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市场交易费用是完成市场交易整个过程中的耗费,包括搜集供求信息、寻找交易对象、进行交易谈判、实现交割等各个环节上的耗费。
市场交易费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不易精确测定。交易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制度因素的制约。制度是人与人交往活动的行为规范和秩序规则,它是无形的,是经济运行的“软件”。而制定和执行制度的主体又是具有理性、存在利益动机和利益冲突的人。市场交易活动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身份平等,具有各自利益的不同所有者之间的博弈、竞争、较量。市场交易的这种特性使交易活动具有很大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由此产生的交易费用也具有很大的变动性。很难像生产费用那样精确地测定和计算。
2.包含较多的无效耗费。和生产费用一样,交易费用也包含着无效劳动耗费,只不过这种无效劳动耗费所占的比例更高。在市场交易费用中,无效耗费体现在各个方面:在搜寻交易对象的过程中,交易者要面对和处理大量的信息,但并非所有的信息都与交易有关;在交易谈判中,要与许多交易者进行谈判,但并非都能达成交易;即使签订契约,也并不总能全部履行,因而在交易费用中包含着很大一部分无效交易活动发生的耗费。同时,市场交易中的无效耗费大多是由外部因素造成的,非交易者所能控制。
3.交易双方对交易费用的负担不均等。市场交易要有卖者和买者同时参加才会发生,因而交易费用也须由交易各方共同负担。在存在大量买者和卖者、供给与需求处于均衡的市场状态下,交易各方对交易费用的负担应当是均等的、对称的。但在现实经济活动中,这种理想、均衡的市场结构是极为少见的,而更多地表现为市场结构的不均衡。当市场处于买方主导甚至垄断的情况下,买方在交易中往往处于有利地位,而当市场处于卖方主导甚至垄断的情况下,卖方则处于有利地位。这种由于市场结构不同而导致的交易双方讨价还价的能力不同,使交易费用的负担表现出明显的不对称性。
学术界对于市场交易费用的构成尚无严格、统一的共识。根据交易费用的内涵,可以提出凡是与所有权过渡和价值形式转换有关的费用均属市场交易费用。根据这一划分标准,市场交易费用一般由以下内容构成:
1.信息搜寻费用。搜寻和发现交易对象是市场交易的首要条件。交易者为获得最大效用,实现自身利益的最优化,必须充分占有相关信息,并及时、迅速地加以筛选、分类、处理,以找到合适的交易对象。这就需要耗费一定的信息搜寻费用。
2.吸引交易对象的费用。交易双方为达成交易,使潜在的交易对象变为现实的交易对象,也需花费必要的人力和物力,采取各种手段在购买者面前树立厂商、经销商和产品的良好形象,以引起对方的兴趣、注意和好感,吸引对方与之交易。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卖方在交易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于是便想方设法吸引对方:一是场地吸引,将经销门面尽量精美装修、特色展现;二是商品吸引,尽量对产品精心包装;通过产品包装与消费者进行对话,展现名优特新产品性质;三是广告吸引,尽可能通过电视、广播、报刊、新闻发布会等大众媒介扩大厂商、经销商及产品的知名度;四是服务吸引,各种服务项目和设施的提供也成为卖主吸引买主的主要手段。
3.交易谈判费用。买卖双方在进行交易时,要进行交易谈判——谈价格、谈服务、谈成交条件,交易谈判是交易双方讨价还价、斗争、妥协的过程。在这里耗费的主要是人的时间和精力。双方对交易的期望值差距越大,交易谈判也越激烈,谈判时间也越长,达不成交易的可能性也越大,谈判费用也越高。
4.交易执行费用。交易契约的订立,并不意味着交易的完成。为了履行交易契约,卖方必须按契约规定的期限,生产或购置买方所需的商品资源,并运达契约规定的地点,保证按质、按量、如期交货。买方则需筹集资金,按时交付货款。这期间,买卖双方均须与社会其他组织如银行、税务等经营服务部门等发生交易关系,并为此付出交易费用。5.交易性物流费用。市场交易费用一般不包含物流费用。但又不能或无法回避物流费用。交易性物流费用的典型表现是,同一时期同一地域的多次转手倒卖及由此造成的迂回运输费用、投机性囤积费用等等。市场交易费用只包含交易性物流费用,尽管在现实经济中这两种费用很难严格划分。
6.交易结算费用。现代商品市场交易行为中,出了少量的额定金额以下的现金直接交易方式外,交易绝大多数是以货币为媒介、以银行为中介进行的。由于票据要在金融机构之间传递,因此从付款人签发付款凭证到收款人收到票据要相隔一段时间,即货款在途时间。在此期间,交易双方都不能占有和使用这笔资金,却要为这笔资金支付利息和结算费用。
7.交易风险费用。不确定性遍布于经济生活中,这是导致风险产生的根源。市场交易风险在市场交易中广泛存在。参与市场交易,就要准备承受由此带来的风险,并为此付出必要的代价。商品市场交易风险费用主要有品质变化风险、实际价格变化风险、机会成本变化风险和违规、违约经营产生的风险。交易风险的存在迫使交易双方要经常保持一定的后备基金以应付潜在的损失,以流动、半流动的形式“贮存”,导致资源使用的效率下降等等。
市场交易费用受社会的经济、政治、法律、文化以及交易客体自然属性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综合经济学家们的共识,影响市场交易费用的诸因素主要是:
