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行业百科金融百科经济百科资源百科管理百科
管理百科
管理营销
资源百科
人力财务
经济百科
经济贸易
金融百科
金融证券
行业百科
物流咨询
综合百科
人物品牌

流通生产力

  	      	      	    	    	      	    

目录

流通生产力概念的提出[1]

  从文献资料查询中得出:国际上并无专门研究流通生产力的学者。国外对流通产业的研究,主要散见于“渠道”(channel)、“通路”(path)和“市场分配”(distribution)等方面的研究文献中,相关的研究,可见于“营销”(marketing)、“零售”(retail)以及“商业”(commerce)等文献,上述研究形成了“渠道理论”、“营销理论”、“零售理论”和“市场分配理论”等。

  国内对流通业的研究,集中在“流通的价值”、“流通业组织结构及其变迁”、“流通经济学”的建立等方面,相关的研究还广泛散布在“营销理论与实践”、“商业经济与管理”等理论所形成的诸多文献之中。

  在上述历史文献中,对流通的研究基本上是围绕着“价值”问题展开的,这类研究的成果浩瀚,论点多而且集中。然而鲜见系统的对流通生产力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高涤陈在《流通过程与生产力经济学》一文中认为“社会把产品从生产领域运送到消费领域的能力,应该是属于社会生产力的范畴,是社会生产力在流通过程的具体表现,这种能力,可以称作是流通生产力”。随后,又在《商品流通的若干理论问题》(1985年)中阐述了同一观点。在另一篇专论流通生产力的文章中,高涤陈指出:“概括地说,流通生产力是由在流通领域从事劳动者和他们借以实现产品转移过程的各种生产资料,这两个方面的因素组成。”在同一篇文章中,高涤陈对流通生产力的衡量标准给出了解答:“一定时期内社会花费在流通领域中的活劳动物化劳动同已经运送到消费领域的产品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

目前对流通生产力的主要表述

  自从高涤陈在20世纪80年代系统地提出“流通生产力”概念以来,并未在社会和经济研究领域得到更多反响,但在90年代后期,这一概念开始泛起涟漪。随着人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逐步加深,越来第三章流通生产力的内涵和结构越多的人开始意识现代流通产业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主要组成部分,推动流通产业现代化的基础力量——流通生产力的作用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2001年10月11日,中国商业经济学会、中国商业政策研究会联合在北京举办了以“商品流通领域生产力问题”的主题研讨会,流通生产力的探讨真正浮出水面。目前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和观点主要有以下四种:

  (1)“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交换决定生产的数量和结构,现代生产的延续是由生产力和流通力所构成的城市综合生产力=(制造)生产力×流通力,而流通力可以理解为流通生产力。”(黄国雄,2001年)“流通生产力应该是社会把产品运送到消费领域的能力”(高涤陈,1981年)。“只要理论上承认社会再生产运动是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统一,那么,流通生产力就肯定存在”(高涤陈,2001年)。该观点同时赞成“流通力是商品营销能力”和“流通是一种服务”。显而易见,该观点是从具体的流通过程对流通功能外在表现作出的表述,它既考虑到了社会经济过程完善这一宏观命题,又将这一宏观命题落实在了企业层面,体现了研究方法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性,代表着目前对流通生产力内涵认识的主流意见。

  (2)生产力从历史进程的层面上看,包括传统的能力和当代先进的生产力,而流通生产力代表着当代先进的生产力,“活劳动物化劳动花费越少,产品被转移到消费领域的数量越多,就表明流通生产力越强,反之越小”。“自然经济是不需要流通过程的,……产品经济是无流通的,当然也就没有流通生产力可言”(余厚康,2001年)。“流通生产力是先进科技的主要体现和标志”(侯善魁,2001年)。应该说,该观点紧紧扣住了生产力发展的历史条件,考虑到了流通生产力提出的环境和背景,其离生产力的研究角度更接近。值得注意的是,与制造业生产力相比较,当前中国流通生产力的发达水平还不高,其对生产的引导作用不够,所以通过流通生产力的先进性确立,有利于进行宏观上“流通再造”,用先进的流通基础力量推动流通产业的健康发展。

  (3)流通是一种商业行为,正是那些从事“纯交易活动”的经理交易员谈判人员推销员等在现代经济运行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商业生产力是商品流通领域的劳动力劳动手段劳动对象的总和”,“商业劳动是商业生产力的实施和运行,是商业劳动力同商业生产资料相结合的具体体现”(万典武,2001年)。该观点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商业的日趋发达,商业劳动创造价值的客观现实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承认。据测算,商业的GDP比重约占第三产业的50%左右,占全社会GDP比重约20%,所以流通生产力从量上看是商业生产力。

  (4)现代生产力是人与自然共同生存、共同发展的能力,在当前,这被界定为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消费的统一。所以,流通生产力的存在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发生变化的结果”(洪涛,2001年)。该观点指出,“在消费、投资出口是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中,消费起着驱动导向轮的作用,而消费的实现需要现代化的流通”,“流通生产力……不断创造着商品服务价值”。在人们消费主体逐渐转移的今天,“只有大力发展流通生产力才能促进第三产业位置前移,……满足人与自然共同生存、共同发展”(洪涛,2001年)。

