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行业百科金融百科经济百科资源百科管理百科
管理百科
管理营销
资源百科
人力财务
经济百科
经济贸易
金融百科
金融证券
行业百科
物流咨询
综合百科
人物品牌

药酒

  	      	      	    	    	      	    

药酒(Medicinal Liquor)

目录

什么是药酒[1]

  药酒是指按照医药卫生部门的标准,以白酒黄酒为酒基,制或配制的酒。

药酒的起源和发展[2]

  药酒应用于防治疾病,在我国医药史上已处于重要的地位,成为历史悠久的传统剂型之一,至今在国内外医疗保健事业中享有较高的声誉。

  药酒是选配适当中药,经过必要的加工,用度数适宜的白酒或黄酒为溶媒,浸出其有效成分,而制成的澄明液体。在传统中,也有在酿酒过程里,加入适宜的中药,酿制而成的。药酒即是一种加入中药的酒。

  药酒的起源与酒是分不开的,中国是人工酿酒最早的国家,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就曾发现过很多陶制酒器。关于造酒,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战国策·魏策二》:“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此外,《世本》亦讲到:“少康作秫酒。”少康即杜康,是夏朝第五代国君。这些记载说明,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酿酒业已发展到一定水平,所以后世有“仪狄造酒”及“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之说。这里杜康已成了酒的代名词。

  商殷时代,酿酒业更加普遍。当时已掌握了曲蘖酿酒的技术,如《尚书·说命篇》中有商王武丁所说“若作酒醴,尔维曲蘖”的论述。在殷墟河南安阳小屯村出土了商朝武丁时期(公元前1200多年前)的墓葬,在近二百件青铜礼器中,各种酒器约占70%。出土文物中就有大量的饮酒用具和盛酒容器,可见当时饮酒之风相当盛行。从甲骨文的记载可以看出,商朝对酒极为珍重,把酒作为重要的祭祀品。值得注意的是在罗振玉考证的《殷墟书契前论》甲骨文中有“鬯其酒”的记载,对照汉代班固《白虎通义·考黜》曾释“鬯者,以百草之香,郁金合而酿之成为鬯”,表明在商代已有药酒出现。

  周代,饮酒越来越普遍,已设有专门管理酿酒的官员,称“酒正”,酿酒的技术已日臻完善。《周礼》记载着酿酒的六要诀:秫稻必齐(原料要精选),曲蘖必时(发酵要限时),湛炽必洁(淘洗蒸者要洁净),水泉必香(水质要甘醇),陶器必良(用以发酵的窖地、瓷缸要精良),火齐必得(酿酒时蒸烤的火候要得当),把酿酒应注意之点都说到了。西周时期,已有较好的医学分科和医事制度,设“食医中士二人,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馐……之齐(剂)”。其中食医,即掌管饮食营养的医生。六饮,即水、浆、醴(酒)、凉、酱、酏。由此可见,周朝已把酒列入医疗保健之中进行管理。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更明确提出:酒,所以治病也,《周礼》有“医酒”。说明药酒在周代的运用确也相当普遍。

  我国最古的药酒酿制方,是在1973年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养生方》和《杂疗方》中。从《养生方》的现存文字中,可以辨识的药酒方共有6个。①用麦冬(即颠棘)配合秫米等酿制的药酒(原题:“以颠棘为浆方”治“老不起”)。②用黍米、稻米等制成的药酒(“为醴方”治“老不起”)。③用美酒和麦×(不详何药)等制成的药酒。④用石膏、藁本、牛膝等药酿制的药酒。⑤用漆和乌喙(乌头)等药物酿制的药酒。⑥用漆、节(玉竹)、黍、稻、乌喙等酿制的药酒。《杂疗方》中酿制的药酒只有一方,即用智(不详何物)和薜荔根等药放人觑(古代一种炊事用蒸器)内制成醴酒。其中大多数资料已不齐,比较完整的是《养生方》“醪利中”的第二方。该方包括了整个药酒制作过程,服用方法,功能主治等内容,是酿制药酒工艺的最早的完整记载,也是我国药学史上重要史料。

