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物资流通形式指物资流通过程中,物资的形态变化方式,即在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过程中,物资的货币形态和商品形态连续地不断变化的形式。
一方面要实现其自身的价值,保证以货币形式补偿物资生产中的社会必要耗费;另一方面,还要实现其使用价值,保证社会生产和建设的需要。可见,在物资流通过程中,既包含着物资商品由商品形态转化为货币形态(W-G)以及再由货币形态转化为商品形态(G-W)的商流过程,也包含着物资商品实体从生产地转移到消费地的物流过程。商流和物流是同一流通过程中相伴发生的两个方面,表现了物资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运动,进而表现出物资商品的形态变化,即价值形态和实物形态的交替出现以及相互转化。由此不难看出:商品的形态变化,它们的运动,在物质上由不同商品的互相交换构成;在形式上由商品转化为货币和货币转化为商品,即卖和买构成。这一整套交换行为,从使用价值看,是物质交换;从价值本身来看,则是形式变换。因此,物资流通形式就是价值形态和实物形态相互转换的形态变化方式,它是由流通中不同的交换关系所决定的,它的发展与进化也是随交换关系的发展而进行的。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随着生产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这使得交换成为可能。最初的交换,只是简单的物物直接交换,与之相适应的物资流通也就采取物物交换(W-W)的流通方式。随着物质产品的不断丰富,简单的物物交换已不能适应流通的需要,出现了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方式,即W-G-W,称之为简单商品流通方式。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交换范围日益扩大,产生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行业-商业,于是,简单商品流通形式进一步发展成为发达商品流通方式,以更加适应现代化生产和流通的需要。可见,交换关系的发展决定着流通方式的完善,从最初的物物交换发展到专门从事交换的商人和商业的出现,交换关系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样,流通方式的发展也经历了相对应的过程,大致可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即以物物直接交换为表现形式的原始发展阶段;以货币为媒介的简单商品交换阶段;以商业为专门从事流通行业的发达商品流通阶段。那么,与这三个阶段相适应的流通方式也主要有三种:
物与物的直接交换,是指不同生产者之间物质产品的直接交换,以满足不同生产者不同的需要。这是交换行为最初的原始形式,出现在原始社会后期。当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社会的分工,产品所有者以自己的剩余产品去交换自己所需的其他产品,这种交换就是直接的以物换物,无任何中间媒介,因而也是最简单的交换方式。通过交换,产品变成商品,实现其价值和使用价值。这里,商品的价值是以另一种商品的实体来体现的,其使用价值也是最直接明了的。由于是物对物的直接交换,其最大的弊端在于很少能一次实现产品所有者的交换目的,而是需要多次交换才能实现,这就无形中增加了流通过程的时间,增大了流通环节的复杂性,因而造成流通过程中的诸多不便与不合理,但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这种交换的出现无疑也是流通经济发展的一大进步。
物物交换的最大特点是以物易物。交换可能一次完成,也可能要经过多次交换才能实现交换的目的;交换得来的物品直接用于生产者的生产和生活消费;交换的数量以其生产的时间和生产者的需要为衡量尺度;交换过程只包含实物的运动,与之相对应的流通过程也只是一种实物的流转过程。
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剩余产品不断增加,交换的范围也日益扩大,交换的次数也日见频繁,物物交换已远不能适应交换发展的需要,于是出现了以某种物品作为媒介的交换,最终这种作为媒介的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等某些金属上,产生了货币,就出现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称之为简单商品流通形式,这是物物交换在货币产生以后的必然发展结果,也是流通经济发展的一次质的飞跃。
简单商品流通形式,是指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形式,即商品生产者先用生产的商品换成货币,然后再用货币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用一个公式表示就是“商品-货币-商品(W-G-W)。这种交换形式较之物物交换确实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它使商品所有者免去了多次交换的辛苦,只要换回货币,就可以购买任何所需物品,同时也解决了一些时间衔接上的矛盾;另一方面,生产者也可以根据生产条件,多生产一些产品,以换取更多的货币,进而换取更多的所需产品,这无形中又促进了生产的发展。这样,与之相适应的流通过程就不仅仅是实物的流转过程,而是又包含了货币的运动过程,成为价值运动和使用价值运动的统一。