1.交易客体的稀缺度。由于资源禀赋的差异,市场交易的物品总是稀缺的,对不稀缺的物品不会有交易。但不同物品(或服务)的稀缺程度是不同的。稀缺性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资源缺乏、进入障碍等都可能产生稀缺性。稀缺程度越高,越是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就越易形成“卖方市场”。买方为得到产品而付出的交易成本也越高,反之则是卖方付出的交易成本愈高。
2.交易技术的先进度。交易技术对交易费用影响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科学技术特别是交通、通讯技术不发达的古代,人们从事市场交易往往要花费很大的人力、物力、延续很长的时间,并承受相当大的风险。而如今,徒步的商业旅行为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所取代,面对面的商业谈判很大程度上为电话、电传约定所代替,手工信息处理代之以容量大、速度快、误差少的电子计算机,分散零星的小批量交易更多地转化为集中的大批量交易。这一切都有效地节省了信息搜寻、交易谈判、货币结算的时间和支出,使交易成本不断趋于下降。
3.交易场所和交易关系的稳定度。就交易场所而言,交易场所越稳定,交易双方就越是容易相互搜寻交易伙伴,掌握和了解市场信息,交易费用也就越低。就交易关系而言,持久、稳定的交易伙伴不仅可以增加交易双方的相互了解和信任,减少欺诈、背德行为和交易纠纷,而且有助于交易行为的规范化、程序化,缩短交易谈判时间,节省人员采购和推销经费,使交易者可以合理、均衡、有计划地组织和获取货源,从而大幅度地降低交易成本。
4.交易规则的有效度。交易规则是交易规范和法规的总称,是维护交易秩序,保证交易有序进行的制度保证。有效的交易规则可以为交易活动提供基本的交易条件和交易环境,克服交易活动的不确定性,使交易活动规范化、标准化、节约谈判和执行交易的成本,减少交易活动的摩擦、纠纷及由此而带来的风险。
5.交易组织的发达度。在市场交易活动中,大量的交易活动是由组织而不是由个人进行的。交易组织是市场交易的主体,其状况如何、效率高低,直接决定着该组织交易费用的高低。交易组织的发达度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交易组织产权界定的清晰度。是否是真正独立自主经营、权责明确、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二是交易组织的规模。从总体上看,与小型交易组织相比,大型交易组织如商品交易所、大批发商、大零售商、连锁商店、超级市场、综合商社等更有条件使交易费用下降。三是交易组织的专业化程度。专业化交易组织可以集中精力专门从事一种或几种的交易职能,使得交易活动趋向简单和重复。从而便于组织管理和协调,增加员工的熟练程度和业务能力,提高交易效率,发挥规模优势和比较优势,进而降低交易费用。
6.交易方式的适用度。交易方式是交易者进行市场交易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在不同的交易方式下,交易费用的大小和结构比例是不同的。在历史上,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出现带来了交易方式的巨大变革。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易,避免了易货交易中“双重巧合”要求给交易带来的困难,减少了由于交易双方对品种、数量、时间要求的不同而造成的交易障碍,节约了等待、搜寻交易对象的费用,从而大大提高了成交率。货币形式的继续发展,导致了票据交易的产生,并逐步成为现代市场交易的主要结算方式。票据交易节省了现金流通量,克服了由大宗交易携带巨额现金带来的不便和风险,缩短了交易结算时间,进一步降低了交易费用。期货交易的产生和发展,是交易方式发展的又一次飞跃。期货交易所具有的商流与物流分离,标准化的合约,公开的场内交易,套期保值的交易特征等,不仅节约了交易性物流费用,避免了现货交易中由于多次转手交易造成的重复运输和损耗,而且节省了交易者搜寻交易对象、获取交易信息、鉴别产品质量的成本,分散了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但是,交易方式是受客观条件制约的,不同的交易方式只能适应于那些大批量的均质商品,如石油、煤炭、粮食等,在其他商品上使用反而会加大交易成本;票据交易主要适用于大宗的批发交易。而在零售交易上则不宜全面使用。
7.交易环节的合理度。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运动的过程中,所有权在各经营主体之间的易位换移,构成市场交易的环节越少,该商品的流通渠道愈短,交易次数愈少,社会花费在该商品上的交易成本也愈低。但是,交易费用的高低并不单纯取决于交易环节,还由交易客体自身的性质所决定,如果客体的使用范围十分广泛,最终购买者人数很多,过少的交易环节则会加大现有交易者的交易次数,使交易活动呈分散化、小型化格局,违背规模交易的原则,从而增大交易成本。相反,对于那些使用范围狭窄的商品,如专用设备、仪器,社会对它的需要十分有限,最终购买卖者人数很少,过多的交易环节则会人为地增加交易次数和交易时间。因此,度量交易环节设多设少,合理与否,能否节约交易成本的关键,是交易客体的专用程度及由此决定的交易频率的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