  先秦时期,中医的发展已达到了可观的程度,这一时期的医学代表著作《黄帝内经》,对酒在医学上的作用,做过专题论述。在《素问·汤液醪醴论》中,首先讲述醪醴的制作“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坚”,即用完整的稻米作原料,坚劲的稻秆做燃料酿造而成,醪是浊酒,醴是甜酒。“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气时至,服之万全”,说明古人对用酒类治病是非常重视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其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记载了扁鹊认为可用酒醪治疗肠胃疾病的看法。

  汉代,随着中药方剂的发展,药酒便渐渐成为其中的一个部分,其表现是临床应用的针对性大大加强,所以其疗效也进一步得到提高,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收载了西汉名医淳于意的25个医案,这是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医案记载,其中列举了两例以药酒治病的医案,一个是济北王患“风蹶胸满”病,服了淳于意配的三石药酒,得到治愈。另一个是王美人患难产,淳于意用莨菪酒治愈,并产下一婴孩。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则载有“妇人六十二种风,腹中血气刺痛,红蓝花酒主之”。红蓝花功能行血活血,用酒煎更加强药效,使气血通畅,则腹痛自止。此外,瓜蒌薤白白酒汤等,也是药酒的一种剂型,借酒气轻扬,能引药上行,达到通阳散结、豁痰逐饮的目的,以治疗胸痹。至于他在书中记载以酒煎药或服药的方例,则更为普遍。

  隋唐时期,是药酒使用较为广泛的时期,记载最丰富的数孙思邈的《千金方》,共有药酒方80余首,涉及补益强身,内、外、妇科等几个方面。《千金要方·风毒脚气》中专有“酒醴”一节,共载酒方16首,《千金翼方·渚酒》载酒方20首,是我国现存医著中,最早对药酒的专题综述。

  此外,《干金方》对酒及酒剂的毒副作用,已有一定认识,认为“酒性酷热,物无以加,积久饮酒,酣兴不解,遂使三焦猛热,五脏干燥”.“未有不成消渴”。因此,针对当时一些嗜酒纵欲所致的种种病状,研制了不少相应的解酒方剂,如治饮酒头痛方,治饮酒中毒方,治酒醉不醒方等等。

  宋元时期,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制酒事业也有所发展,朱翼中在政和年问撰著了《酒经》.又名《北山酒经》,它是继北魏《齐民要术》后一部关于制曲和酿酒的专著。该书上卷是论酒,中卷论曲,下卷论酿酒之法,可见当时对制曲原料的处理和操作技术都有了新的进步。“煮酒”一节谈加热杀菌以存酒液的方法,比欧洲要早数百年,为我国首创。

  此时,由于雕版印刷的发明,加上政府对医学事业的重视,使当时中医临床和理论得到了发展。因此,对药酒的功效,也渐渐从临床上升到理论。如《太平圣惠方·药酒序》认为“夫酒者,谷蘖之精,和养神气,性惟傈悍,功甚变通,能宣利胃肠,善导引药势”。《圣济总录·治法·汤醴》认为“邪之伤人有浅深,药之攻邪有轻重,病之始起,当以汤液治其微。病既日久,乃以醪醴攻其甚。又有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者,酒以醪药,以此见受邪既深,经脉闭滞,非醪药散发邪气,宣通血脉,安能必愈……酒性酷热,立行药势,所以病人素有血虚气滞,陈寒痼冷,偏枯不随,拘挛痹厥之类,悉宜常服,皆取其渐渍之力也。又古法服药,多以酒者,非特宣通血气而已,亦以养阳也”。药酒的治病范围也相对集中,朝保健养身方面发展,如“治一切风通用浸酒药二十二道”,“治风腰脚疼痛通用浸酒药十四道”。另在药酒专门方中.出现了较多的养身延年、美容保健方剂。当时,以药材制曲的风气已开始盛行,单在《北山酒经》中就记载了13种药曲。如香桂曲,配用了木香、官桂、防风、杏仁等药品。瑶泉曲,配用了防风、白附子、槟榔、胡椒、桂花、丁香、人参、天南星、茯苓、香白芷、川芎、肉豆蔻等药物。并认为做药酒以东阳酒最佳,“用制诸药良”,其酒自古擅名,清香远达,色复金色,饮之至醉,不头痛,不口干,不作泻,其水称之重于他水,邻邑所造俱不然,皆水土之美也。李时珍解说:东阳酒即金华酒,古兰陵也,李太白诗所谓“兰陵美酒郁金香”。即此,常饮人药俱良。

