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行业百科金融百科经济百科资源百科管理百科
管理百科
管理营销
资源百科
人力财务
经济百科
经济贸易
金融百科
金融证券
行业百科
物流咨询
综合百科
人物品牌

景观农业

  	      	      	    	    	      	    

目录

什么是景观农业

  德国著名生物学家和地理学家特罗尔(C,Trol1)被推举为景观生态学的创始人。他把景观定义为将底圈、生物圈和智能圈的人类建筑和制造物综合在一起、供人类生存的总体空间可见实体,认为景观代表生态系统之上的一种尺度单元,并代表一个区域整体。

  从景观定义出发,景观农业(Landscape Agriculture)是草地、耕地、林地、树篱及道路等多种景观斑块的镶嵌体,表现为物种生存于其中的各类破碎化栖息地的空间网格。

  从影响因素看,景观农业是人类为其生存通过较完善的生物和技术活动,对土地长期或周期性经营的结果。

  从系统角度出发,俄国生态学家A.P.谢尔巴科夫提出“景观农业是在农业景观中调节物质与能量的一种系统,它可以保证农业景观中资源的再生产能力,首先是提高土壤肥力和农作物产量”。也就是说,景观农业的本质是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在一定自然景观上的有机结合,它是按景观生态学原理规划的,具有自我调节能力、高稳定性和实现能量与物质平衡的一种新型农业。

景观农业的特征

  景观农业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空间异质性。它是指在景观中,对各类景观单元的变化起决定性作用的各种性状的变异程度。异质性是景观功能的基础,它决定空间格局的多样性。

  2.循环再生性。构成空间镶嵌体的不同景观单元之间具有相互作用,即生态流,它包括物流、能流和信息流。景观农业在确定景观中能流、物流动态基础上,尽量扩大利用可再生的生物能源

  3.人类主导性。景观农业既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又受到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和干预。其中,人类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是景观农业演进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在城市化、土地经济收益、社会经济和政策因素。

  4.价值多重性。理想的景观农业具有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美学价值、观赏价值、体验价值教育价值和保健价值等。

景观农业的发展过程和趋势

  中国景观农业的发展通常分为四个阶段,即农业前景观、原始景观农业、传统景观农业和现代景观农业。从根本上讲,农业前景观和原始景观农业是一个自给自足、自我维持的内稳定系统,人地矛盾不突出,人们未意识到合理利用土地的必要性,景观农业规划更无从说起;在传统景观农业时代,几十年的集约化经营方式造成生物栖地多样性的降低和自然景观的破碎化,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方式的变化使得景观农业的美学和生态效益遭受严重损害。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200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公布,提出农业发展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突破了传统农业完全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部门分割、管理交又、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从景观农业的发展过程,我们得出传统景观农业仅仅体现了农村景观资源提供农产品的第一性生产的功能,而现代景观农业的发展除立足于农业生产功能外,更强调保护及维持生态环境平衡的功能,以及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观光资源的功能。因此,理想的景观农业规划应能体现出农业生产、环境维护和旅游开发三个层次的功能。

景观农业构建

  (一)构建目标

  景观农业既具有一般景观的基本特点,又突出地表现为人类和自然共同作用的结果,俄国生态学家w.L.泰勒结合景观农业的特征,提出了实施农业生产与满足景观农业要求的三项原则意见。根据w.L.泰勒的三项原则意见,我们提出,景观农业的构建应该追求以下目标:

  1.提高景观内各系统总体生产力。正确估价各项农业要素,合理配置作物品种,规划控制土地利用强度,改良土壤和耕作方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能量与物资投入的效率。

  2.加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扩大利用可再生的生物能源,控制肥料农药的使用,减少农业污染,实现农业高效、可持续地发展。

  3.发挥景观农业的综合价值。保护和促进包括生物多样性在内的景观多样性,并为农业观光旅游开发提供资源保证,实现农业的多元化发展。因此,理想的景观农业应该追求经济价值(经济活力)、生态价值(环境优美)和社会价值(社会期望)三者的统一。

  (二)构建原则

  1.提高经济价值

  经济产出作为主导功能,要求整个景观农业具有较高的生产率以及容纳更大物质和能量流动的结构。景观农业的构建应该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相互联系在一起,延伸农业的产业链,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农业经济布局,发展和运用高新技术,学习和应用新的概念和模式,如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农业、精细农业循环农业等,以此来提高经济价值。具体表现在:(1)加强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增强农工商的紧密结合;(2)提倡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3)实现一个全方位、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4)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的方针,真正实现工农良性互动,城乡共同发展,从而使农村成为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和蓄水池。

  2.维持生态价值

  生态平衡功能要求景观农业具备较好的稳定性、较高的物质和能量利用效率、较少的废弃物和多余能量排放,对人类环境具有正面生态贡献,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最小的环境负效冲击和较小的非农产品投入。同时,生态保护必须结合经济开发来进行,通过人类生产活动有目的地进行生态建设,比如土壤培肥工程、防护林营造、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等。因此,生态价值的维持措施可以走“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生态整合道路,按照自然系统是否合理、经济系统是否有利、社会系统是否有效的目标集来设计最优的土地利用格局和资源生产方式,规划土地优化利用的满意景观。具体可以执行以下措施:(1)建设高效人工生态系统,实行土地集约经营,保护集中的农田斑块;(2)控制建筑斑块盲目扩张,建设具有宜人景观的人居环境;(3)重建植被斑块,因地制宜地增加绿色廊道和分散的自然斑块,补偿恢复景观的生态功能;(4)在工程建设区要节约工程用地,重塑环境优美、与自然系统相协调的景观。只有按照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在宏观上设计出合理的景观格局,在微观上创造出合适的生态条件,才能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农业的持续发展。

  3.提升社会价值

  社会持续功能要求景观农业能综合考虑社会习惯、人口就业、景观美学和户外教育价值。国外景观农业的规划设计中就充分考虑到了人们“重返乡村”和“亲近自然”的情结,建造了一些富有特色的新型农业模式,如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精细农业等构成的观光农业。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任何形式的农业活动,包括观光农业都必须落实到具体的地域空间上,构成各类农业景观。近年来国内涌现出结合中国农村特色的观光农业——农家乐休闲旅游,通过建立和发展观光农业,对提高景观优美度,提升景观农业美学价值和社会价值进行了有效尝试。

  农家乐休闲旅游是以农村自然环境、农业生产活动、农民生活方式为旅游吸引物,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核心内容的旅游经营项目。根据景观农业的特点和要求,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1)坚持科学发展观,在工作上做到六个结合。把促进“三农”全面发展与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有机结合;把发挥休闲旅游业优势与发展农业产业化有机结合;把建设休闲旅游设施与推进村庄整治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有机结合;把开发休闲旅游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有机结合;把鼓励广大农民投资创业与吸}I工商企业投资发展有机结合;把坚持市场运作与强化政府管理服务有机结合;(2)制定产业政策行业标准,加强规范管理。通过设立农家乐休闲旅游研究中心、检测中心、认证中心、培训中心、数据中心等,正确引导这一新兴模式向着持续、有序、健康轨道前进;(3)建立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技术服务平台来整合资源。通过服务平台,建立共享机制和管理秩序,包括市场信息管理培训、企业推介、网上预订等,逐步做到资源有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