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Primary Care)
目录 |
基层医疗是指第一线的,以门诊为主体的医疗,是医疗保健体系中最基本的层次,是病人进行医疗保健系统的门户。
基层医疗覆盖面广、量大, 但通常不难,并以门诊处置为主。事实已证明。所有最基层的服务都只有植根于市场才有无穷的生命力,效果也才可能最好,其发展资源和动力都来自于市场。相反,由政府担待其效能和效果都遭到质疑。即便是高福利的英国,这也是其医改正在突破的难题。我国幅员辽阔, 人口众多,地域、经济和文化差异都很大,个体需求千差万别。加之我国是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 诸如城龄化等发展日新月异。政府的管理难度和负担还将与日俱增。近年来全国门诊量持续增加,2011年已达到62.7亿人次,年递增7% 以上。无论是历史还是国际经验,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政府怎么样改善条件和服务。都很难直接满足这种涉及全国每个人每年平均好几次的基层医疗需求.唯有市场调节最有优势。
基层医疗尽管涉及面广,但只要解决好了穷和急的问题并不是矛盾的主要焦点。老百姓最担心的不是门诊问题。而是大病大伤问题。普通门诊需要预约早已是国际惯例,但几乎没有诸如我国目前这样突出的“看病难” 矛盾。因此,政府的定位最好是培育和监管好基层医疗市场, 使之提供出质量可靠的服务。将财力主要用到贫困病人的救急和医疗补助包括医疗保险的建设和管理上。让社会诊所通过改善自身服务从病人身上赚取保险机构的钱,从制度上根本保证服务态度、质量和效率,改善医务人员的收入待遇,确保其工作积极性。也让镇化、同城化、交通、资讯、人口流动、政府回到真正的监管位置。政府通过掌握二三级医院而主导了医疗市场后。尽量放开基层医疗服务,也将为以后开放更高级的医疗市场积累经验。良好的社会“基层医疗服务体系” 还可望最终成为政府向其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的对象。
1.加大基层卫生设备投入力度
在我国边远地区,医疗现状令人堪忧,很多乡镇卫生院缺少基本医疗设备,诸如心电图机、B超和生化分析仪等。乡镇以下的村卫生室,医疗环境与医疗设备更是无法达到较好的就诊需求,城乡在卫生技术水平上的差距明显,高、精、尖医疗设备80%集中在大城市的三级医疗机构,而农村的乡镇卫生院等大多以相对落后的医疗设备为主,目前,全国CT设备87%集中在大中城市,13%分布在县医院。根据国家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资料显示,调查地区万元以上医疗设备的分布中,市级医疗机构的总数是109万台,县级医疗机构不到30万台。为了让医疗改革的脚步加快,我们在大力发展基层卫生建设的同时,应加大对医疗设备的投资力度,并实行财政分开制度,建立预算、审批、招标、监查和复查一整套的完整采购程序,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真正使人民群众受益。对乡镇卫生院的帮扶措施.可采取大型医院帮扶乡镇卫生院,利用社会资源以捐赠的形式.帮助乡镇医院建设
2.建立医疗卫生信息共享机制
要满足人民群众看病需求,信息化建设不容忽视。基层医疗机构若想成为国家医疗卫生体系的中流砥柱,必须在加强信息化建设方面狠下功夫, 目前,我国大多数的乡村地区未开展信息化建设。尤其是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投入力度不到位,网络信息化技术得不到应用。随着就医需求量逐步增大.必须让县、乡、村信息互通,让病人及时双向转诊,危重病、疑难病能够及时转送大中型医院进行救治,加快卫生信息资源的传递速度,大力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开展欠发达地区和信息弱势群体信息援助,通过卫生信息政策法规来调控卫生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
3.加强基层医疗人才队伍建设
由于基层地区现实条件的制约,很多基层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在业务水平、应急处理和病症判断分析较薄弱。纵观基层医疗卫生领域医务人员的总体素质, 与以前相比有所提高,但缺口很大。为此我们应鼓励基层医疗机构, 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广泛培养全科医生,政府应对这方面提供财政支持、配套各类优惠政策。基层医疗机构要落实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和教育部等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吸引人才进基层。调动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到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可提前转正定级,转正定级时薪级工资高定1—2级;在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工作满5年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可优先参加相应的培训或业务进修。我们还应在教育体系中,大力培养基层医药卫生人才,有重点地分步培养急需紧缺人才,到2015年,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达到387万人,其中全科医生达到l8万人。到2020年,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达到462万人。其中全科医生达到30万人以上。建立健全医疗人才队伍,是基层医疗发展的必经之路。
基层医疗改革,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着国家基本卫生保健,是一项民生工程,通过优化配置,使基层医疗卫生改革扎实创新, 开辟出符合国情、民情的道路。