  随着酿酒工艺的不断发展和提高,有些药酒不但具有强身保健、治疗疾病的优点.而且口味醇正,成为风行一时的名酒,并成为宫廷御酒。元代建都于北京,是当时世界各国最繁华的都城。国内各地和欧亚各国的商客川流不息,国内外名酒荟萃,更成为元代宫廷的特色。羌族的枸杞酒、地黄酒;大漠南北各地的鹿角酒、羊羔酒;东北各族的松节酒、松根酒、虎骨酒;南方的五加皮酒、茯苓酒;西南的乌鸡酒、腽肭脐酒等等均为当时流行之名酒。

  明代宫廷则建有御酒房,专造各种名酒,尚有“御制药酒五味汤、真珠红、长春酒”。如当时名噪金殿的“满殿香”就有白术、白檀香、缩砂仁、藿香、甘草、木香、丁香等各种药物,合白面、糯米粉等酿制而成。当时,民间作坊也有不少药酒制作出售,如薏苡酒、羊羔酒。另有一些人们自酿自饮的酒,如正月的椒柏酒,端午的菖蒲酒,中秋桂花酒,重阳的菊花酒,都成为人们常酿的传统=声令酒类,其中有不少就是药酒。

  清代乾隆初年,就以“酒品之多,京师为最”了,当时出现了一些药酒店用“烧酒以蒸成”的各色药酒,因由花果所酿,故此类酒多以“露”名之,如玫瑰露、茵陈露、山楂露、五加皮、莲花白等等,其中不少药酒具有“保元固本、益寿延龄”之功,故多为士子所嗜饮。清《燕京杂泳》中赞其“长连遥接短连墙,紫禁沧州列两厢,催取四时花酿酒,七层吹过竹风香”。烧酒在元代,也许更早一点,由波斯、阿拉伯传人我国的。当时名阿刺吉酒,明代又名火酒,后逐步用来制作药酒。当时“烧酒以蒸成”的药酒大量出现,表明清代用白酒作溶媒的工艺已逐渐普及。当时在清宫佳酿中,也有一定数量的药酒,如夜合枝酒,即为清宫御制之一大药酒。夜合枝即合欢树枝,酒之药物组成除了合欢枝外,还有柏枝、槐枝、桑枝、石榴枝、糯米、黑豆和细曲等,可治中风挛缩之症。

  民国时期,由于战乱频繁,药酒研制工作和其他行业一样,也受到一定影响,进展不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政府对中医中药事业的发展十分重视,建立了不少中医医院、中医药院校,开办药厂,发展中药事业,使药酒的研制工作呈现出新的局面。药酒酿制,不仅继承了传统制作经验,还吸取了现代科学技术,使药酒生产趋向于标准化。为了加强质量管理,还把药酒规范列为国家药典的重要内容。由于药酒生产单位与医疗、科研部门进行科研协作,保证了临床疗效的可靠性

