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心理学(Socially Psychology)
目录 |
社交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以普通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为基础,应用心理学的方法研究社会交往中人的心理和行为
由于社会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在接触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和联系,那么这种交往行为必然会带来交往心理的变化,或兼容,或排斥,或承受,或外移,心理活动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有交往行为就会产生交往心理,交往心理又制约或整合交往行为,交往行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带来了社交心理学的丰富多彩的内容。因此,社交心理学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
(一)以人的心理为研究基点
社交心理学是以个体的人为研究基点,研究人与人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它以探索人的深层心理为己任。只有洞察人的心理奥秘,才能把握住人的行为走向。群体与群体的交往也无不是在同个体的人打交道,同个体的一种心理交往。可以这样说,所有的交往活动,无论是群体问还是个体问的交往,抑或是个体与群体间的互动,都离不开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人与人的心灵交汇。与群体的交往活动实际上是个体与放大了的“个体”的交往。熟悉群体的心理定式必须了解每个个体的心理,以个体的心理为基点。
(二)以社会交往过程为研究主线
在社会交往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心理和相应的行为,一般交往的心理过程要经历社交动机、社交知觉、情感探索、情感交流、稳定交往几个阶段。而每一个阶段起相互作用的形式都包含着各自不同的手段和心理,因而对人们之间的关系必然起到不同的调节和影响作用。因此,社交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会根据不同阶段的心理和行为各有侧重,并特别在于寻找人们相互作用心理和行为中的积极力量和因素,并把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的因素。
(三)以人的个性差异及其形成、发展为研究特点
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是任何人都具有的,但是,人们通过心理过程,在认识和改造事物的过程中,又表现出个人不同的特征。这些个人特征表现在能力、气质和性格方面,正是这些特征构成人们心理面貌上的差异,从而把人们区分开来。同样,人们在交往中,心理活动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例如有的人善于交际,在交往中思维敏捷,交谈中口齿伶俐,对人热情,使人有一种亲切之感,很容易适应环境。相反,有的人则不善于交际,显得缺乏生气,行动迟缓,在活动中不愿意表现自己,胆小怕事,尽量摆脱出头露面的事,在交往中表现出来的这些不同的个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交往。因此,探讨社交中个性的差异与个性形成、发展规律,是社交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特点。
(一)社会交往是重要信息的来源
有人做过统计,认为许多专业科技人员的专业信息的50%。80%是来自朋友间的聚会、聊天、讨论和聚餐。所以,人际间的交往是发展文化、优化智能的重要途径。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都是在密切的人际交往中增加知识,改善知识结构,产生新的思想的,因为每个人都载有一定新鲜度的信息量,交往过程中,信息也就交换了,正所谓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之间的交换还是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以后,就变成两种思想了。
社交心理学是探讨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心理学问题,它将对获得信息交流的重要性给人以启示,并将揭示有效地获得信息途径方面的指示。
(二)有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一个人要在事业上成功,必须学会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为自己营造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如果一个人经常受情绪困扰,在人际关系方面非常不协调,就会时常感叹怀才不遇,事业也就很难发展。同样,一个群体,为了实现群体成员的共同目标,就必须在共同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约束下,协调步调,而协调步调要通过社会群体各成员不断接触,相互加深了解,才会逐渐和他人之间产生共同的公约和规则,也才能保证共同目标的实现。可见,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没有个人以及群体的发展,社交心理学教会人们应该如何按社会规范沟通内部信息,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使人的行为相互协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使个体在交往中形成独特的人格魅力
人格是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和,也是各种心理特性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它都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使人具有区别予他人的、独特的心理品质。但很多人并不十分清楚自己有什么特点,在交往中尽管自己表现得很真诚,却引不起别人的兴趣,得不到别人的认可,疑惑自己没有人缘。其实这个人缘亦即人格魅力,而这个人格魅力主要是来自于人的不断交往。一个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活动,借助语言、表情、姿态与他人交往,逐渐发展形成自己的个性。观察表明,在单调的生活环境中,较少与人交往的儿童,探索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智力和语言发展都较迟缓,性情孤僻。而那些和母亲生活在一起的儿童,由于亲子之间交往频繁,儿童不断地得到丰富的语言刺激,在相互反馈中,促使儿童在能力和人格方面迅速发展起来。人正是在各种社会影响的关系中意识到在交往中所受到的影响,并对这种影响有其特定的应答活动,在这种不断的应答活动中,逐渐理解和掌握一定的道德规范、社会价值观念,学会评价自己和他人,并以此为准则调整自己的认识和行为方式,表现出某种倾向,逐渐地形成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
