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政府规制供给是指政府根据规制的需求提供相应的规制制度和政策法规。政府规制供给主体是政府,因为政府对全体社会成员的普遍性和强制力,使政府在纠正自然垄断上具有某些明显优势。
规制供给大小的因素主要是政府供给的意愿。影响政府规制供给意愿的首要因素是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和实践,这种理论和实践通过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有意的和无意的途径影响着规制者对规制需求的感受程度,进而影响着政府是否进行规制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提供规制。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被规制产业的要求的意愿被政府规制机构认可的程度,这取决于规制者和被规制者的博弈的结果。政府规制供给存在人为扭曲,这一方面是指由于信息错误等因素的存在,导致观念上的政府规制供给不能真实反映客观存在的规制需求。另一方面是指政府规制人员的白利性导致对规制供给的扩张。人为扭曲既可能导致规制不足也可能导致规制过度,在我国主要表现为规制过度。政府规制部门具有白我扩张的愿望和行为,具体包括政府规制权力的膨胀、规制机构的增大及其规制人员的增加、规制成本的增长等。从经济学的角度讲,规制意愿主要取决于政府规制的成本和政府规制收益的比较,尤其是对规制成本的分析。规制成本对规制能力和规制意愿有一定的约束作用。总之,由于市场的规制需求存在人为扭曲,政府规制存在成本,以及政府存在能力边界,所以,政府不能就所有规制需求进行规制供给。政府规制用函数公式表示为:
以及
其中
s_i表示政府对第i个单项规制制度或措施的规制供给量,。S表示政府对n个规制制度的总供给量,即政府对全社会提供的规制量。
A表示政府规制的供给能力。由供给能力所决定的供给主要受政府规制机构数量、政府规制人员的专业水平、规制法规的多少、规制手段的先进与否、政府提供规制经费是否充足等因素的影响,政府规制的供给与政府规制能力的高低成正相关关系。因此,αS / αA > 0。
D表示政府规制的供给意愿。由供给意愿所决定的供给主要受规制者最终感受到的规制需求、规制行为在各利益相关者的支持和反对的综合结果中给规制者和规制机构带来的政治支持度的高低、规制人员履行职责的状况、规制体制和条件的约束等影响,政府规制的供给与供给意愿的高低成正相关关系。因此,αS / αD > 0
C表示规制的供给成本。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政府规制一般不具有价格标准,而表现为政府提供规制产品所承担的成本。政府规制是政府干预经济的一种行为,从规制的立法到执法更多的表现为一种政治过程。政府规制的政治过程与市场过程具有重大差异。市场过程关注投入和产出,并力求收益最大化,而在政治过程中,由于投入和产出相分离,并且作为政治产品的规制行为的后果存在度量上的困难,所以,相对于市场过程而言,政治过程不很关注成本和收益。很多规制政策法规的制定只考虑如何修复市场失衡,而不考虑规制投入。因此,规制的供给对成本反应不敏感。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决定政府规制供给的主要是政府的规制意愿,如前所述,这种意愿有不断扩张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这使得政府规制供给在成本弱约束下出现递增的趋势,即随着政府规制的逐步增加,政府为规制行为所花费的规制成本随之不断加大。因此,αS / αC > 0。
在假定其它影响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单独研究成本对供给的影响,则政府规制的供给函数可表示为:D=f(C)。若以纵坐标代表对政府规制供给所要支付的成本,用C表示,以横坐标代表对政府规制的需求量,用Q表示,S代表政府规制的供给曲线。这样,政府规制的供给曲线就是一条白右下方向左上方倾斜的曲线。
规制均衡的含义是指政府面对社会或产业提出的规制需求和在其规制能力和意愿下所提供的规制相等时的一种状态。当规制需求与规制供给相等时就实现了政府规制的均衡。从静态角度看,规制的均衡是指政府针对“市场失灵”而导致的社会福利的损失所提供的规制量,恰好能弥补损失的社会福利,即“市场失灵”对政府规制的需求量。在理想的状态下,政府规制的供给是政府对公共需求的自然反应,不受任何其它因素的干扰,此时的均衡点E称为理想的均衡点。公共利益理论恰好说明了这种思想,尽管实际情况会因为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现实的均衡点偏离这一理想点,但是,它仍具有判断实际均衡点和理想均衡点偏离程度的参照价值。由于政府行为、产业行为、成本约束等因素使实际的均衡点常常偏离理想的均衡点,对这一均衡点的任何偏离都会降低政府规制的有效性,反之,对这一均衡点的逼近都会提高其有效性,越是接近目标有效性越高。同时,由于自然垄断性、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在不同的时期和国家也是变化的,理想均衡点也呈现变动的趋势,如果政府规制的供给不能随规制的需求的变动而及时调整,也会降低规制的有效性。
