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办公大楼法则是由帕金森(C. Northcote Parkinson)提出来的一种管理规律,是说某个组织的办公大楼设计得越完美,装饰得越豪华,该组织离解体的时间越近。
帕金森发现许多生意兴隆的公司、影响巨大的组织最初都设在不起眼的地方,住在简陋的房屋里,一旦搬进豪华的大厦,便转入衰退的轨道。例如,国际联盟大厦、英国议会大厦、凡尔赛宫、布伦海姆宫、白金汉宫、英国殖民部办公大楼等政治组织的大楼,都是在落成典礼之后,该组织的权势发生大幅度的下降,甚至带来厄运。
西里尔·诺斯古德·帕金森,英国历史学博士,就学于剑桥和伦敦大学,1957年,他在马来西亚一个海滨度假时,悟出了办公大楼法则,后来他将自己思考的结果发表在伦敦的《经济学家》期刊上,一举成名。该书于1958年出版以后,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在美国长踞畅销书排行榜榜首,他的演讲更是座无虚席。
为什么这些以豪华著称的建筑物,会成为这些组织的“陵墓”呢?
用中国传统文化来解释,大概有两种可能:一是滥用民力,加重财政负担,引起各方的不满或者反抗,从而动摇权势的根基;二是风水不好,致其不旺。
从科学的角度进行如下推测:一个组织在兴旺发达之时,往往紧张而忙碌,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设计和修建琼楼玉宇,当其所有的重要工作都已经完成,想到要修建与其成就相称的大楼时,时间和精力都集中到表面功夫上。当某个组织的大楼设计和建造得趋向完美之际,它的存在就开始失去意义。完美的楼堂意味着定局,而定局意味着终结。
另一种解释认为,当一个公司大楼开始修建时,表示市场资金充足,流动性好,企业手上现金多,银行贷款容易,经济处于一个上升期,但当大楼盖好后,经济周期又向回走了,或者是企业把钱投到了不能生钱的大楼上也会导致企业资金减少,一旦市场不好企业就会遇上危机。
吴王夫差与姑苏台
公元前492年,夫差战胜越国之后,便在吴中称王称霸,他得意忘形,骄傲起来。他在国内大兴土木,到处建造宫室和亭台楼阁,作为他享乐无度的“蓬莱仙境”和长生逍遥之地。
越王勾践深知吴王夫差嗜好修建宫室,兴建亭台楼阁,便运用辅国大夫文种的“伐吴计谋”,用重金财物献给吴国君王与臣下,使他们财迷心窍,对越国失去警惕。同时又送去美女以消磨吴王意志,送去能工巧匠和建筑良材,让吴国大造宫殿、高台,耗其资财,乏其民力。
据史书记载:“为修造姑苏台材料历经三年才积聚,五年方造成。”吴王夫差在那里终日花天酒地,不理朝政,他到哪里,哪里便有亭台楼阁,住到哪里,哪里就有妃嫱、女仆侍奉左右。夫差为了建造姑苏台,不知耗费了多少黎民百姓的血汗,搜刮了多少百姓的资财。据《吴越春秋》卷九中的《勾践阴谋外传》记载:“它使道路常有死者,街巷哭声不绝,百姓困乏,军士痛苦……”
当吴王夫差与美女们沉浸在欢乐逍遥、穷奢极欲之时,越国便展开了对吴国的进攻。在公元前475至公元前473年,越国前后用3年时间把吴国城池团团围困,使吴国城中断粮断炊,百姓饥荒,士兵无力作战,不堪一击,越兵轻易而入,很快就占领了吴国城池。最终吴王夫差只能仰天叹息,后悔当初未听伍子胥的忠告,使自己陷入这等地步,于是用大巾盖脸,自刎而死。
而用了8年心血建成的姑苏台,被越兵付之一炬,成了一片废墟。姑苏台的辉煌与兵燹,表明了吴国的兴衰,历史记载着过去,启示着未来。
圣彼得教堂与教皇
教皇尤利乌斯二世(1443—1513年)决定重新建造圣彼得教堂。他的任期是从1503年到1513年的这十年。期间,罗马教皇的政治权力达到了顶峰。因为奉行好战政策,尤利乌斯二世也被称为战神教皇。但直到尤利乌斯二世去世,圣彼得教堂的设计方案都没能确定下来。继任的教皇利奥十世(1513—1521年)批准了拉斐尔的设计方案,但直到100多年后的1667年,工匠们还在搭建教堂广场上的柱廊。也就是说,在整座教堂完全建成之前,属于教皇的光辉岁月早已远去。
法国的凡尔赛宫
凡尔赛宫一直被视为太阳王路易十四(1638—1715年)辉煌巅峰的象征,但其实,王宫的大部分工程是在路易十四统治的晚期完成的,甚至还有一部分工程是路易十四的继任者完成的。路易十四的主要功绩在1679年之前取得。1682年,他的统治势力达到顶峰,从1685年开始就走向衰落。也即是说,落成后的凡尔赛宫,除了证明了路易十四曾经的辉煌,也见证了路易十四的权力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