  尤其是近十多年来,随着中医药工作者和药酒研究生产人员的共同努力,对中国药酒的发展历史,中国药酒的特点和应用、工艺质量等方面作了较为全面的归纳和总结,出版发行了不少专著,例如本书《中国药酒大全》自1991年出版发行以来,共16次印刷2次修订,成为中医药专著中的一本畅销书。这些著作的出版发行,反过来又推动了药酒事业的深层次发展。不但出现一批质量可靠、疗效显著、深受患者和群众欢迎的药酒产品,而且在药酒的毒理研究、药理研究及质量监测、制作工艺等方面均有迅速发展。

  药酒的发展,不仅逐渐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需要,并且打入了国际市场,博得了国际友人的欢迎。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和历史悠久的,又符合现代科学水平的中国药酒,必然和整个中医中药的发展一样,为人类的健康长寿,作出新的贡献。

药酒的命名[3]

  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说过: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后人也就对“名”特别重视。古人讲究“人过留名”,办事讲究“师出有名”,现代强调“知名度”。然而最古的药酒方与其他中药方剂一样是没有名称的,在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中,所记载的药酒方,就没有具体的方名。这种情况在唐代方书中仍保留不少,如《千金要方·脾脏下》“治下痢绞痛肠滑不可差方”。《外台秘要》卷十五的“疗风痹瘾疹方”等。直到先秦及汉代才出现了最早的药酒命名,如《内经》中的“鸡矢醴”,《金匮要略》中的“红蓝花酒”及《伤寒杂病论》中的“麻黄醇酒汤”等,这类命名方法多以单味药或一方中主药的药名作为药酒名称,这方法成为后世药酒命名的重要方法。汉代以后,药酒命名的方法逐渐增多,传统命名的方法,归纳有以下几种:

  (1)单味药配制的酒,以药名作为酒名,如鹿茸酒。

  (2)二味药制成的药酒,大都二药联名,如五倍子白矾酒。

  (3)多味药制成的酒用一个或两个主药命名,如羌独活酒;或用概要易记的方法命名,如五蛇酒、五精酒、五枝酒、二藤酒。

  (4)以人名为药酒名称,如仓公酒、史国公酒、北地太守酒等,以示纪念。为了区别,有时也用人名与药名或功效联名的,如崔氏地黄酒,周公百岁酒等。

  (5)以功能主治命名,如安胎当归酒、愈风酒、红颜酒、腰痛酒。这一命名方法,在传统命名方法中也占相当比重。

  (6)以中药方剂的名称直接作为药酒名称,如八珍酒、十全大补酒等。

  此外,还有一些从其他各种角度来命名的药酒,如白药酒、玉液酒、紫酒、仙酒、青囊酒等。

药酒的分类[3]

  我国的中药资源十分丰富,现在还有很多这类资源尚在发掘研究之中,这就直接决定了我国药酒资源的种类繁多。目前我国药酒种类到底有多少种,这是很难统计的。药酒的功效主要由中药处方决定,但与酒的性质也有一定关系。就酒这种对中药有着良好溶解性的溶剂而言也不限于白酒,还可以使用米酒、黄酒和果酒。药酒如何分类,目前仍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一般有如下几种分类法

  一、按给药途径分类

  中国药酒按给药途径主要可分为内服和外用两类。

  1.内服药酒

  指口服后起全身保健或治疗作用的药酒。内服药酒数量大,工业化生产品种和数量均高,是中药药酒的主要产品

  2.外用药酒

  指主要作用于皮肤、穴道、黏膜,或敷、揉患处,产生局部药珲效应和治疗作用。

  二、按功能分类

  中药药酒按功能可分为以下几种,这类分类法较为常用。

  1.滋补保健药酒

  这类药酒的主要作用是对人体的阴、阳、气、血偏虚起到滋补保健作用,使人体各个器官保持正常、协调运行,促进身体健康,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精力充沛并减缓机体衰老,达塑益寿延年的目的。如补气养血酒、补肝肾强筋骨药酒等。

