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农产品流通效率是指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流通产出与流通支出的比值。其中,农产品流通产出是农产品各流通环节附加价值的总和,流通支出包括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发生的流通费用及交易费用。由于农产品流通经历环节较多,物质形态改变较大,加上政府部门没有全国范同内的农产品流通的统计资料,这使得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产出与支出很难获知。所以,农产品流通效率很难用单一指标进行评价。因此,农产品流通效率的高低只能从不同的侧面选取一组相关的指标体系间接地进行评价。[1]
考虑到评价指标数据来源的可能性与可靠性、指标体系内在的逻辑关系以及农产品的物理特性,我们选取以下七组指标作为评价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指标体系:
1.市场整合度
在中国,农产品流通从生产者到最终消费者都要经过生产、收购、加工、批发、零售等某几个环节或所有环节。在每个环节上,农产品的交易都是以市场或企业为载体,判断农产品流通效率高低的首要标准既是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不同环节或同一环节的不同市场间,其联系的紧密程度如何。这里,本文用市场整合度这个指标来评价农产品流通效率的高低。较高的市场整合程度是市场高效率的必要条件。一般来讲,整合程度越高,市场机制的作用越强,资源和商品的流通性越充分,资源最佳配置和商品的最优分配就越容易实现,从而农产品流通的效率也就越高。
市场整合总共有四大类,分别是不同市场的空间整合,不同营销阶段的整合,不同时间的整合,不同商品之间的整合。对于农产品市场整合度的评价,可以根据不同农产品流通的特性以及所掌握的数据情况,选取不同类型的市场整合指标进行计算,从而来评价农产品流通效率的高低。在此基础上,根据市场整合的测算结果,从不同角度探寻影响市场整合的相关因素,这些因素同样是影响农产品流通效率高低的因素。所以,通过分析市场整合度,可以评价农产品流通效率的高低,同时还可以分析影响农产品流通效率的素,为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提供了相关依据。
2.市场集中度
市场整合度衡量的是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各市场问联系的紧密程度如何,下一步就要针对各个市场,分析各市场内部的运行效率如何。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观点,市场结构与市场效率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不同的学派对两者之间的关系持有不同的观点。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完全竞争市场合理地配置了经济资源,是具有经济效率的。而垄断不具有经济效率,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哈佛学派构造了“市场结构一市场行为一市场绩效”的分析框架,简称SCP框架。该学派认为,结构、行为、绩效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即市场结构决定企业行为,而企业行为又决定市场运行的经济绩效。在一个部门内部,市场的集中程度越高,市场越低效,但规模效益显著的部门除外。有效的产业组织政策首先应该着眼于形成和维护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他们主张对经济生活中的垄断和寡占采取规制政策。而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芝加哥学派认为,判断市场效率的标准,不应像结构主义者那样只注重是否损害了竞争,而应当看最终市场效率的结果,只要是最终的市场绩效是良好的,不管市场中是否存在垄断或高度寡占,政府就没必要干预市场。政府规制的重点应当放在对卡特尔等企业问的价格协调行为和市场分配行为实行禁止和控制。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可竞争市场理论也持类似观点,认为良好的市场绩效,无须在完全竞争的理想市场条件下仍可以实现。只要保持市场进入和退出自由以及较小的退出成本,那么,潜在的竞争压力会迫使任何市场结构条件下的企业采取竞争行为,从而实现市场的高效运作。即使是在垄断市场,由于外部企业进入的压力,垄断企业只能把价格定在长期平均成本最低点处,因此,只能获取正常利润。这样的市场结构,既实现了充分竞争,也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从而社会福利达到最大化,而且“马歇尔境”问题也得到解决。
不同学派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的关系,虽最终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但他们关心的却是同一个问题,即市场如何更有效率。综合几个学派的观点,只要是即能保持市场内部的有效竞争,又能充分利用规模经济的市场结构都是有效的,政府要做的是尽可能降低进入退出壁垒以及对卡特尔等企业间价格合谋行为进行禁止和控制,而不是直接去干预市场。评价某一商品市场效率的高低,其实就是看商品的市场结构符合这几个条件的程度如何。决定市场结构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市场集中度。它是用于表示在特定产业或市场中,卖者或买者具有怎样的相对的规模结构的指标。一般可以通过行业集中度、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H指数、熵指数等来表示。
