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行业百科金融百科经济百科资源百科管理百科
管理百科
管理营销
资源百科
人力财务
经济百科
经济贸易
金融百科
金融证券
行业百科
物流咨询
综合百科
人物品牌

次生林

  	      	      	    	    	      	    

次生林(Secondary Forest)

目录

什么是次生林[1]

  次生林是原始林受到人为的或自然因素的破坏(不合理地采伐、火灾、垦殖、过度放牧或自然灾害)之后,未经人为合理经营,而借自然力量恢复起来的一种天然林

次生林的基本特点[1]

  一、树种组成繁杂,稳定性差

  大部分次生林是多次受到外因破坏形成的,每次破坏后,林地气候、土壤会发生很大变化,都是对树木种类成分进行一次淘汰和生态选择。因此,次生林树种组成繁杂,硬、软阔叶树混生,针、阔叶树混生,阴、阳性树种混生,乔、灌木混生,造成结构繁杂但层次不明显。次生林多是由喜光树种形成的先锋群落,林分的稳定性差。如管护得好,将沿着进展演替的序列不断更替树种,朝着稳定类型发展;反之,就会发生逆行演替,形成疏林、灌丛或草地。所以,在经营次生林时,既要考虑现有群落类型,因为它是当时、当地环境的适应者;又要考虑林分演替趋势,使有经营价值的树种形成较稳定的林分。

  二、类型多,面积小,镶嵌性大

  原有森林被破坏后,由于母树天然下种传播方式不同和具有萌芽力的伐根分布不均匀以及人为破坏的程度、时间不一样,在基本相同的立地条件下,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次生林类型。同时,每一个类型面积很小,多呈团状镶嵌分布状态。此外,还与农耕地、牧场、道路、建筑物镶嵌分布。这一点给营林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但如能因地制宜,合理经营,扬长避短,又会带来多种好处。

  三、林况及林分结构具有多样性

  次生林的林况和林分结构,通常具有“三多、三少、四早”的特点,即萌芽林多,实生林少;幼林多,成林少;混交林多,纯林少和林木速生期来得早,林木生长衰退期来得早。林木分化和自然稀疏来得早,林分数量成熟期来得早。但这些特点也不是绝对的,因树种特性、立地条件、外因干预的程度而有差别,如通过及时而合理的经营措施,仍可改变其某些特点,使之向有利方面发展。

次生林的经营措施[1]

  经营次生林必须遵循“全面规划,抚育为主,抚育、改造、利用相结合,充分利用林中空地补植造林,提高森林的质量和总生长量”的原则,本着先易后难,由近及远,分期分批,集中成片,一山一沟,有计划地进行。

  一、次生林经营类型的划分

  在划分次生林自然类型的基础上,按林分发展趋向和经济意义,最后将经营目的相同、经营要求一致的林分归并为若干经营类型,按不同类型分别制定经营技术措施,分别组织施工。通常可划分为以下几种经营类型:

  1.利用型

  指零星分散的老熟次生林类型,对它们应及时采伐利用,并及时做好森林更新工作。

  2.封管型

  对具有水土保持等防护作用且在封山育林后可望成林的次生林类型,实行封山保护,让其自然恢复。

  3.护育型

  对生长茂盛、有培育前途的多种次生林类型,实行间伐或修枝等抚育工作,促其尽快成林。

  4.改造型

  对慢生、低产、无培育前途的次生林树种,实行间伐抚育,栽植速生优质树种,使之成为新的森林类型。

  5.特种经营型

  对特种经济林及国防林风景林,分别采取相应的特殊培育措施,使之充分发挥各自的特定作用。

  二、低效次生林改造

  次生林中有一些是低价值、低产量的林分,单纯依靠抚育采伐措施很难培育成速生、丰产、优质的森林,必须采取包括采伐、造林、种植绿肥等多方面的技术措施,从根本上改变这些低劣林分的现状,使之转变成优良林分,在生产上常称之为“林分改造”。次生林改造则是林分改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带状造林改造法(又称为廊状造林)

