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纪实报道是新闻体裁中通讯的一种,多用于当下社会中热点新闻的叙述报道,也是文学中纪实性记叙文的一种,也被称为纪实特稿,或是大通讯、新闻纪实、社会纪实、纪实特稿。其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现在,纪实报道已成为众多社会文化生活类报刊的“主打产品”。它以真实记录生活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感人故事深深地吸引着广大读者,成为报刊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纪实报道就像日志性的电影一样,具有真实性、客观性、时间性与形象性,即取材于生活,反映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有点像“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去”一样 ;其生活流的文体结构,反应社会某个新闻事件中的前前后后与发生的相关过程,给读者一种似读记叙文一样的新颖体验。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报刊的纪实报道得到了空前繁荣。在读者大量阅读需求下,这类版面以特有的亲和力直接刺激到了报刊的影响力和发行量。在这当中,以纪实特稿为主的杂志,如《家庭》《知音》的发行不断扩容,相继增加了“半月版”“月末版”,而以“每天一个特稿”在全国打出声势的《华西都市报》,则引起国内40多家媒体及全国纪实特稿记者的极大关注……
然而,综观当今全国纪实报道的现状就会发现,虽然特稿繁荣的形势不减当年,可是就其选材、内容以及写法上都较以前大不同。
一,越来越注重新闻性
纪实报道有相当大的比重是人物类报道。纪实报道也一般五六千字,以故事性见长,而人物类纪实特稿则大多讲述一个人几年、几十年的一系列动人的故事。还有一类就是综述性的,以几个板块的故事说明一个问题或提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而近年来这两类报道已经越来越弱,所占据发表的份额越来越小。两年来,《家庭》杂志一直在做读者调查,其中发现,读者对人物类的稿子越来越不买账—即使是当红明星一类的稿子也难逃这样的命运。难怪这家杂志的负责人这样说:“调查中我们得知,发表一些人物稿简直是做了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而本刊一些有震撼力的新闻纪实特稿却在读者中反响强烈。”可见,一些震撼力强的新闻背后全景式的故事更受读者喜爱和欢迎。因此,纪实报道在读者口味的变化下越来越注重新闻性。
纪实特稿选材方面更大程度地从“写一个人的若干件事”转变到了“写一件新近发生的精彩故事”,这是近年来纪实特稿最大的变化。因为读者阅读新闻的需求越来越高,如果不适应这一点,特稿版面就会显得呆板,没有活力。笔者曾细致地做了一项调查,5年前《华西都市报》的纪实特稿版具有新闻性的特稿比例约为20%。而两年前则上升到80%。即使本来不注重新闻性的《家庭》《知音》杂志,也在抓更多具有新闻性的纪实特稿。因为在当今社会的阅读中,新闻最具有冲击力,纪实特稿的选材中新闻性已是第一大要素。
二,题材越来越追求新型化
做纪实特稿的记者感到越来越累,大都有一种不堪其苦的感觉。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其新闻性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因为需要不断追求新型题材。有人说,在纪实特稿方面,读者的阅读兴奋点每隔一段就要转移,而且这种周期呈现出越来越短的趋势。不少纪实特稿编辑说:现在的读者对新型题材更感兴趣,而对一些老旧题材越来越不屑一顾。的确,有的纪实特稿即使写得很好,事情也感人,但只要这个类型的稿件出现过,读者可能就很难为之兴奋。细细品味不难发现,纪实特稿办得好的报刊在选材上都具有独到之处。比如《知音》两年前设立的“爱心行动”栏目,虽然一直每期都在发,但几乎每一个都较以前有很大突破。最近,这家杂志还设立了“走近科学”栏目,要求每期有一个与科学前沿有关的新闻事件。比如:“猪心换人心”的医学科技、“中国首位数字男人诞生”“心脏取针手术揭示千古‘体内针游’假说”等等,都是在此之前没有过的全新报道。求新,已经像一个加速度越来越大的快车一样考验着记者们的脑力。
三,报道对象越来越趋都市化、年轻化、通俗化
纪实特稿的报道越来越侧重都市生活,使报道对象呈现出趋于都市化倾向。这样,一些农村题材越来越不受欢迎。同时,报道中的主人公越来越侧重年轻人。这是因为近年来报刊的发行渠道主要集中在城市,而读者构成中也以年轻人为主体。
上世纪90年代,纪实特稿受80年代文学气候的影响,在写法上较为讲究文学性,在细节方面讲究文学化,在思想性方面更讲究深度挖掘—类似“报告文学化”。经历了十多年空前发展和繁荣之后,在读者群体文化层次大幅度提升的今天,其写法上越来越向通俗化、平民化:叙事线条简单,运笔通俗易懂,少了语言的雕琢华丽;思想性深度的挖掘更是讲究深入浅出,反对成堆说教……这种反差值得人反思。两年前,对一家杂志的调查发现:好多读者、包括一些本科文化水平的读者,并不喜欢文学性强的纪实特稿。一位读者这样对笔者说:“我更需要原汁原味的故事,不喜欢作者的任何修饰和加工,否则就显得文章假,读起来也累。”
随着时代的发展,尽管人们的文化层次在提高,一位读者这样说:“我们的思想是成熟的,不用写文章的人来左右,还是我们自己见仁见智好。”这一切,都是造成纪实特稿在写法上通俗化、平民化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