把政府规制的供给曲线S与社会对政府规制的需求曲线D放在一个平面图上,如图1:D为社会对政府规制的需求曲线,S为政府规制的供给曲线,二者相交于E点,E点决定的均衡数量为政府规制量,其经济含义为政府面对规制需求,在可承受的规制成本C下提供Q数量的规制供给。
在E点下方的A区域,表示潜在的政府规制供给小于潜在的规制需求,需要加强规制,以达到规制的供求均衡,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在E点上方的B区域,说明潜在的规制供给大于潜在的需求,意味着政府规制供给的过剩,这就需要有针对性的放松规制,从而使政府规制趋向均衡。
政府规制供求的动态均衡分为三种情况:
1.由于自然垄断性、信息不对称等改变而导致的对规制需求量的变化,相应的规制的供给量也发生调整所表现出的理想均衡点的动态变化。
市场失灵为政府规制有效性规定了有效边界,在这一边界内政府规制可能是有效的,超过这一界限政府规制必定无效。由于规制目标是在政府规制有效范围内确定的,因此随着自然垄断、外部效应、信息不对称程度的变化,市场失灵的程度从而社会福利的损失的程度也会随之变化,政府规制的边界相应扩大或缩小,进而理想均衡点也会变化。
如图2,W表示社会福利的损失程度,Q表示政府规制的需求量和供给量,D(S)曲线表示满足理想的政府规制政府规制的需求量和供给量的均衡点的变动轨迹,即随着社会福利的损失程度的增加(在某些产业或产业某环节自然垄断、外部效应、信息不对称等程度的提高),公众对政府规制的需求就会相应提高,为弥补社会福利更多的损失,政府就要增加规制量。假设原来的完全弥补社会福利损失所需要政府规制量也应是政府供给量为Q0,理想均衡点为E0。现在因自然垄断等程度的提高而使社会福利损失程度增加,公众对政府规制的需求量增加到Q2,理想的政府规制量也是Q2,理想均衡点应变动为E2,此时需要加强政府规制。反之,现在因自然垄断等程度的下降而使社会福利损失程度减少,公众对政府规制的需求量减少到Q1,理想的政府规制量也是Q1,理想均衡点应变动为E1,此时需要放松政府规制。否则就会因规制不足或规制过度而降低政府规制的有效性。
2.由于对市场失灵程度的扭曲而导致实际的均衡点变动轨迹线对理想的均衡点变动轨迹线的偏离
这种偏离在图3上图中表现为D(S)曲线下移至D1(S1)线,即当社会福利损失W1,理论上只需Q1,的政府规制量时,由于不正确的认识却产生了Q0的政府规制需求量和供给量,从而导致政府规制的过度提供,降低了政府规制的有效性。
产生这种偏离的原因主要有二个:
一是市场失灵的程度往往会被扭曲,尤其表现为往往被夸大。当强调市场失灵的国家干预主义盛行时,政府规制往往会得到加强;相反,当强调市场作用的新白由主义盛行时,政府规制就会放松或削弱。对市场失灵带来福利损失的认识通常会通过新闻媒体、环境保护组织、消费者保护组织等进行的大量的宣传和报道而得以传播、夸大,同时也会经由学校教育、理论研讨会和政策建议直接或问接影响政府的政策制定和规制行为。
二是产生于产业压力集团对规制需求的扭曲。因为某些产业的特殊利益可以由政府的规制而获得,因此这种产业集团经常进行政治上有效的游说和活动,强调或夸大市场失灵和政府规制所带来的社会收益。同时,政府官员往往乐观地相信政府拥有修正市场缺陷的能力,并对市场失灵过于敏感。
实际的均衡点变动轨迹线对理想的均衡点变动轨迹线的偏离可以表示为:
D = D1 + D2
D表示想象中的市场失灵程度所要求的政府规制量;D1为实际的和真实的市场失灵程度所要求的政府规制量;D2则表示由于对市场失灵认识的扭曲所增加的对政府规制需求。
来自于公众对市场失灵认识的偏差和来白于产业对市场失灵的扭曲可能会产生相互对立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抵消这种偏差。例如,期望从政府规制获得利益的压力集团游说所产生的政府对市场失灵的偏差,可能会受到那些寻求保护竞争的消费者集团的反对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纠正。但这种偏差通常情况下不可能为零。当D2 > 0时,即夸大;当D2 < 0时,即缩小。这两种情况下,观念上的市场失灵都将使政府规制偏离真实的规制目标,从而导致政府规制的低效。
3.由于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位移而产生的新的均衡点所表现出的动态性
当影响规制的需求除成本之外的其它因素发生变化时,需求曲线会发生位移,影响因素包括自然垄断边界的变化、技术需求因素的变化以及产业对规制需求的变化等。
当影响规制的供给除成本之外的其它因素发生变化时,供给曲线也会发生位移,影响因素包括政府的规制能力和规制意愿。
规制供需均衡点的变动可能是需求曲线变动或供给曲线变得的结果,也可能是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共同变动的结果。当一方变动而另一方未能及时随之变动时,就会出现“规制越位”或“规制缺位”的情况,从而影响到规制的有效性。这时就需要政府规制的改革,以使规制的供给和需求大致相等,而这一过程就是逐步逼近理想均衡点的过程,也是规制有效性不断提高的过程。我们可以把这一过程视为规制制度的变迁过程,从长期因素和根本因素看,政府规制的供给和需求均衡的决定力量是需求因素,但毕竞技术和需求的变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此,从短期看,规制改革的基本任务是调整规制供给,即要加强政府规制的能力、降低“规制失灵”的程度、缩小政府规制的意愿与市场对规制要求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