  在被改造的林地上每隔一定距离砍采伐带,在带内清除原有植被,经过整地,进行造林,等到新造幼林成长起来后,根据幼树对环境的需要,逐次伐除保留带上的林木。搞采伐带的目的,在于满足引进树种上方受光、侧方庇荫的条件,是为了林地小环境不致剧变,同时能继续起到水土保持的作用和其他防护效用。

  采伐带宽度的确定,应考虑3个因素:其一,被改造林分的高度,林分愈高,采伐带愈宽,通常视林分平均高而定;其二,引人树种的林学特性,喜光树种采伐带应宽;其三,立地条件,阳坡的采伐带宜窄,阴坡宜宽,立地条件差的林分宜窄,好的宜宽。但有一个总的原则,采伐带的宽度都不宜小于原有林分高度。

  在山区进行带状改造时,带的方向应沿等高线水平设置为好。垂直带只能用于特别潮湿的缓坡,以利排水受光。

  在带内种植点的配置,如行数、行距、株距等,应视采伐带的宽度和树种特性而定。

  二、块状造林改造法

  在被改造的林地上,块状伐开,进行群状配置造林。适用于主要树种密度小并呈团状分布的林分,或迹地更新数量不够,或数量虽够但分布不均匀的林分。它主要是补稀、补空、见缝插针。这种方法能顺应林地的自然分布,不必进行大量的砍伐,工作量小,种植点无特定的规则,在块状地内能及时郁闭就行。

  三、林冠下造林改造法

  即在林冠下补植、补播或促进天然更新的改造法。一般用于林分郁闭度小且林木分布均匀的次生林。如在郁闭度较大的林分中使用此法,应先在林木层中均匀疏伐或适当修枝后再造林。林冠下造林宜选用幼年期耐阴的树种,一旦幼树不需要保护时,即清除上层林木,砍伐时要尽量避免对幼树的伤害。

  四、皆伐全面造林改造法

  彻底清除林地上原有林木和灌木丛后进行全面造林。这种全砍全造的方法,造林时可以正规地配置种植点,新形成的林分较为整齐,将来单位面积上的蓄积量也较高,但用这种方法要花费较多的人力、物力,造林成本高,故一般只适用于地势较平坦或植被恢复快,无水土流失危害,劳力和交通较方便的地方。近年来,南方一些地区,对低价值的次生林实行皆伐后,采用撩壕整地,营造杉木速生丰产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次生林的抚育[2]

  一、天然次生林抚育间伐的对象和范围

  抚育间伐在具有培育前途和培育价值、郁闭度或密度较高的次生林内进行。目的是调节林分结构和林分环境,促进林木生长,培育优良干形,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作业对象包括以下各种林分:一是优势树种或目的树种与所生长的立地条件相适应,郁闭度在0.7以上的幼、中龄林,或下层目的树种的幼树较多,且分布均匀,形成明显的演替层,郁闭度在0.6以上的林分。二是林分中占优势的为非目的树种,但生长却较旺盛,而且干形较好郁闭度在0.7以上。三是遭受不甚严重的病、虫、火等灾害,急需进行卫生伐的林分。由于天然次生林地区萌生乔、灌木较多,生长快,草本植物较繁茂,故透光伐应及早进行,且间隔期要短。疏伐应以综合疏伐法为主在适合下层疏伐的单优结构的林分内,只要更新层或演替层比较发达,也可实行受光伐,即在砍去次优势木时,还可砍去部分优势木,使保留木四面受光,直径快速生长,并使下林层充分受光。特别是在渐伐林区,下一代依靠天然更新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时,采用“受光伐”更为适宜。