  2.治疗性药酒

  这类药酒以治疗某些疾病为主要目的。如:风湿痹证药酒、消让器官疾病药酒、皮肤病药酒等。治疗类药沼又可根据其适用范围不—样,分为内科用药酒、外科药酒、妇科药酒、骨伤科用药酒、儿科用药酒、皮肤科用药酒、五官科斥药酒等。

  3.美容类药酒

  这类药酒主要有黉容润肤、乌发防脱、生发、除黄褐斑等功效。如:乌发酒、红颜润肤酒等。

  三、按使用基酒分类

  中药药酒按制作药酒时使用的原料滔(基酒)的不同,可分为白酒类及其他酒类,包括黄酒类、米酒类,果酒类等。

  1.白酒类药酒

  使用蒸馏酒为基滔制备的药酒,所用白酒要符合卫生部关于蒸馏酒质量标准的规定。蒸馏酒的浓度依据各品种要求而定,内服酒剂应以谷类酒为原料。药典收载的中药药酒,均用白酒制备。

  2.其他酒类采用黄酒、米酒、果酒等含醇量较低的酒作基酒制成的药酒。由于其醇含量较低,适于不善饮酒者饮用,这类酒较之白酒含有葡萄糖、氨基酸、微量元素等多种营养成分,常用以制备保健酒和美容酒。

  四、按翻作方法分类

  1.浸提类药酒

  采用浸提方法制备的药酒,依浸提温度不同,可分为冷浸法和热浸法,依使用工艺手段的不同,有一般传统制药酒浸制法和工业化生产的浸制法等,如循环法浸渍法、罐组式逆流循环提取法、热回流法以及渗漉法制药酒等均可归入浸提法制的药酒类。

  2.酿制类药酒

  系将药物或药汁配合造酒原料、酒曲等,发酵酿制而成。

  3.配制类药酒

  药材经提取得到提取物,加基酒和其他添加剂配制而成的药酒。

  五、按外观形态分类

  1.液体酒

  外观形状为液体的药酒,这是常用的药酒。

  2.固体酒

  指固体状态的药酒,为便于携带,采用环化糊精等辅料作基料。环糊精能使酒中有用物质全部吸收,然后加工成粉末,饮用时只需把粉末用凉开水溶廨即可,其色、香、味均可保持原汁酒的特点。这类酒还不多,但已逐步成为治疗药酒开发的一种方向。

药酒的特点[3]

  中国药酒的应用延绵数千年,有不少宝贵的经验和方剂虽已失传,但它的应用至今不衰,这是与药酒的特殊功效分不开的。

  1.口感好,便于服用

  药酒本身就是一种可口的饮料。一杯口味醇正、香气浓郁的药酒,既没有古人所说的“良药苦口”的烦恼,也没有现代打针输液的痛苦,给人们带来的是一种佳酿美酒的享受,所以人们乐意接受。

  2.酒有协同作用.可以提高疗效

  药酒是一种加入中药的酒,而酒本身就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它能促进人体胃肠分泌,帮助消化吸收,增强血液循环,促进组织代谢,增加细胞活力。所以中医认为其性热,走而不守,既有调和气血,贯通络脉之功,又有振阳除寒,祛湿散风之效,故《汉书·食货志》赞之为“百药之长”。

  3.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

  酒是一种良好的有机溶媒,其主要成分是乙醇,有良好的穿透性,易于进入药材组织细胞中,可以把中药里的大部分水及醇溶性物质以及水不能溶解、需用非极性溶解的有机物质溶解出来,能更好地发挥生药原有的作用,服用后又可借酒的宣行药势之力,促进药物疗效最大程度地迅速发挥,并可按不同的中药配方,制成各种药酒来治疗各种不同的病症。

  4.适应范围广

  由于药酒具有以上所讲的这些优点,所以其治疗范围几乎涉及临床所有科目。

  5.稳定性好

  由于酒有防腐、消毒作用,可以防止细菌的滋生,提高药酒的稳定性。当药酒含乙醇40%以上时,可延缓许多药物的水解作用,增强其稳定性。

药酒的服用[2]

