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开采回采率是指开采区域采出的矿石量(或回采矿量)与该区域内消耗的工业储量之百分比。它是衡量矿产资源利用程度和矿山开采技术水平的一个最重要的指标。露天和地下开采的矿山,在采矿过程中,从开采区域内(矿坑或露天采场中)所产出的矿石量叫回采矿量或矿石采出量,一般是直接计量而得。而动用该地段内所消耗的地质储量称之为该区域内消耗的工业储量,包括回采矿量及采下或未采下损失在矿坑或露天采场内的矿石。计算公式为:
开采回采率= | 日采矿量(吨) | × 100% |
消耗的工业储量(吨) |
开采回采率包括核定的开采回采率和实际的开采回采率。核定开采回采率是指矿山生产一定阶段内,由矿山(井)生产设计提出的,经矿山企业主管部门审批并报同级地矿部门复核的开采回采率。
一个矿山(井)制定、核定回采率必须具备以下3个条件:
①必须是全矿山(井)的总回采率指标;
②该回采率具阶段性,即限定在一定征费期限内,而随着生产进行,则要提出实际的切实可行的回采率,由矿山企业根据设计提出,企业主管部门审批并报同级地矿部门复核确认的指标;
③实际开采回采率是指由矿山企业的地测人员进入采场,实地测量计算得出的开采回采率指标。核定回采率和实际回采率可一致,也可不一致,两者的比值即为开采回采率系数:开采州采率系数:核定开采回采率/实际开采回采率。开采回采率系数是资源补偿费征收增减的一个重要计算值。
根据矿井或露天采场计算范围的大小,一般分为工作面(矿块)、采区(阶段)、坑口和全矿的回采率。计算方法有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种。
直接法是地质测量人员可以进入采场工作或利用仪器可以测量时所采用的计算方法;间接法是地质测量人员难以进人采场工作时所采用的计算方法。
(1)可以有效地利用矿产资源。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 ~50% ,比发达国家低10% ~20% ;共伴生矿综合利用率只占总量的1/3,综合回收率不到20% ,一些小型矿山回收率更低。采矿是以矿产资源为对象的生产经营活动,对于“促进矿产资源的勘查、保护与合理开发,维护国家对矿产资源的财产权益”有不容质疑的责任。只有切实提高开采回采率,才能有效地利用矿产资源。
(2)可以延长矿山的服务年限。当矿山产量一定时,开采回采率越高,服务年限越长。
(3)可以降低矿石生产成本。不管矿山规模大小,建立一套生产系统是保证矿山正常生产的前提,其基建投资将在以后的生产中逐步摊人矿石成本中,因而,每多采出一吨矿,摊销成本的基数就会增大,相应的吨矿成本就会降低。
(4)可以促进企业的技术投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只要企业真正认识到提高开采回采率的巨大经济效益,认识到提高开采回采率对可持续发展的深远影响和社会意义,采矿权人就会加强技术投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以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保证可持续发展。
(5)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开采回采率可以降低“采掘比”,即以一定的掘进工程采出最多的矿石,从而减少废石产生量,减少采矿作业对环境的污染。
(6)可以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开采回采率越高,资源利用率就越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就越好,相应的,企业所交的资源补偿费就越少。
(1)“核定开采回采率”的确定。一般按设计指标确定。若有争议,应由矿产资源管理部门组织地质、采矿方面的专家,根据矿体产状、矿床地质条件、开采技术条件等因素,再参考国内同类矿山相关的技术经济指标确定。指标一定要符合实际,既要保证国家资源的合理回收,又应该使企业经过努力能够达到。一般在投产时确定。
(2)“实际开采回采率”的审定。每年年初,根据企业上一年度的生产报表、采矿工作面布置图和本年度的生产计划,对比储量计算表确定上一年度实际核销储量,求出实际开采回采率,作为计算“开采回采率系数”的依据。
造成我国煤炭资源回采率低下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是指煤炭资源赋存条件的限制;人为因素则由多方面的原因所致,是煤炭回采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1.自然因素对我国煤炭回采率的影响
自然因素主要是指煤炭资源赋存条件的限制。我国煤炭资源储量较丰富,但赋存地质构造复杂,资源开采条件属中等偏下,将近50%的储量处于地质构造复杂和高瓦斯地区。在国有重点煤矿中,地质构造复杂或极其复杂的煤矿占36% ,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或极其复杂的煤矿占27%,多数大中型煤矿顶板岩性属于Ⅱ(局部不平)、Ⅲ(裂隙比较发育)类;I类(平整)顶板仅占11%,Ⅳ类、V类(破碎、松软)约占5%;开采深度大,绝大多数矿井为井工开采,露天矿仅占5%;2004年,大中型煤矿采深大于600m的矿井产量占28.47%;具有煤尘爆炸危险l生的煤矿占87.37%,具有煤尘强爆炸性的煤矿占60%以上。煤层具有自燃发火危险煤矿占47.29%;另外,动力灾害与热害对我国煤炭开采影响严重。这些客观的赋存条件限制都对煤炭回采率造成影响。我国煤炭资源中等偏下的赋存条件是回采率低下的自然因素,但不是主要影响因素。
2.人为因素对我国煤炭回采率的影响
(1)市场和监管因素