  二、天然次生林抚育间伐的技术措施

  1.采伐木的确定。采伐木的确定是次生林抚育采伐的核心问题,不仅影响次生林采伐强度及森林环境,而且直接决定着次生林培育的方向和抚育质量。因此在确定采伐木时既要有利于主要组成树种的生长,使其缩短培育期限,培育出优质高产的木材;同时,又要从演替规律着眼,通过采伐促进林分朝着所期望的培育方向发展。要根据树种的经济价值,林木在林分中的培育前途、分布特点、生活力、工艺品质、健康状况来确定采伐木。每次间伐前应首先选木挂号,对每一株砍伐木作全面分析,并综合考虑林分的结构状况、树冠与胸径关系、同种及异种个体间的竞争关系、自然稀疏的进程、利用外部形态判断个体的生活力及发育阶段等等。应做到砍小不砍大、砍弯不砍直、砍双不砍单、砍病不砍健、砍杂灌木不砍经济木、砍密留疏和砍萌留实。同时在选择砍伐木时要做到“四看”即“看树冠,保证郁闭度合适;看树干,保证去劣留优;看周围,保证株行距合适;看树种,正确决定保留木与间伐木。”

  2.正确确定采伐强度。首先要根据地方《森林采伐更新技术规程》所规定的株数强度、蓄积强度及伐后保留的标准,在不超越规程的前提下正确确定采伐强度。要根据林分实际状况,林分密度、林龄、组成、林分卫生隋况、立地条件以及林木的培育方向来综合分析正确确定采伐强度。

  3.抚育间伐的间隔期和抚育次数的确定。相邻两次抚育间伐间隔的年数间隔期的长短应从树冠恢复郁闭的速度以及林木生长量重新下降等方面考虑。在进行一次疏伐后,林冠被疏开,保留木的树冠得到充分扩展,林木生长量尤其是直径生长量显著增加。经过几年后,林冠重新郁闭,林内光照减少,林木的生长量又开始下降,这时就应进行第二次间伐。间隔期与疏伐强度有密切关系,疏伐强度越大,林冠恢复郁闭所需的年限俞长,相应地间隔期也长。间隔期与林分的生长量也密切相关,年平均生长量大,疏伐间隔期短;反之,年平均生长量小,间隔期应长。确定间隔期应考虑树种的特l生和立地条件。一般速生树种生长速度快,间隔期宜短些;处于壮龄期的林分生长旺盛,树冠恢复郁闭快,间隔期应短些。林分立地条件好的比立地条件差的间隔期应短些。另外间隔期还与经济条件有关。一般在交通方便、少柴地区,适用强度小、间隔期短的原则;反之,采用大强度、间隔期长的做法。

  4.抚育间伐方法的确定。次生林组成复杂,林木起源不一,树高参差不齐,因此,处于上层林冠的林木不一定是质量好的树种,有些处于中、下层的林木,又可能是质量高的合乎经营要求的培育对象。所以次生林应以综合疏伐为主,伐去各层次的有害林木,使处于各层的培育木,都能获得充分的光照和生长发育空间。对于同龄的杨、桦、柞单层纯林也可采用下层疏伐法,因为在密度较大的单层林中,这些树种常有较好的干形,伐去下层被压木,可为干形良好的保留木创造良好的生长发育条件。

次生林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黑龙江省次生林的经营管理[3]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林分密度不均

  随着天保工程的实施,对天然次生林的保护力度加大,同时也造成了有些林分需要进行抚育伐。由于当地在考虑到经济效益及费用支出等因素,往往没有及时对其进行抚育伐及卫生伐,使林分密度过大,影响生长。

  2.林分质量较差

  现有的天然次生林,主要组成树种为杨桦柞等价值较低的软阔叶树种,所占比例在60%~70%,硬阔叶林及针阔混交林所占比例较小,使得现有天然次生林林分质量总体不高。

  3.林分树种较为单一且比例不尽合理

  在现有次生林的树种组成上,白桦林、柞术林以及以杨桦为主要树种的软阔叶林,所占比重超过50%,珍贵的阔叶树比重不大,针叶树种更新频度过低,大多数无法形成演替层。

  4.林下天然更新不均衡

  现有次生林更新频度过低,靠自然演替无法形成演替层,按照次生林进展演替趋势,林下更新树种为红松、云杉及黄、胡、水、榆的比例过低,且更新层幼树公顷株数又太少,不利于次生林优质树种的恢复。

