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林密度(Density Of Plantation)
目录 |
造林密度也称栽植密度,指人工造林或人工更新时单位面积上最初栽植的株数或播种穴数。
一、密度对树高生长的作用
在这方面很多研究者在不同的情况下取得了不同的结论。综合各国试验结果,可得出以下一些较为统一的认识:
1.无论处于任何条件下,密度对树高生长的作用,比对其他生长指标的作用要弱,在相当宽的一个中等密度范围内,密度对高生长几乎不起作用。
2.不同树种因其喜光性、分枝特性及顶端优势等生物学特性的不同,对密度有不同的反应,只有一些较耐荫的树种以及侧枝粗壮、顶端优势不旺的树种,才有可能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表现出密度加大有促进高生长的作用。
3.不同立地条件,尤其是不同的土壤水分条件,可能使树木对密度有不同的反应。
二、密度对直径生长的作用
1.在一定的树木间开始有竞争作用的密度以上,密度越大,直径生长越小,这个作用的程度是很明显的。
2.密度对直径生长的作用还表现在直径分布上。直径分布是研究林木及其树种结构的基础,在林分生长量、产量测定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密度对直径生长的效应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是密度对产量效应的基础,另一方面树木直径又是成材规格的重要指标。
三、密度对单株材积生长的作用
木的单株材积决定于树高、胸高断面积和树干形数3个因子,密度对这几个因子都有一定的作用。密度对树高的作用是较弱的。密度对于形数的作用,是形数随密度的加大而加大,但差数也不大。密度对单株材积生长作用规律与直径生长的相同,林分密度越大,其平均单株材积越小,而且较平均胸径降低的幅度要大得多,其原因基本上来自于个体对生活资源的竞争。
四、密度对林分千材产量的作用
林分千材产量有两个概念:一是现存量,也就是蓄积量;另一是总产量,也就是蓄积量和间伐量(有时还要算枯损量)之和。林分的蓄积量是其平均单株材积和株数密度的乘积。这两个因子互为消长,其乘积值取决于哪个因素居于支配地位。
五、密度对林分生物量的作用
研究密度对林分生物量的作用有两方面的意义:首先,对于以生物产量为收获目标的薪炭林、短轮伐期纸浆材林等来说有明显的现实意义;其次,因生物量是林分净生产力的全面体现,更能反映林分的光合生产力。如加杨在生长的最初时期里密度与生长无关,各密度的平均个体重几乎相等,单位面积上的生物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时间的变化个体不断增大,到一定时间后,竞争首先从高密度开始,并逐渐向低密度扩展。
六、密度对于材质量的作用
造林密度适当增大,能使林木的树干饱满(尖削度小)、千形通直(主要对阔叶树而言)、分枝细小,有利于自然整枝及减少木材中节疤的数量及大小。总的来说是有利的。但如果林分过密,干材过于纤细,树冠过于狭窄,既不符合用材要求,又不符合健康要求,应当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
七、密度对根系生长及林分稳定性的作用
密度对林木根系生长影响的研究材料较少,从有限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到一个较为普遍的规律,过密会损坏林木根系发育。在密林中不但林木根系的水平分布范围小,垂直分布也较浅。在密林中,生长物质的分配似乎更偏向于供应地上部分生长。
1、根据树种特性确定造林密度
不同的树种有不同的生长特点,造林时要根据树种的生物学特性确定造林密度。喜光、速生、分枝多的树种,造林密度可稀一些,如杨树、桦树等;耐阴、生长慢、分枝少的树种,密度可以大些。
2、根据林种确定造林密度
如薪炭林以生产全株生物量为目标,一般宜密。用材林以生产干材为目标,密度宜适中。许多经济林以生产果实为主要目标,要避免树冠相接,一般宜稀。同为用材林,以培育中小径级材为目标的人工林宜密,而培育大径级材为目标的人工林宜稀。
3、根据造林目的、林种确定密度
不同的造林目的要求的造林密度也不同,防护林的密度应大些。一般可采用株行距1m×1.5m或1m×1m的造林密度,加快郁闭成林,增加防护作用;用材林中培育大径级材的密度应小些,一般可采用株行距2m×2m或1.5m×2m的造林密度;培育小径级材,如小杆、纸材及薪材的可用株行距1m×1m或1m×2m的造林密度;经济林要合理种植,有利于通风透光,保证树体的生长及果实成熟,更有利于果实的丰收。可用株行距3m×4m或2m×5m的造林密度。
4、根据立地条件确定造林密度
立地条件影响树木生长的速度。通常立地条件差,造林密度宜稀;特别是在干旱的造林地上,造林不以林冠全面郁闭为目标,造林密度以稀为宜。立地条件好的造林地密度应大些,可提高单位面积的森林覆盖率。
5、根据造林成本和经济收益确定造林密度
造林密度大,则造林成本高。造林的经济收益包括中间利用的收益及主伐利用的收益。在林农间作的情况下还应包括间作物的收益。造林密度对这几项经济收益的多少都有显著影响。因此,确定造林密度时应做经济上的分析和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