大型企业占有市场的集中度与市场的健康发展有直接的关系,市场集中度过低将出现无序的过度竞争,损害全行业的利益和良性发展。我国煤炭产业组织不合理,煤炭企业数量过多,经营规模小,过度分散,导致市场竞争力下降。平均每个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不足0.1%,市场集中度过低。
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过低,造成市场竞争激烈,加之煤炭资源管理工作滞后,导致煤炭企业放弃回采率,一味追求短期效益。事实上,由于近年市场需求旺盛,煤炭回采率监管不严格,很多煤矿企业回采率下降都与其片面追求产量和经济效益,不惜增加开采损失、缩短矿井服务年限有关。在利益的驱动下,煤炭资源开采中越权审批、无证采矿、乱采滥挖、采富弃贫、采易弃难、越界开采、争抢资源、整块煤田被随意分割肢解、重复建设等问题比较突出。很多煤炭企业单纯追求产量,采厚丢薄,将符合开采条件的薄煤层丢弃不采。有的企业对厚煤层采取“吃菜心”式的开采方式,条件优越的厚煤层上留顶煤,下留底煤,采煤机从中间走一遭就结束了,造成煤层永久性破坏,无法再开采。煤炭资源回采率统计不受重视,监管部门不能对全过程进行实时监督,从一定程度上导致造假、虚报行为,加之我国现有的煤炭回采率计量方法不详细,各种煤炭储量的核算和调整也比较模糊,造成统计失真,难以发挥奖惩督促作用。
国家开征资源税,虽已考虑了煤炭企业级差收益,设计了浮动税额,但在实际执行中,向重点煤矿征收的资源税高于国有地方煤矿,地方煤矿高于乡镇煤矿,这与它们的资源回收率正好相反。这种征收方法忽视了煤炭资源开采回收率,客观上助长了乱采乱挖的不良现象,没有为采矿投资者创造公平的投资环境,也没有充分反映由于资源条件不同而导致的开采收益的差别。
由上分析来看,市场和监管因素是造成煤炭资源大量破坏和浪费的主要原因。
(2)存在设计缺陷和中小煤矿采煤方法落后
市场和监管因素的限制对回采率低下产生重大影响,同样由于设计缺陷和中小煤矿采煤方法落后引起的煤炭损失也不容忽视。我国煤矿地质精查度普遍偏低,导致许多矿井原始设计存在缺陷,井田划分不合理,矿井后期生产系统延伸困难,增加不必要的煤柱和边角煤损失。
中小煤矿管理层片面强调短期利益,忽视了资源的合理回收和开发利用,采煤方法落后,开拓布局不合理,生产技术条件差,留下大量边角煤和保护煤柱难以开采,浪费严重。中小煤矿的产量占全国煤炭产量30%以上,但其煤矿回采率平均只有10% ~15% 。
1.通过技术途径提高煤炭回采率
根据我国煤炭资源赋存条件,在技术上提高对煤炭赋存自然因素的适应能力。
(1)精细查清煤层赋存状况,加强资源的补充勘探,提高储量的级别和精度。一是超前做好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区域的探查,为设计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二是加强工作面巷道施工过程中的煤层厚度探查,为开采的设备选型提供可靠资料,减少丢顶底煤损失。
(2)优化设计,合理规划开发布局,根据煤厚变化及地质情况,合理选择采煤方法及开采设备,避免设备选型不合理造成顶底煤的损失。科学的留设各种保护煤柱和隔离煤柱,在适宜的地质条件下,积极推进无煤柱开采技术。
(3)研究和发展倾斜、急倾斜煤层、薄煤层的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研究解决综采放顶煤的回采率问题。
(4)条件适宜的尽量采用露天开采。
2.建立和完善煤炭回采率监管体系
全面提高我国煤炭资源回采率和我国煤炭资源保障能力,需要技术创新与改革管理体制相结合,市场调节与政府监管相结合,明确责权,齐抓共管。
(1)建立和完善煤炭开采回采率监管体系,用机制来促使煤炭企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煤炭管理部门分清职责和管理权限,制定煤炭资源管理法律法规,结合矿业权管理依法加强对煤炭资源勘查开发和储量监管。
(2)煤炭企业要建立完善的矿山储量管理体系,设立储量统计机构,协助政府主管部门开展储量评估和开采回采率监管。
(3)结合采矿许可证和煤炭生产许可证的管理,建立煤炭开采回采率年审制度。完善回采率检测制度,以获得真实的回采率数据。对于没有达到回采率指标的矿山,要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或拒不改正的,可以吊销其采矿许可证和煤炭生产许可证。对于达到或者超额完成回采率指标的矿山予以奖励。
(4)推进资源资产化管理,改革资源税费计征办法。开展煤炭资源资产化管理专项研究,提出资源资产化评估和管理办法,在此基础上开展煤炭资源资产评估。在资源税费征收方面,应以实际消耗的资源储量为征税、计费基础,结合资源等级,将矿井资源储量、回采率与资源税费直接挂钩,促使企业自觉合理开采资源。
3.建立大型企业集团。限制小煤矿数量
(1)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改变煤炭产业组织结构分散的状况,组建大公司和大型企业集团,促进市场的有序竞争。
(2)提高煤炭行业准入门槛,淘汰经营规模小、生产技术落后的中小煤矿。减少中小煤矿数量的同时,加强对中小煤矿的技术投入和扶持。
4.加强矿山企业内部管理
(1)加强对员工进行提高回采率重要性的教育培训,使职工真正认识回采率与企业效益息息相关。
(2)建立健全考核机制,调动职工积极性,对提高回采率好的班组和个人实行奖励制度,对片面追求效益、浪费煤炭资源的要处罚,使职工自觉爱惜资源,保护资源。
(3)加强现场技术管理,按设计施工,不得随意变更设计,任意扩大煤柱边界,随意丢煤,确保提高资源回采率的措施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