  二、经营类型的划分

  1.抚育型

  林分实际密度与经营密度表理论密度之比100%以上。且分布均匀的次生林林分,按照黑龙江省林区森林抚育技术规程进行抚育,对杨桦林、柞木林可以采取综合抚育法,伐劣留优,注意保护天然幼苗幼树。对阔叶混交林,要注意保留珍贵阔叶树种和针叶树。

  2.封护型

  林分实际密度与经营密度表理论密度之比为70%~99%,且分布均匀的次生林,除进行必要的病虫鼠害防治外,停止其它经营活动,进行封育。

  3.补植型

  林分实际密度与经营密度表理论密度之比在70%以下的白桦林、柞木林和林冠下天然更新较差的软、硬阔叶林。该类型采用栽针保阔的方法补植人工大苗,树种以红皮云杉、红松等较耐荫树种为主。

  4.人促型

  林分实际密度与经营密度表理论密度之比在70%以下的林冠下天然更新良好和有天然下种能力的软、硬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此类型实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在有天然下种能力的林分内,进行人工块状整地,规格为1m×1m或1m×2m,以露出表土为宜,一般在主要树种的种子年进行。在天然幼苗幼树较多的林分内,亦可进行天然苗移植和对天然幼树进行抚育。

  三、经营技术措施

  1.小面积皆伐、全面造林、全面抚育

  具体作法就是对近成熟林比例大,需皆伐的林分,采取小面积皆伐,皆伐块内保留部分椴树、白桦、水曲柳等生长良好的中幼龄珍贵阔叶树,各皆伐块之间保留天然林带或林块,然后全面清理伐区,枝丫带状堆积。对皆伐后立地条件好的迹地以营造长白落叶松为主;差的则以营造红皮云杉,红松等阴性树种为主的人工林。落叶松初植密度3300株/hm2;栽植阴性树种的林地,根据保存率在空穴处保留一定比例的优良阔叶幼树,为形成针阔混交打下基础。

  2.择育作业伐,实施栽针保阔

  主要是针对复层林而言,作业时适当保留一些生长良好的幼树及一些较为珍贵的阔叶树,如水曲柳、山杨、白桦等,保留的这些阔叶树主要是胸径8cm以上生长健壮者。林分不同,保留阔叶树株数亦不同,总体数量控制在500~1000株/hm2。按照留多造少的原则,新造林以红松、云杉等阴性树种为主,造林密度为1300~1800株/hm2。造林后对新造的红松、云杉及时抚育,促进其健康生长,以及早形成针阔混交林。经营时分2次伐除上层阔叶树,最终形成红松、云杉为主体的混交林。

  3.天然幼龄林抚育间伐,中龄林冠下补植

  针对当前所进行的天然幼龄林抚育,郁闭度在0.8以上,密度在4000株/hm2以上且生长良好的柞水桦杨萌生幼龄进行疏伐,调整上层木营养空间,使林分郁闭度下降到0.4~0.5,保留株数为2500~3000株/hm2,以促进保留木的生长发育;而对郁闭度0.7的中龄林,按照15%~25%的强度抚育间伐,去劣留优,伐除被压木,尽量均匀地保留长势良好的阔叶树,使郁闭度调整为O.4~0.5。抚育间伐后,采用人工植苗的方式,林下补植红松、云杉等耐阴树种,株数在1200~1500株。同时在空穴处保留部分萌生的珍贵且生长良好的幼苗,其保留株数为3500~4000株/hm2,以充分利用营养空间,形成复层异龄针阔混交林。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1. 1.0 1.1 1.2 李兴阁主编.第六章 林分改造 森林管护工.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10.
  2. 刘玉强.天然次生林抚育在生态保护中的作用[J].民营科技,2013,(第3期).
  3. 董延国.试述黑龙江省次生林的经营管理[J].现代园艺,2012,(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