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在传统的需求与供给分析中,当市场运行出现相对过剩现象时,很难分清这种过剩是由需求不足造成的还是由供给过多造成的,也很难决定宏观调控的着力点是应该放在需求管理上还是放在供给管理上。这一对概念的提出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
1.不合理的重复建设带来的无效供给。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投资的软预算约束和转轨期地方利益驱动,不合理的重复建设象脱缰的野马难以遏制,成为中国经济运行中的一大痼疾。这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总之,不合理重复建设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使产品的供给超过正常需求量,造成对有限市场空间非理性的争夺,滋生了大量的无效供给。
2.价格过高形成的无效供给。据统计在中国33种具有代表性的商品价格中,有22种商品的价格高于国际市价。其中国内市价高于国际市价25%以内的有6种,高于国际市价25%一50%的有8种,高于国际市价50%以上的有8种。
3.品质伪劣形成的无效供给。我国市场上假冒伪劣商品泛滥成灾。据有关部门测算,每年我国的假冒伪劣商品的总产值高达2000~3000亿元。
4.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带来的无效供给。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着很大的差距。
1.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抑制盲目重复建设。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抑制盲目重复建设的根本出路,总的思路是通过强化市场竞争机制和完善政府的宏观调控机制来防止和抑制盲目重复建设,将其消极影响降至最低,具体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2.利用市场机制降低支柱产业价格,使之适应居民收入。任何时期社会总需求的扩大和社会总产出的增长都是由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需求扩张带动起来的。随着收入的增长,劣质品的需求将大幅下降,必需品的需求缓慢增长甚至保持不变。而支柱产业的产品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的消费热点,城乡居民对其具有强烈的消费偏好和购买欲望。但是当前中国支柱产业的需求扩张却遇到了高昂的价格梗阻。这不仅使支柱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巨大作用难以发挥,就连支柱产业本身也陷入了供给过剩和需求不足的困境之中。消除这种困境的根本途径是市场机制。在供给过剩的情况下,厂商为了争夺有限的购买量必然展开价格竞争,结果导致价格降低。当居民渴望购买的物品价格与其节余收入相适应时,节余的收入就会变为当期的支出。据中国人民银行调查,在我国当前的居民储蓄总额中,出于购买住宅、汽车和其他耐用消费品动机的占43%。以此推算,70000多亿的储蓄中就有30100亿准备用于购买住宅、汽车和其他耐用消费品,实现消费升级。只要价格降低使居民已有的储蓄达到或超过购买住宅、汽车和其他耐用消费品所必需的开支,现有的消费升级储蓄就会转化为即期的消费开支,支柱产业供给过剩的现象就能消除或缓解。
3.加强对假冒伪劣商品的治理力度。具体而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4.加快技术创新,加快产品创新速度和更新速度。产品创新是解决无效供给问题的关键。在现代经济中,生产以每年百分之几的速度递增,只有消费也以大致相同的速度递增,生产与消费才能保持平衡。如果产品创新速率太低,消费的递增就会因消费饱和点的限制而趋于停滞,这时生产就会超过消费,产品就会普遍过剩,尽管是相对于一定社会结构的相对过剩。一定的产品创新速率是保证生产和消费不停滞、无效供给不大量出现的先决条件。当社会生产能力或潜在总供给既定时,市场总容量越大,无效供给就越小。市场总容量(总需求)决定于产品品种数与各种产品的相对饱和点。产品品种数决定社会的“消费宽度”,各种产品的相对饱和量决定社会的“消费厚度”。产品创新速率越高,“消费宽度”越宽,市场容量扩展越快。产品创新使成本降低、效能提高,也会增加“消费厚度”。刺激有效需求,主要是增加“消费厚度”。当一种产品的“消费厚度”接近绝对饱和点时,它对市场容量扩张的贡献就会枯竭。只有产品创新才能打破消费饱和点对市场容量的限制。“压锭”、限产只能减少无效供给,产品创新才能推出有效供给。强行刺激需求带来的是非自然的需求和低效率的增长,产品创新带来的则是自然的需求和高效率的增长。消费品创新可以直接拓宽“消费宽度”,开辟最终需求;投资品、中间产品创新虽不能直接拓宽消费品的“消费宽度”,但可以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使产品的相对饱和点迅速向绝对饱和点靠近,所以不管哪种产品形式上的创新都应予以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