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格但斯克协议,波兰政府与格但斯克厂际罢工委员会为解决1980年夏季工潮而达成的复工协议。
自1976年以来,波兰经济形势日趋恶化。1980年7月1日,为缓解经济困境,盖来克宣布大幅度提高肉类价格,结果招来了格但斯克市列宁造船厂的工人大罢工。
政府许诺提高工人工资,形势有所缓和。
8月14日,格但斯克、格丁尼亚、索波特和什切青等地工人再次掀起罢工,发展成为全国规模的工人大罢工。罢工期间,各地工人分别成立罢工委员会,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以瓦文萨为首的三联城(格但斯克、格丁尼亚、索波特)的罢工委员会。
1980年8月22日格但斯克厂际罢工委员会提出“21项要求”,其主要内容包括:允许建立独立自由的工会;恢复1970年和1976年罢工后被解雇的工人的工作和被开除学生的学籍,释放政治犯;取消党的机关的特权,不按党派选拔干部;保证言论、印刷和出版自由,向各种信仰的代表提供宣传工具;等等。双方经过紧张而激烈的谈判,终于在8月31日在格但斯克列宁造船厂签订协议书,这就是著名的“格但斯克协议”。
协议书最主要的政治内容,就是规定工人在承认波兰统一工人党对国家的领导作用、承认已有的国家联盟体系的前提下可以成立新的独立的自治工会。政府承诺保证罢工者和支持罢工者的人身安全,保证他们迄今的工作条件,责成各主管部门研究参加厂际罢工委员会的所有罢工工厂的职工们提出的各行业的特殊问题;立即通过全国性的大众传播媒介公布本协议的全文。
厂际罢工委员会则承诺于8月31日17时结束罢工。政府还同意了工人在提高工资、改善劳动条件等方面的一系列要求。至此夏季工潮方告结束。
这次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导致了波兰统一工人党第一书记盖莱克的下台,使波兰继续陷入经济、政治危机之中。
影响:格但斯克协议并未解决政府与罢工工人之间的矛盾。相反,独立工会的合法化为此后更激烈的冲突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