  1.限量服用

  由于药酒中含有一定量乙醇,摄入过量,会损害人体健康。所以必须正确使用,才能充分发挥药酒的功效,避免其危害人体。

  长期过量饮酒会损害健康,甚至带来严重后果,这在古代早有认识。《内经·素问》中批判了“以酒为浆”的生活方式,后世又提出了不少预防措施,如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中,就有不少醒酒、解酒方。明代李时珍更明确指出:“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消愁遣兴;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失精,生痰动火。俗夫沉酒无度,醉以为常者,轻则致疾败行,甚则丧邦亡家而殒身亡命,其害不胜言哉!”因此,在《普济方》中还专列了解酒、恶酒等专门章节。

  乙醇(即酒精)是一种水溶性小分子化合物,在消化道中,以简单扩散的方式被迅速吸收,高浓度酒吸收速度比低浓度酒要快,空腹状态会加快吸收。吸收后,绝大部分在肝脏被氧化分解,在乙醇脱氢酶的作用下,氧化成乙醛,又经醛脱氢酶的作用氧化为乙酸,乙酸进人血液,加入乙酸代谢过程中,最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乙醇在体内氧化可产生一定的热量被人利用(1g乙醇可产生29.3 kJ热量),有些人饮少量酒也容易醉,主要是体内缺少醇脱氢酶的缘故。有些人虽然酒量较大,但长期过量服用,也会使脂类代谢发生障碍,造成肝内脂肪堆积,导致酒精性肝硬化。长期过量饮酒,在消化系统还会损害胃黏膜和小肠的超微结构及吸收功能,使硫胺素、维生素B1、叶酸等吸收减少,导致营养不良和贫血。

  乙醇还是一种致畸因素,它可以通过胎盘屏障从母体进入胎儿体内,影响胎儿脑细胞分裂及组织器官的细胞发育,造成胎儿发育迟缓、畸形及智力发育障碍。

  乙醇对神经系统来说,又是一种麻醉剂,小剂量可使大脑抑制功能减弱,大剂量可麻痹延脑的“生命中枢”,从而产生危险。慢性酒精中毒,还会造成精神错乱,记忆力学习能力的减退等。从古到今,因为酗酒误事造成各种危害的事情,层出不穷。

  长期过量饮酒,易损害心脏,引起以左心室肥大为主的心脏增大。及多种心功能异常。

  可见,过量地摄人乙醇是有害的,为了寻找一个对肝脏安全的饮酒量,有人根据大量的病理资料研究了乙醇消耗量与肝损害的关系,每日饮酒量,以相当于每1kg体重饮服1g乙醇量为预防肝损害的安全量上限。若饮酒量超过每1kg体重2.5g乙醇量,肝损害率就会显著升高。根据这个上限,相当于60kg体重的人,每日饮60%的白酒100g。为了安全起见,乙醇的每日摄人量须限制在45g以下。

  因此在饮用药酒时,可以参照以上内容,根据药酒度数,限制每日的摄人量。

  2.辨证服用

  中医治病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两个患者同患一种病,譬如感冒.医生分别处以辛温、辛凉两种药性相反的解表药,各自服后都达到同样治愈的效果,这就是辨证用药的特点。

  药酒的使用,也应根据中医的理论,进行辨证服用,尤其是保健性药酒,更应根据自己的年龄、体质强弱、嗜好等选择服用。因为,一般治病的药酒,大都功效主治比较明确,而且患者也总是在经过医生明确诊断后再选择服用。保健性药酒,由于多以补益强身为主,因而对选择不够重视,若使用不当,易产生不良后果。所以服补益酒前,必须先弄清自己的体质状况。

