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技术追随战略是指企业不以抢先研究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为技术战略中心。而是采取追随方式,对市场上已出现的新技术、新产品进行迅速模仿和改进,并迅速占领市场,以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减少技术领先企业对其造成的威胁。
技术追随战略作为企业整体竞争战略的基本组成部分, 既具有其整体竞争战略的一些共性特征, 又具有其显著的个性特征。
1. 目标的追随性和赶超性。技术追随战略的初始目标具有明显的追随性, 在一段内, 就技术的整体水平而言往往处于从属的位置。在这期间企业将瞄准国际国内的先进技术或新技术, 通过技术吸收、消化、创新, 使本企业跟上世界技术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但企业实施技术追随战略, 其终极目标是逐步缩小本企业的技术水平同国内甚至国际同行业的差距, 最终达到赶上和超过国内外同行的先进技术水平的目标。可以说, 企业实施技术追随战略的目标是明确的、积极的、有为的。
2. 过程的适应性和跳跃性。由于实施技术追随战略的企业和率先行动者在技术上存在差距, 因此,企业实施技术追随战略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缩短距离, 不断适应的过程。过程的适应性主要体现在, 企业逐步适应率先行动者的技术标准、技术要求、制度壁垒、相关工艺技能, 融合原有技术和新技术, 优化技术结构。过程的跳跃性同目标的赶超性是一致的。所谓跳跃, 指的是从一种低水平的技术体系向技术上有重要突破和根本变化因而有更高水平的另一种技术体系跨越的过程。过程的跳跃性是以过程中技术的连续性发展为基础的, 是通过企业技术体系内部, 依次继起的一系列不间断的进步发展, 求得技术结构总体的最迅速和最大幅度的进步。
3. 方法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实施技术追随战略,企业应该是主动的、自觉的。企业将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的、主动的、积极的方式方法, 诸如明确阶段性的战略目标, 推进技术改造的步伐, 加强产科研结合, 建立相关的保障机制等来实现技术追随的目标要求。企业在吸收、消化新技术的基础上,要着眼于创新, 创新出更符合本企业技术发展要求的或是在国内外具有领先地位的技术。
在我国当前, 大多数企业之所以要选择技术追随战略, 是因为技术追随战略具有很强的功能性, 能够为企业带来较大的收益。
第一, 有利于减少风险。率先行动者面临着技术创新能否成功, 技术转化为产品是否具有市场或市场不稳定, 产品或工艺反映的要素质量发生了变化,技术突变等方面的危险。而技术追随者则可以避免这些风险或减少此类风险的机率。
第二, 有利于节约成本。追随者企业可以把用于新技术研究开发的部分费用用于支付率先行动者的技术转让费用, 购买同类技术比创新同类技术更便宜、便捷。追随才企业也可以通过低成本的技术交流或技术信息来模仿某些新技术。
第三, 有利地改善技术结构。追随者企业通过购买吸收尖端技术和先进技术, 改变原有技术结构中各种技术的含量和分布, 拉动技术结构的升级。
第四, 有利于根据市场情况, 确定生产规模。若买方需要某一产品, 市场需求和供应较为明朗, 追随者企业可以通过引进的技术, 考虑本企业的生产能力, 迅速生产。一旦率先行动者的技术老化, 追随者可以通过技术市场来引进新的技术, 从而确定生产规模。
实施技术追随战略,有许多限制条件:
1.企业要有很强的技术和市场情报力量,能够迅速了解其它企业的研究动向和最新成果。
2.具有较强的吸收、消化和创新技术的能力,能够在分析他人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因时、因地制宜地进行改进和创新,不至落人“亦步亦趋”的被动境地。
3.技术追随战略易于受专利保护的制约,受专利保护的技术在相当长时期内不允许随便仿制。
4.企业实施技术追随战略,由于“落后”一步,其产品进入市场会面临较大的进入障碍,能够占有的市场容量也很有限。
技术追随战略的组合探求的重点是一定技术体系由哪些因素构成, 怎样构成, 怎样排列分布, 遵循什么样的原则排列起来的组合才是最佳组合。技术追随战略组合的作用是不同的技术因素得以聚集在同一技术体系中, 使各种要素合理而适当地配置在一起, 形成优质高效的技术能量。一般而言, 技术追随战略最基本的组合方式有四种, 即质态组合、量态组合、空间组合和时间组合。
1. 质态组合。质态组合, 指的是技术结构由哪些因素构成, 这些因素在物质属性或品质规格上互相适应的那种联系状态。质态组合的目标是求得技术体系发展的协调性, 质态组合就是为了实现协调性而对技术因素进行属性和品质的选择和匹配。无论就客观趋势而言, 还是就主观愿望而言, 质态组合的精义都在于对技术因素择其所能, 敷其所需。若如此, 是为优质。质态组合讲究的适应性主要是技术体系内不同类型的技术间的适应, 以及技术同人员、设施之间的适应。如先进技术、中等技术、低层次技术,或不同种类的生产技术之间的相互适应。