流通生产力的理论依据[2]

  社会生产力应包括生产领域的生产力和流通领域的生产力,两者结合在一起才是全部的社会生产力。流通生产力是在商品流通领域内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构成的实现和创造商品和服务的能力,在现代社会中包括了服务的产出内容。流通生产力的微观构成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者的有机结合,流通领域的生产活动不仅仅实现商品价值,同样也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

  国内学者高涤陈在20世纪80年代第一次提出流通生产力的概念,他认为“社会把产品从生产领域运送到消费领域的能力,应该是属于社会生产力的范畴,是社会生产力在流通过程的具体表现,这种能力可以称作是流通生产力”。随后,高涤陈又进一步将流通生产力概括为,是由流通领域的劳动者和他们借以实现产品转移过程的各种生产资料两个方面的因素组成的……流通生产力反映了在一定时期内社会花费在流通领域中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同已经运送到消费领域的产品之间的数量呈对比关系。

  流通生产力理论的提出,开创了流通理论研究的新天地,使流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2001年10月11日,中国商业经济学会、中国商业政策研究会联合举办的以“商品流通领域生产力问题”为主题的研讨会,与会者提出了许多对流通生产力的理解。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四种:

  第一种观点,是从具体的流通过程对流通功能外在表现做出表述,它既考虑到了完善社会经济过程这一宏观命题,又将这一宏观命题落实到了企业层面,体现了研究方法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性,代表着目前对流通力内涵认识的主流观点。如黄国雄指出:“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交换决定生产的数量和结构,现代生产的延续是由生产力和流通生产力所构成的城市综合生产力决定的,而流通力可以理解为流通生产力。”

  第二种观点,是从历史进程的角度来讨论流通力的,考虑到了流通生产力的环境和背景,并认为生产力包括传统的能力和当代先进的生产力,而流通生产力代表着当代先进的生产力。如余厚康指出.,“活劳动与物化劳动花费越少,产品被转移到消费领域的数量越多,就表明流通生产力越强,反之越小”;“自然经济是不需要流通过程的,…产品经济是无(商品)流通的,当然也就没有流通生产力可言”。

  第三种观点,认为流通是一种商业行为,那些从事“纯交易活动”的经理交易员谈判人员推销人员等在现代经济运行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万典武认为,“商业生产力是商品流通领域的劳动力劳动手段、劳动对象的总和”,“商业劳动是商业生产力的实施和运行,是商业劳动力同商业生产资料相结合的具体表现”。

  第四种观点,认为流通生产力是人与自然作用的客观结果。如洪涛指出:“流通生产力的存在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发生变化的结果。”“在消费、投资、出口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消费起到这驱动的作用,而消费的实现需要现代化的流通。”因此,流通生产力表现为不断创造商品服务价值的运动过程。

流通生产力理论的现实依据

  流通生产力结论的得出,意味着流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的极大提升,也是理论界对流通的研究与认识的极大深化,这是由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流通、流通产业的地位与作用的不断提高所带来的。

  (1)流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逐年提高,流通产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产业,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在消费、投资、出口这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个轮子”中,虽说消费起着驱动导向的作用,但消费的实现需要现代化的流通来完成。

  (3)现代经济下流通业不仅仅是生产与消费的中介,更是已经成为促进生产和消费的“积极”中介产业。

  (4)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发生变化,已经不仅仅是征服和改造的问题,而是人与自然共同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因此,绿色流通已日益成为流通的主要内容。

流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流通力的宏观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1)基础要素。即形成商品流通过程并使流通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要素,包括流通从业人员流通资本流通技术设施流通信息四个方面。

  (2)结构性要素。是基础性要素的组合机制,是形成基础性要素的合力或协力,包括规章制度管理方式,是流通企业管理水平的综合表现。

  (3)体制性要素。是基础性要素和结构性要素按经济特征运行的外部制度规则,包括市场交易规则宏观调控,决定流通运行的基本状况,是流通运行效率性和合法性的保障。三个方面的生产力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它们各自的运行状况决定了整个流通领域的运行效率。

流通生产力的价值体现

  流通生产力作为流通业劳动者在流通领域中创造的价值,重点体现在六个方面:

  (1)在实现商品价值的过程中不断创造商品的附加服务价值。

  (2)转移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生产领域劳动力在流通领域的延伸,并创造着新的价值。

  (3)服务产品价值在商品交易中所占的比例大大提高,商品自有品牌也成为利润的源泉。

  (4)现代物流成为商品价值增值链中的重要部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产业。

  (5)电子商务扩大商品流通的空间,延长了商品流通时间,是节约生产成本,提高效率的重要手段。

  (6)市场作为流通过程在一定时空点的横截面,商品市场体现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提高。只有大力发展流通力,才能促进第三产业位置前移。

参考文献

  1. 魏农建.流通与流通生产力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1.
  2. 杜丹清.现代流通产业经济学.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