1.以心理学为基础
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说它古老,是因为早在2000年前,许多哲学家、教育家以及一些医生对心理现象一直在探讨。说它年轻,是因为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首先建立了心理实验室。从心理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算起,仅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心理学在探讨人的心理本质、揭示各种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研究心理过程和心理现象等方面,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社交心理学以作为心理科学母体的普通心理学为基础,也是既古老又年轻,比如,我国的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等著作中写了许多关于人际交往的故事、经验和名言。社交心理学正是应社会交往这一实践领域的要求而产生并迅速发展起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事研究的人也不计其数。
社交心理学为什么要以心理学为基础呢?因为人们的交往活动,不是简单形式的交往,而要经历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从感知、记忆到思维、想象和注意,有一个认识过程,认识之后,人们还要根据自己的需要,表现出自己的好恶倾向,决定自己的积极和消极的态度,经历一个情感过程。同时,交往行动的确定,交往行为的抉择,都有着一定的目的,为了实现交往的目的,就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控制和调节,即有一个意志过程。因此,人们的交往行为,就其本质而言,是受心理过程的影响和制约的,社交心理学必须以心理学为基础,它只有在健康的心理过程中,才能获得最佳的交往效果。
2.以社会学为基础
社交心理学还要以社会学为基础。如果从1836年法国的实证主义者孔德提出社会学这个概念和关于建立这门新学科的大体设想算起,社会学至今也已有150年的历史。社会学研究人的社会属性。生活在社会中的人,除具有自然属性外,还有社会属性,也就是除了有满足自己生存的需求,还有被社会尊重的需求,实现自己的价值的需要,而且这一社会特性是人的重要属性。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所进行的一切活动,无不受其社会性的制约。社会学研究的直接对象是人,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它与社交心理学所研究的角度不同。社交心理学要研究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互相制约的心理活动规律。社会学所涉及的是低层次的社会关系,如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而不是面对面的心理关系与行为关系。同时,社会学所涉及的个体是作为一定社会组织和群体代表的个体,是抽象的非个性化的个体。但是社交心理学必须要借助于社会学的一些理论原则,吸收其相关的一些研究成果,研究人与人之间交往过程中的心理与行为,这反映了两门学科研究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着眼点。因此,社交心理学直接联系着社会学,没有社会学,自然会影响社交心理的存在和发展,甚至会成为营养不良的畸形儿。
社交心理学在社会学与心理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心理学和社会学是社交心理学的基础。
3.社交心理学具有多学科性质
社交心理学既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这就决定了它的多学科性质,它的研究内容涵盖了多种学科。它除以心理学和社会学作为基础之外,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
(1)社交心理学与管理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或组织心理学涉及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人际关系理论、激励动机理论和群体组织理论三大类,其中人际关系理论和群体组织理论方面的研究,为社交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许多理论根据和可借鉴的经验。
在学科发展的道路上,社交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应用分支和社会心理学在不同领域的延伸学科,必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社交心理学与公共关系心理学
公共关系学1903年产生于商品经济发达的美国,也是研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门学问。这里所说的人包括三种形态,即个体的人、群体的人、有组织的人。因此,公共关系学是研究如何使企业和社会之间建立并保持良好的社会关系状态,以促进事业成功的一门应用科学。公共关系学一般要涉及与公众建立良好关系的问题。社交心理学要吸收其中有关的知识,因此,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尽管社交心理学同公共关系学以及公共关系心理学研究的目的、着眼点不同,但它们在具体操作中有许多相互渗透、相互借鉴的方面。它们都以人为’主客体,尽管公共关系心理学是研究群体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但在实践中,主客体往往是以“代表者”的个体身份出现的,这一点是大体一致的。
(3)社交心理学与思维科学
既然社交心理学是以心理为基础,那么,它就要研究人脑,这就离不开思维科学。思维科学是研究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性和规律性反应的科学。其实,无论哪一门学科,既然离不开它的研究对象,也就离不开思维科学。社交心理学更是直接依赖于思维科学,特别是对其中关于思维形式和思维活动规律的具体应用,更有助于这门学科的完备和发展。