2. 量态组合。量态组合, 指技术因素在构成技术体系时的数量配比。当前, 产品的产出, 普遍都离不开技术体系诸因素在特定的质态组合方式下共同作用, 而要充分地发挥这种共同作用并获得最佳产出,技术体系诸因素之间就必须有某种适当的最佳的配比, 即数量规定性。这种规定性, 从“分”的角度看, 是“比例”,而从“合”的角度看, 是“规模”。或者说, 技术体系的数量规定性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种是不同的技术为形成一定的技术体系所需要的比例关系; 另一种是诸种技术所形成的技术体系的规模。准确把握量态组合, 对于技术追随者企业配备科学合理的技术比例, 明确诸种技术所形成的技术体系在一定企业得以有效运转所就具备的数量范围是大有裨益的。
3. 空间组合。空间组合, 指的是诸种技术在构成技术体系时, 呈现在地域空间上的状态和关联状态。不言而喻, 若干种一定属性、一定数量的技术之间,要实现技术性联系, 必须依托于一定的地域空间。企业空间组合的现实形态就是企业的生产布局。在大中型企业集团不断组建, 企业跨地区、跨部门联合生产经营不断扩大的背景下, 企业要实施好技术追随战略空间组合, 一要追求合作者之间的互补性, 二要比较不同区域的技术投入所获得的收益, 三要力争达到“乘数效应”。
4. 时间组合。时间组合, 指的是诸种技术在构成技术体系时, 即进入或退出技术体系运行过程中的先后顺序, 以及它们各自在体系运行过程中所持续的时间长短。技术经济学中的时间, 是使用价值时间。在技术使用周期不断缩短的现状下, 企业实施技术追随者战略, 既要考虑所引进的技术的生命周期,又要考虑本企业技术体系内各种技术的使用周期,以备使技术研究、开发、生产、储备达到最佳组合。当然, 技术追随战略组合的理论, 在企业的发展中, 有着重大意义。但技术追随战略的组合不是随心所欲的, 而是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的。
第一, 社会需求原则。社会需求是技术体系组合的根本动力, 向市场经济转轨, 是技术体系发展的基本出发点。无论是质态组合、量态组合, 还是空间组合和时间组合, 都必须考虑社会需求, 以社会需求来决定技术体系的组合。
第二, 整体性原则。技术体系具有鲜明的整体性, 这种整体性是技术体系四种基本组合方式的综合表现。我们知道, 质态组合、量态组合、空间组合、时间组合的合理化, 不直接等于总体组合的合理化,其中有一致也有矛盾。这就要人们对全部技术, 从各个方面进行统一运筹, 实现诸种技术的整合, 求得最佳的总体功能和综合效益。
第三, 最优化原则。要按照“高水平、高素质、高效率”的标准来优化组合, 避免技术的闲置和浪费。实践表明, 凡是遵循上述原则来进行技术体系的组合, 技术追随战略的效果就比较明显。江苏中大集团的主产品汽车烤漆房参照国际先进的欧洲标准进行改进设计和制造, 不仅获得国家三项专利, 而且通过质量体系和产品质量的双重方圆论证, 其技术水平处于国内外同行业领先地位, 依靠其技术优势,联合、兼并了一批国有、集体、民营企业, 把中大牌ZD—701—C 汽车烤漆房技术和联合、兼并的企业技术结合起来, 形成适应的相关的技术链。通过大力发展关联产业, 使产品门类增多、结构明显优化, 烤漆房、举升机自成系列, 汽保检测设备向成套化、系列化过渡, 涂装工程已经起步。这样既改善了技术体系的质态组合、量态组合、空间和时间分布, 又扩大了企业的技术规模, 收到了极好的技术效益和经济效益。
对于许多企业而言, 选择恰当的范围来实施技术追随战略, 则是比较艰难的事情。企业进行技术追随切忌同时全方位的引进和追赶, 必须考虑到企业的现状来确定范围, 这是由于企业技术追随战略的范围往往受以下因素影响:
1. 主体特质的定位。除了率先行动者和不愿从事技术追随的企业外, 其余企业都可以作为技术追随的主体。这些主体在什么样的范围来实施技术追随则受到资金力量、技术水平、产品结构、竞争力等因素的制约, 因此, 企业在进行技术追随时, 不宜片面追求先进和高档的技术或大批量的引进, 应切合实际, 注意实用和改进, 量力而行。
2. 主体类型的定位。对于竞争性行业的企业、垄断性行业的企业、衰退性行业的企业所引进的技术重点应有所侧重; 对工业型企业、商业型企业、外贸型企业、农业型企业所引进的技术要求也应有所差别, 引进不能不讲类别。
3. 阶段的定位。技术追随战略按技术贸易收支状态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 为引进技术建立产业时期。在这时期, 企业技术水平尚低, 竞争力不强,技术贸易呈入超状态。第二阶段, 为建立标准技术竞争优势时期。在这时期, 由于新技术开发能力仍处于劣势, 技术引进仍大量进行, 技术贸易仍为和超。第三阶段, 为技术开发能力和尖端技术竞争优势的确定时期。在这一时期, 不仅标准技术具有竞争优势,高新技术开发能力和尖端技术产品的竞争力也成为优势, 这时技术贸易变成出超。第四阶段, 为熟化期。由于受到后起企业的追赶, 竞争力逐渐丧失, 但还尚有技术遗产, 技术贸易仍勉强维持出超状态。第五阶段, 为复活期。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一度熟化而丧失竞争力的产业为了开拓新的需求, 进一步追求高附加值的高档商品的开发和生产, 这时新的需求又增加了, 自己来不及开发的技术便需引进, 技术贸易再次变为出超。通过对技术追随战略发展阶段的分析, 我们知道, 技术追随战略的范围是不确定的, 在不同的阶段, 技术引进或输出的重点、数量、范围始终是一个变量。
