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经济服务化是指工业化高度发展阶段以后产业结构的一种转变过程,表现为产业结构中服务业的比重超过工业,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
在经济服务化的过程中,由于产业结构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依次提升,产业重心向服务业转移,使得世界产业结构发生了大规模的调整。与此相适应,服务业的发展愈来愈专业化,规模也日趋扩大。库兹涅茨等经济学家的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首先会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进一步向第三产业变迁。经济服务化至少有下列含义:
(1)生产的软化。软化的概念源自电子计算机中硬件和软件的提法。人们通常把各种机器设备的投入称为硬件,而把技术、信息、知识的投人称为软件。生产软化是指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服务成分或者软件的成分比重加大。这促使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更加注重技术、信息、知识的价值,而这些价值一旦得到应用,产生生产力,会比物质资源产生更为可观的价值,从而推动了生产过程的软化。现在许多企业普遍重视软件的投入,正是生产软化的反映。
(2)生产的服务化。生产过程中的服务行为是企业创造价值的主要来源之一。服务生产与工农业生产始终是在相互作用和依赖的过程中进行的,而且它们中间的服务成分已构成商业和生产系统中最核心的部分。例如现在制造商送货和售后服务系统包括物流系统可能远远超出产品的生产成本。
(3)服务的产业化。经济服务化最深刻的变化是在生产过程中许多原来没有分离的辅助劳动在社会化分工的冲击下逐渐独立化、社会化和产业化。
(4)服务的国际化。货物贸易自由化、国际投资自由化和跨国公司的跨国经济活动越来越普遍,使得全球化服务分工越来越系统化和专业化。服务贸易发展水平是衡量贸易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准。当今贸易首强美国,每年货物贸易逆差数近千亿美元,但服务贸易又顺差几百亿美元。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货物逆差服务补,不仅节约了资源,而且还保护了环境。
1.克拉克定理认为导致第三产业就业比例提高的原因有两个,一是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从产品向服务转移,二是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上升率相对低于第二产业。
2.贝尔的后工业化社会理论。在后工业化社会,经济部门的中心从产品生产部门转向服务生产部门,专门性、技术性职位占据优势,技术革新和理论知识成为社会的基础原理。贝尔认为发生这种转变的根本原因是人们价值观的转变,从重视经济效率转向重视社会共同体的伦理,因此,对教育、研究、政府公共服务等产生大量需求。
3.格舒尼假说。格舒尼利用1954至1974年英国的家庭消费支出数据说明,对服务的支出,除了医疗和教育外,实际上是减少的,反而可以说出现了从服务向产品转移的趋势,这是由于技术进步使得人们可以通过购买耐用消费品来进行家庭内的自我服务,医疗和教育所以例外是因为供需双方的保守性和技术上存在困难,格舒尼用存在能够提高产品生产效率的服务领域和职业领域,如流通和生产者服务,以及专门性职业来解释就业的服务经济化现象,从而得出将来就业的服务经济化和消费的服务经济化可以是毫不相关的。
4.桥本介三假说说明为什么存在服务交易的原因:(1)随着经济发展中实际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所拥有的产品的服务机会成本的意识增强;(2)只能作为服务交易存在的各种资源(如流通渠道、知识、能力等),随着经济发展其积聚水平越来越高,而且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