业生产、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并以此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是提高农业产业组织化的基本前提。当然,提高农业产业组织化程度,必须尊重农民意愿,不应由政府单方面强制实施。超市应通过“超市+企业”、“超市+农民合作组织+农民”和“超市+基地”等经营模式的示范,让农民看到实在的利益,主动加入到超市主导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之中。村“两委”应该改变“只对上级负责”的机械行为逻辑,积极履行“集体统一经营”职责,强化村庄自主组织能力的训练与提升,加快本地农业产业组织化建设步伐。农业产业组织化水平的提高是农超高效对接的有力保障。
(三)改造农村物流基础设施与开放区域市场
德鲁克的“物流黑大陆”和西泽修的“物流冰山”学说均揭示了加强物流管理的巨大潜力-1。落后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既直接降低了农产品流通效率,也减缓了超市农业的发展步伐。地方政府应深入落实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在加大政府直接投资的同时,也要鼓励和引导民间工商资本按市场原则参与农村地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道路方面,应加强农村等外公路的等级化建设以及等级公路的路况改善,完善连接生产基地和城镇超市的交通运输网络。仓储方面,应通过货款支持和补贴的形式,鼓励超市加大对蔬菜、水果等时令性农产品仓储设施的建设投资。信息方面,应采取由政府主导,超市、农民合作组织共同参与模式,尽快建立信息交流平台、电子结算系统,完善市场信息收集与传播机制,消除超市与农产品供应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障碍。只有通过全方位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才能挖掘和利用尚处在黑大陆中和冰山水下部分的物流宝藏,为超市农业发展开辟第三利润源泉。
根据布坎南的“寻租”理论,政府管制的减少、放松甚至取消,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u。首先,中央政府要加强反地方保护主义的顶层制度设计并健全社会监管机制,尽快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建立科学的官员考核体系,消除地方保护主义产生的制度性根源。各级政府要拓宽公众参与监督的渠道,发挥舆论监督和民主测评的作用,扩大市场主体表达利益诉求的空间。其次,要更新地方官员观念、转变政府职能,地方政府应摒弃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观念,从全局出发,树立大市场理念,不再分割市场和直接干预市场,转向市场行为监管、公益建设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只有政府直接操纵市场或指导操纵或默认操纵的地方保护主义行为真正消失了,市场才能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农产品自由流通和超市顺利扩张才能畅通无阻,超市农业才会拥有广阔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