为了分析上的规范,可以抛开哈佛学派的主要结论,仅借用该学派的分析范式,将农产品流通效率问题纳入该分析框架来进行分析。首先通过计算某一农产品流通市场的市场集中度,结合分析该市场的产品差别化程度以及进入和退出壁垒,判断市场是否实现了规模经济,从而了解该市场的结构状况,然后分析该市场的市场行为,判断市场是否存在垄断的成份,最后通过相应的绩效指标如利润率、人均销售额、平均单位流通主体销售额、人均毛利等来判断市场经济效率的高低,并且从中可以找出影响市场效率的因素有哪些。
3.技术效率
以上通过市场集中度这一指标来判断市场结构,进而判断市场运行效率的高低。接下来,就要考察不同市场中不同流通主体的运行效率。对于市场中的每一个经营主体,都有自己的一个生产函数。每个生产函数在技术水平既定和投入水平既定的情况下,都有自己的一个生产可能性边界。但是,由于受某些社会、经济、人口学特征等因素的影响,每个经营主体的实际产出都有可能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之下,这就造成了经营主体在现有投人水平下的效率损失。本文用市场中经营主体的技术效率这一指标来衡量这种损失的大小。技术效率是用来衡量一个经营主体在等量要素投入条件下,其实际观察到的产出离最大产出的距离,距离越大,则技术效率越低。通过计算农产品流通市场中各经营主体的技术效率的大小,来判断目前各经营主体是否已经达到其技术前沿,如果还没有达到,可以分析究竟哪些冈素影响了各流通主体的技术效率,从而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来降低市场巾各经营主体的效率损失。
4.消费者满意度
以上的市场集中度指标、技术效率指标都是从农产品流通产出的角度来评价流通效率的高低,但农产品流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创造的价值要经过消费者的检验,才能变成有效的产出。通过计算消费者满意度,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衡量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创造的价值大小。一般来说,消费者满意度越大,意味着消费者用既定的支出获取的效用越高,效用越高意味着消费者感受到的服务越多,从而有更多的流通服务被接受,这样农产品的流通效率就越高,反之亦然。消费者满意度是对农产品的价格、质量、卫生、购买环境、购买方便程度、服务等的一个综合评价,是对农产品流通产山的一个综合衡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商品的质量与服务越来越关注,而商品的质量、服务等指标却很难从产出的角度来计量,消费者满意度这一指标可以较好解决这一问题。在计算消费者满意度的过度巾,同样可以分析影响消费者满意度大小的相关因素,从而为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提供相应的对策。
5.流通差价
前面的市场集中度、技术效率、消费者满意度这个指标实际上都是从产的角度对流通效率进行评价。接下来就要从成本的角度对农产品流通效率进行分析。从消费者的观点来看,农产品的流通费用即消费者最终支付的价格与农产品最初购进价格的差额。这个差额包括流通中各环节发生的运输、加工、保存、包装等实际发生的流通费用,以及各环节的市场主体获取的正常利润。消费者购买相同质量的农产品,如果流通差价越高,则农产品的流通效率越低。导致流通差价高的原因,或许是流通的环节过多,导致流通费用增加,或许是流通经营主体拥有垄断势力,利润过高。因此,要对流通差价进行分解,分析流通差价的结构,计算各个环节具体发生的各项费用组成,及经销商获取的正常利润占流通差价比重的大小,以此找出影响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因素。同时,通过分析农产品流通差价的结构,还可以比较不同流通渠道流通差价的异同,从而可以比较不同流通渠道的流通效率的高低。
6.农产品的交易费用
农产品的流通成本,除了包括前面的农产品流通费用,还包括农产品的交易费用。农产品的交易费用具体包括:农产品经销商进行市场调查和信息收集、处理的费用.确定价格时的讨价还价费用,签汀交易合同的费用,对交易合同进行监督和贯彻的费用等。对农产品交易费用的统计同样是十分困难的,正规的统计渠道没有这方面的统计,这就给衡量农产品交易费用的高低带来了更大的困难。因此,只能从定性的角度分析有哪些因素影响了农产品交易费用的大小,从而间接说明对农产品流通效率影响的大小。
7.流通时间
从农产品物流角度看,效率体现在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实现商品的空间位移和在不同所有者(或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转移。对于易腐和易受污染性的农产品犹为如此。所以,评价农产品流通效率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农产品流通时间的长短。农产品流通时间包括从收购、运输、加工到批发、零售整个过程所需时问。一般认为,在某一特定的流通渠道,流通时间越短,流通效率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