4. 地域形式的定位。企业实施技术追随战略的范围也要受到本企业所在区域的自然因素、经济因素主要是经济总体水平、产业布局、产业结构、科技政策以及技术水平的影响, 因而在不同的地区, 技术结构必须以不同的地域形式出现, 呈现出区域差异性。
分析主体特质的定位、主体类型的定位、阶段的定位、地域形式的定位作用就在于, 使实施技术追随战略的企业清楚本企业是何种类型的企业, 企业的特色和优势是什么, 企业正处于技术追随的什么阶段, 企业所在区域的总体情况以及形式表现如何, 从而使一定时期选择的技术追随的范围更合理可行。
企业要实现技术追随战略, 就必须在企业制度的创新、决策实施、工作运行过程中建构起有效的保障机制, 从而使企业技术追随战略真正落到实处。离开了体制、机制上的保证, 企业技术追随战略必定缺乏持续的动力。
1. 坚持技术追随和制度创新相结合。通过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资产所有者代表进入企业, 所有者从资本收益最大化和减少风险的角度, 使企业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标, 从而提供了技术追随的原动力, 确立了技术追随的动力机制; 通过建立规范化的公司治理结构, 企业内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执行机构形成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之间的相互激励和相互制衡, 形成技术追随的决策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没有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的技术追随只能依赖于领导者个人的创新意识、经营思路、觉悟和水平,而这些因素是难以持久的。江苏中大集团通过制度创新, 形成符合自身实际, 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基本管理体系——即集中决策、分层管理的领导体制; 业绩优先、鼓励竞争的激励机制; 主动灵活、驾驭市场的营销体制; 一个头、一条龙、一体化运行机制的动态管理法。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 企业就基本实现了技术追随战略的初中期目标。
2. 坚持技术引进、吸收、消化、改造、开发、创新相结合。在一段时期内, 技术引进的数量是有限的,引进的技术必须和原有技术相融合、吸收、消化后,才能发挥最大作用。技术改造、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都是技术进步的重要内容。技术改造是创新首次商品化一的批量生产, 是技术创新的扩张。技术开发一是为了增加技术储备, 二是为技术创新创造条件。技术创新是提高生产力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它已成为衡量一个企业科技水平高低和经济实力强弱的重要标志。进行技术创新要把适应型创新和超前型创新相结合。所谓适应型创新指的是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 不协调现象已经产生, 自身必须采取新措施、新方法来适应已经发生的变化; 所谓超前型创新, 指的是根据环境可能发生变化的预测分析, 充分发挥自身内在主动性、创造性, 引导技术向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发展。技术改造、开发、创新后必须迅速扩散, 迅速用于生产。
3. 金融资本、工业资本和科技资本相结合, 建立技术联盟。为了开发和推广创新技术, 必须建立能把金融资本、工业资本和科技资本结合在一起的金融工业集团, 或者企业要加大技术开发经费的投入, 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 多渠道、全方位的资金支持及投入保障体系。为了完成一些高投入的研究开发项目或创新项目, 企业可以联合起来组建技术联盟进行研究开发, 这已经成为新技术、新产品研究开发的最新形式。
4. 开展产学研联合。要积极创造条件, 大力推进科研机构与高等学校和企业之间联合与协作, 提供系统性、配套性的工程技术开发能力; 要吸收国内外科技力量进入企业, 与企业建立多种形式、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促进企业的技术开发与创新活动; 要逐步推动和吸引开发型科研机构进入大中型企业集团, 成为企业的开发中心。
5. 建立技术信息中心和科技进步监测系统。技术信息中心主要负责收集各种技术信息, 包括最新的先进技术, 技术的预期寿命, 它的最佳短期、中期、长期偿付办法, 技术所需的材料和中间材料, 技术的基础设施的要求, 技术转让的法律规章各是什么等等。有条件的企业要建立科技进步监测系统, 这是一个信息系统, 它能够提供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等信息, 综合度量二者的活动状况和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