  一般中医将身体虚弱者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大类。通常气虚主要表现为倦怠乏力,呼吸短促,动则气喘,面色咣白,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脉弱或虚大等。血虚主要表现为头眩目花,耳鸣耳聋,心悸失眠,唇舌爪甲色淡无华,脉细数或细涩等。阴虚主要表现为口渴、咽燥、虚烦不眠、便秘,甚则骨蒸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等。阳虚主要表现为畏寒肢冷、冷汗虚喘、腰膝酸软、泄泻水肿、舌胖而淡、脉沉而迟等。

  当然,进一步还可按脏腑辨证的原理,分成脾气虚、心阳虚、肾阳不足等。此外,辨证时还需注意分清真假虚实。所以,虚证同样也应当根据医生诊断,确诊性质,随后选方服用合适的药酒。

  补益药酒的配方制备要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体虚服用者也必须根据这一原则,针对自己的体质状况,选择服用。

  3.因人而异,注意禁忌

  前面已讲了根据自己的体征进行辨证服用,这是最基本的原则,其实中医辨证论治所讲的范畴更广,它还包括人的性别、年龄、生活习惯等个体差异和时令节气等。因此,服用药酒时还须因人而异,注意每个人的酒量大小。

  若平时惯于饮酒者,服用药酒量可以比一般人略增一些,但也要掌握分寸,不能过分。不习惯饮酒的人,在服用药酒时,可以先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增加到需要服用的量,也可以冷开水稀释后服用。

  (1)性别方面:妇女有经带胎产等生理特点,所以在妊娠期、哺乳期就不宜使用药酒。在行经期,如果月经正常,也不宜服用活血功效较强的药酒。

  (2)年龄方面:年老体虚者,因新陈代谢较缓慢,在服用药酒时可适当减量。相反,青壮年由于新陈代谢相对旺盛,用量相对多一些。对儿童,古代有用药酒治疗佝偻病等。但儿童生长发育尚未成熟,脏器功能尚未齐全,所以一般不宜服用,如病情确有需要,也应注意适量。

  此外,有肝脏病、高血压、心脏病及酒精过敏者,都应当禁用或慎用药酒。

  (1)饮酒时忌服某些药物:由于有些药物会增强乙醇的毒性,或产生副作用,或影响药效,所以还应当注意饮酒后12小时内不宜服某些药物,或者服了药物12小时内不宜再饮酒。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况,①能增强乙醇毒性的药物,有降压药肼苯达嗪,利尿药利尿酸,抗抑郁药闷可乐等;②饮酒会影响药效的药物,有抗惊厥药苯妥英钠,降血糖药甲苯磺丁脲和胰岛素等;③饮酒能增大产生副作用药物,有降压药胍乙啶,利尿药氢氯噻嗪、氯噻酮以及甲硝唑、阿司匹林、巴比妥、地西泮、盐酸氯丙嗪、盐酸异丙嗪、奋乃静、盐酸苯海拉明等;④能造成乙醛中毒的药物,有呋喃唑酮、硝酸甘油、甲硝唑等。

  (2)酒后忌洗澡:据病理学家观察和检测,人在饮酒后,体内储备的葡萄糖在洗澡时会因体力活动和血液循环加快而大量地消耗掉,造成血糖含量大幅度下降,从而导致体温也较快地降低。同时,乙醇抑制了肝脏的正常生理活动能力,妨碍了体内葡萄糖储存的恢复,于是,造成机体休克,严重危及生命。因此酒后忌洗澡。

  此外,由于药酒的配方组成不同,功能性味有异,所以往往附有服用的注意事项,如外用还是内服、忌口、禁房事等,服用时应当遵守,不能疏忽。

  只有根据上述的要求,合理地使用药酒,才能避免药酒的副作用,发挥其优点和特长,达到应有疗效。

参考文献

  1. 翟继光主编.2009最新国家税收法规与税收政策解读 上卷.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07.
  2. 2.0 2.1 陈熠主编.中国药酒大全 第3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08.
  3. 3.0 3.1 3.2 任晋生,罗兴洪主编.古今药酒大全.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