简单商品流通形式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交换过程虽然仍在生产者之间进行,但买和卖已经分离,即分为卖(W-G)和买(G-W)两个相对独立的阶段。
2.交换过程以商品为始点和归宿,以货币为中介,以卖开始,以买结束,先卖后买,为买而卖。
3.交换的最终目的在于取得一定的使用价值,即生产者卖出商品是为了买进所需的其它商品,满足生产和生活所需。
4.这种流通形式反映的是简单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交换关系,是由小商品生产所决定的。
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使得一些人可以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专门从事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这是由于产品品种、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交换的日益发展,使得生产者无法再完全承担所生产的产品的交换,于是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活动的中介—商人和专门从事交换活动的机构-商业流通部门,它已从产业中分离并独立承担起以商业媒介成交的商品交换,这种交换形式就是发达商品流通形式。
发达商品流通形式,是指以商业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方式,即商业流通部门先用货币买进商品,再把其卖出以换取货币的增殖,用一个公式表示即为“货币-商品-货币”(G-W-G)。这种形式较之简单商品流通形式而言又是一个飞跃,它使交换活动发展成为一个行业,使流通部门在从事各种交换
活动的过程中得以独立存在并日益发展,而流通部门的这种作用在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愈加必不可少,并且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发达商品流通形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交换过程在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三方之间进行,分为买进(G-W)和卖出(W-G)两个阶段,买和卖行为统一于经营者身上。
2.交换过程以货币为起点和归宿,以商品为中间媒介,以买开始,以卖结束,先买后卖,为卖而买。
3.交换的目的在于取得更多的交换价值—货币增值,即经营者买进商品是为了卖出,以获取货币的增加额,使收回的货币量大于投入的货币量,因而其公式确切应为“G-W-G",其中:(即为货币增值)。
4.这种交换形式反映的是发达商品生产条件下生产者、消费者和经营者三者之间的交换关系,是由社会化大生产所决定的。
简单商品流通形式和发达商品流通形式相比,既存在着某些共同点,但也有本质上的区别。其共同点表现为:
(1)它们都包括买和卖两个对立的阶段,即W-G和G-W两个阶段,都包括商品和货币这两个不同的物质要素。
(2)在流通的每一阶段上,都存在着商品所有者和货币所有者的互相对立。
(3)整个过程都有三个当事人—买者、卖者和又买又卖者参加。
这两种形式的本质区别在于:
(1)买和卖两个对立阶段顺序不同。
(2)流通的出发点和归宿不同,中间媒介体不同。
(3)流通的最终目的不同。
(4)流通所反映的交换关系及其决定条件不同。
我国现阶段的物资流通形式,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简单物资流通形式和发达物资流通形式并存。从微观生产企业来看,有些采用的就是简单物资流通形式,即以企业生产的产品去换取所需的其他产品,目的在于取得某种使用价值;从流通企业而言,它所采用的则是发达物资流通形式,即通过垫付一定的资金买进物资,然后以某种适当的价格卖出,以获取合理的流通经济效益,这是我国现阶段物资流通的主要形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采取发达物资流通形式,不仅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流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它有利于国家的宏观调控,保证重点产业和项目的发展所需,合理衔接产、供、销三方的联系;它有利于节省流通领域的占用资金和劳动力,促使生产和流通既合理分工,又相互衔接,发挥各自的优势;它还有利于合理设置流通网点,保证资源的合理配置;它更有利于发挥物资流通部门的中介作用,有效衔接生产和消费,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保证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发达的物资流通形式,是指由专门的物资流通机构为媒介进行的生产资料的交换方式,反映了现代化大生产和大流通的客观要求,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商品流通的客观规律,更促进了物资流通的产业化进程。因此,不仅在现阶段,即使在今后一个相当的时期,它都将成为物资流通的主导形式,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