社交心理学主要是研究人与人之间在交往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产生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思维科学为其提供了正确的认识工具和表达工具。它有助于人们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4)社交心理学与伦理学
伦理学是研究关于一定社会中道德问题的科学。“伦”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次序,“理”就是道德准则,“伦理”就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应遵循的道德准则。社交心理学研究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总是离不开一定道德准则的。因此,伦理学为人际交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准则、政治准则、道德准则。
此外,社交心理学还与思想教育学、文化人类学、法学、美学及心理卫生学等有较为密切的联系。
社交心理学研究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心理现象、心理本质和心理规律,因此,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社会交往进行研究,就是要通过对社会交往中的心理现象的探讨,从理论上找出社会交往活动中人们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而辩证唯物主义为社交心理学的科学化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社交心理学的研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要求人们在社交心理学的研究中要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客观事实不能歪曲和主观臆测。由于在社交心理学的研究中,研究者总是在某一理论指导下并从一定的假设出发的,而且自身的价值取向以及个人好恶均可能对研究产生影响,因此应尽力减少这种主观因素的负面影响,使研究客观公正。
(二)系统性原则
社交行为与社交心理现象存在于一个系统之中,其产生与变化均有其原因。系统性原则要求不仅要把研究的对象纳入系统进行考察,而且要用系统的方法来研究。因为人的心理现象虽然纷繁复杂,但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任何一种心理现象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系统性原则就是要求人们在社交心理学的研究中必须具有整体的、动态的、有序的观念。
(三)理论结合实际原则
在社交心理学研究中,理论与实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理论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而理论对事件有指导作用。在应用研究中要重视理论基础;在理论研究中更要重视密切联系社会现实。
社交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相似,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感官对人们的正常活动所表现出来的一些语言、动作进行观察来了解他们心理活动状况的方法。从对象来看,有特定的个人和特定的群体;从时间上看,有长期观察、定期观察;从目的来看,有针对性观察和随机观察。不管采取哪一种观察,都必须仔细、综合,做好记录,并对观察的结果及时进行分析和研究。
观察法的优点在于方便易行,适用范围广泛,而且观察结果与生活现实接近。另外,被观察者不易觉察,没有防备,因而他们的活动自然。其缺陷在于只能反映表面现象,难于揭示现象背后的本质或因果关系,而且,总是处于被动地位,只能是当事人表现什么,就观察什么,观察所得到的材料不易做定量分析。因而观察法常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
(二)调查法
调查法也称询问法。其特点是,研究者拟出一系列问题请被调查者回答,然后分析整理收集到的资料,以达到描述、解释和说明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的目的。口头调查即访谈,书面调查又称问卷法。
调查法的优点是能快速收集大量范围广泛的资料,而且能使结果数量化,便于分析。缺点在于所收集到的资料易受环境因素和个体当时心境的影响,所以难以把结论直接与被调查者的实际行为进行比较。
(三)实验法
实验法是研究者在实验条件下,即人为控制的非自然情境中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两种类型。
实验室实验是利用一些专门的仪器对个体或群体进行心理和行为方面的研究。这种方法须用专用的设备和仪器,在现代化的心理实验室中,通常都备有先进的电子计算机、电脑控制的录音和录像设备、各种电生理仪器等等。
现场实验是在现实生活场景中进行实验。
两者比较,各有利弊。前者的实验可获得较精确的数据,而且实验结果可再现,但实验的结果与实际生活有差距。后者实验的结果虽然具有一定的可靠性、真实性,但代价较高,而且难以控制。
(四)测量法
所谓测量法(测验法),是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量表或精密的测量仪器进行有关的心理和行为的测定、分析的方法。两千多年前孟子曾经说过:“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其中明确指出了心理测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隋朝末年出现的科举考试被人们称为实际上最早的心理测验。在国外第一个开展心理测量工作的是英国学者高尔登,他于1844年的万国博览会上设立了人类学测量实验室。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内和医生西蒙编制了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量表。之后各种类型的测量表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今天心理与教育研究中的特有方法——测量法。
这类方法比较常用,而且量表的种类很多。如:斯坦福成就测验、卡特尔16种人格测验、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等等。还有其他的一般智力测验、个性测验、气质类型测验、社交能力测验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